拍品專文
舟越桂的創作融合歐洲中世紀木雕和日本「仏師」(佛像雕塑家)佛像木雕的特色,展現出微妙的平衡。作品既有基督教聖像的影子,也有日本仏師運慶的寺院佛像的味道,體現東西方藝術之間的對話。仏師運慶將新現實主義引進日本佛像雕塑,其作品超凡脫俗,一直是舟越桂在雕塑藝術上 致力追求的精神境界。為了充分表現人物的神髓,他塑造的人像並不是由肩膀開始,而是由腰開始的半身像。藝術家藉著這種「人體的存在感」 進行持續的探索,希望透過雕塑表達「靜寂空靈的意境,與及活力和能 量」。雕塑臉上總是一副出神的樣子,凝視著遠方,與觀者鮮有眼神的接觸。這種若有所思的表情是透過雙眼的位置營造出來;他要花上整個月時間完成頭部的雕刻之後才把眼睛裝嵌上去。
舟越桂的半身像以楠木雕成,而最引人入勝的靈魂之窗則是由著了色的大 理石鑲嵌而成。這種鑲嵌石頭的方式源自鐮倉時期(1185-1333)以水晶 作為眼睛的造法,在古埃及亦很常見。藝術家刻意保留雕琢的痕跡,並以細緻的著色強調木材的肌理和雕塑的細節,《在圖書館中的草原》(拍品編 號301) 就是很好的例證。有些時候,他又會集寫實與幻想於一身,在人像上加上不尋常的身體部位或將人像的脖子拉長。其人像內斂的表情予人心細如塵的感覺,彷彿洞悉世情,具有攝人心神的力量。
舟越桂的半身像以楠木雕成,而最引人入勝的靈魂之窗則是由著了色的大 理石鑲嵌而成。這種鑲嵌石頭的方式源自鐮倉時期(1185-1333)以水晶 作為眼睛的造法,在古埃及亦很常見。藝術家刻意保留雕琢的痕跡,並以細緻的著色強調木材的肌理和雕塑的細節,《在圖書館中的草原》(拍品編 號301) 就是很好的例證。有些時候,他又會集寫實與幻想於一身,在人像上加上不尋常的身體部位或將人像的脖子拉長。其人像內斂的表情予人心細如塵的感覺,彷彿洞悉世情,具有攝人心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