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
1936年吳冠中在17歲之時,因為認識朱德群而開始接觸藝術,進而轉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而跟著林風眠、吳大羽等學習到西方注重形式的繪畫表現方式,因而熱愛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崇拜塞尚、梵谷等;同時也師從潘天壽學習國畫,受到石濤、八大山人及虛谷的繪畫啟發。他作畫重視心神領略,畫作主題納含萬物,以畫紙包容顏彩,顏彩包受畫筆,畫筆傳受手腕,手腕受自心法。作畫筆法來自東方水墨中的勾勒、揮灑、撇點,但是仍明白筆、墨、色、點、線、面對他來說都是技法中的基本元素,唯有以作品描寫心法、熟知留白之間的巧妙來增加畫的靈性才能臻至心意情境。1970年代是他開始從油畫作品創作至水墨作品的實驗時期,大量的水墨寫生作品讓他後期以彩墨創作大放異彩。戶外速寫講究第一直覺下筆精準的構圖比例,考驗藝術家平時作畫對於點、線、面之間熟稔的基本功力以及耐力。孜矻不懈,長期累積的寫生能力造就了吳冠中信手拈來、無人能及的作畫創造力。
《山與村》(拍品編號1)創作於1976年,展現了吳冠中對於點與線的高超掌握技巧,也是他開始運用「點」與「線」探索具象,游移在抽象形式裡的重要作品。吳冠中作畫喜歡到戶外寫生,快速急促的有力筆觸顯見他在杭州藝專時期所奠定的國畫基礎,猶如春蠶吐絲的線條綿延不斷,蒼勁有力,唯有獨具東方國畫深厚的功夫底子才能真切地如此描繪。畫面點筆細細點點、點點滴滴、疏疏密密,灑在江天飛揚繽紛,看似苔點,又似群鳥,仿若落英。繚繞與勾勒的細線淅淅瀝瀝讓山峰綿延不絕,構成一幅富有節奏與旋律的樂章。吳冠中以畫筆在手,群舍幾筆,倏寫山林,開闊天際,羅織出一幅中國詩人的東方情致。
吳冠中曾經在自序中提及詩與文以及畫之間的相互相應關係,他本身也是一位擅於創作的散文家。對他來說,美的條件包含了對比、和諧、起伏、節律以及多樣統一,畫作布局與中國傳統詩文的韻律一脈相承,皆具有一貫相通的美學哲理。而他一直以來始終貫徹他個人獨特的美學風格信念,由70年代探索起始,利用點與線的佈局製造出輕重緩急以及節奏起伏的流動線條,即使描繪相同形體,姿態各異,統一中仍尋求變化富饒趣味,讓他的創作雋永韻長,足以永恆歌頌。
1936年吳冠中在17歲之時,因為認識朱德群而開始接觸藝術,進而轉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而跟著林風眠、吳大羽等學習到西方注重形式的繪畫表現方式,因而熱愛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崇拜塞尚、梵谷等;同時也師從潘天壽學習國畫,受到石濤、八大山人及虛谷的繪畫啟發。他作畫重視心神領略,畫作主題納含萬物,以畫紙包容顏彩,顏彩包受畫筆,畫筆傳受手腕,手腕受自心法。作畫筆法來自東方水墨中的勾勒、揮灑、撇點,但是仍明白筆、墨、色、點、線、面對他來說都是技法中的基本元素,唯有以作品描寫心法、熟知留白之間的巧妙來增加畫的靈性才能臻至心意情境。1970年代是他開始從油畫作品創作至水墨作品的實驗時期,大量的水墨寫生作品讓他後期以彩墨創作大放異彩。戶外速寫講究第一直覺下筆精準的構圖比例,考驗藝術家平時作畫對於點、線、面之間熟稔的基本功力以及耐力。孜矻不懈,長期累積的寫生能力造就了吳冠中信手拈來、無人能及的作畫創造力。
《山與村》(拍品編號1)創作於1976年,展現了吳冠中對於點與線的高超掌握技巧,也是他開始運用「點」與「線」探索具象,游移在抽象形式裡的重要作品。吳冠中作畫喜歡到戶外寫生,快速急促的有力筆觸顯見他在杭州藝專時期所奠定的國畫基礎,猶如春蠶吐絲的線條綿延不斷,蒼勁有力,唯有獨具東方國畫深厚的功夫底子才能真切地如此描繪。畫面點筆細細點點、點點滴滴、疏疏密密,灑在江天飛揚繽紛,看似苔點,又似群鳥,仿若落英。繚繞與勾勒的細線淅淅瀝瀝讓山峰綿延不絕,構成一幅富有節奏與旋律的樂章。吳冠中以畫筆在手,群舍幾筆,倏寫山林,開闊天際,羅織出一幅中國詩人的東方情致。
吳冠中曾經在自序中提及詩與文以及畫之間的相互相應關係,他本身也是一位擅於創作的散文家。對他來說,美的條件包含了對比、和諧、起伏、節律以及多樣統一,畫作布局與中國傳統詩文的韻律一脈相承,皆具有一貫相通的美學哲理。而他一直以來始終貫徹他個人獨特的美學風格信念,由70年代探索起始,利用點與線的佈局製造出輕重緩急以及節奏起伏的流動線條,即使描繪相同形體,姿態各異,統一中仍尋求變化富饒趣味,讓他的創作雋永韻長,足以永恆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