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既成林,每株樹身便隱現在林中,林成片,片上誰布斑點,是鑼鼓之音,是抽象之形,是交響之林。」
「真實、具象、抽象都無定界,作者往返自由,唯逐真情實感。」 – 吳冠中
白樺林雪景的獨特風光是吳冠中念念不忘的繪畫對象,給人以造化鍾神秀的視覺震撼,簡約而又莊嚴。2000年,吳冠中在散文集《文心畫眼》中將銀裝素裹中的白樺樹喻為北國強勁的花朵,墨黑的樹痕在一片茫茫白雪和銀白色樹幹的映襯下仿佛一幅渾然天成的抽象水墨。他詠道:「白樺生長在水邊,喜潔淨,潔白的身軀修長而苗條,枝條柔軟地下垂,若懷眷戀之情,人們比之為少女……有的樹幹蒼老了,雪白的皮膚上裂開一條條長長的濃黑的斑紋,像揮毫在宣紙上的數筆焦墨,淋漓盡致……」
為了尋找白樺林,吳冠中自1981年起就特地長途跋涉長白山、新疆阿勒泰等地,觀察寫生白樺林。白樺樹冰清 玉潔、遒勁挺拔的姿態在肅穆遼闊的北國風光中,甯謐地傳達著古道仙風的浩然之氣,與吳冠中所鍾情的不慕榮華、不圖虛名、平淡求正的君子品質不謀而合。而與松樹盤根錯節的剛勁氣質不同,白樺纖細光嫩的枝條又有著溫柔動人的雅致風貌。吳冠中在旅途中聽聞當地人傳說白樺樹皮專用作為情人書信,便曾形容白樺樹幹上的斑紋好似迷魅美目暗送秋波,其中體會都為藝術家作畫時的心境增添了無窮詩意。
《白樺》(拍品編號4)創作於1988年。八、九十年代之交,吳冠中的作品由簡趨繁,由淡漸濃,畫面愈加深沉,層次感愈加強烈,亦見證了吳氏自具象到抽象,畫面從淳樸簡約到濃墨重彩的重要過渡。與1985年創作的《白樺》(圖1)相比,本幅作品的筆觸明顯更加奔放自由,用色也更加大膽,墨色呈現出焦黑、蒼灰、深灰、淺灰等多個層次,樹枝的形態也變的愈加千變萬化。而到了1993年的抽象作品《林間》(圖2)中則可以明顯窺見先前《白樺》的影子。可以說,吳冠中的抽象是不斷總結提煉先前創作而收穫結晶,體現他對形式美的追求和對自然的一往情深萬變不離其宗的主題。
白樺樹對於吳冠中更為重大的意義在於,在畫家眼中白樺林的線之結構與色彩對比在自然景致中最為突出,於是也最符合畫家心目中的理想美學形式。在《白樺》中,畫家將對自然的細緻觀察和深刻感悟付諸丹青,鵝黃、碧綠、橘紅、墨黑掩映在枝椏間看似隨意的點染,都是對抽象視覺體驗的深入研究和精心設計:似葉的綠往往附著於分枝,而輕盈的黃點則綴於綠影近處,細小明亮的橘點散佈主杆周圍,加上數片不著痕跡的淡紅,明、暗、疏、密達到了完美的視覺平衡。吳冠中更在背景中大筆暈染出豐富的深淺層次,諳指白樺茂林的深邃,達到見木思林的效果。
在看似隨意的筆觸點染和畫面佈局中,體現著吳冠中對形式韻律感的非凡掌控。每一株白樺的粗細、遠近都不盡相同,而畫面卻絲毫不顯雜亂;全畫以黑白分隔號為基本構成元素,卻絲毫不顯單一乏味。黑白關係與色彩 關係的整體對比系統體現出自然界的內在結構。運動中的筆觸韻律不斷的自我繁殖,在顫動中互相跟隨,繪畫從純粹的模仿自然被解放。畫家賦予了景物音樂般的嚴謹而豐富節奏感而得以令畫面混沌中而富有秩序。20世紀初的極簡主義大師蒙德里安在他的幾何抽象作品中將這種音樂式的韻律感簡化到了極致(圖3),營造出了近乎工業化的幾何意象。而吳冠中的作品,無論具象、半抽象到晚期的全抽象,都竭力從自然中提煉。《白樺林》似交響樂一般的節奏感不但來自數學格式,更來源於對美與自然的熱愛。
「真實、具象、抽象都無定界,作者往返自由,唯逐真情實感。」 – 吳冠中
白樺林雪景的獨特風光是吳冠中念念不忘的繪畫對象,給人以造化鍾神秀的視覺震撼,簡約而又莊嚴。2000年,吳冠中在散文集《文心畫眼》中將銀裝素裹中的白樺樹喻為北國強勁的花朵,墨黑的樹痕在一片茫茫白雪和銀白色樹幹的映襯下仿佛一幅渾然天成的抽象水墨。他詠道:「白樺生長在水邊,喜潔淨,潔白的身軀修長而苗條,枝條柔軟地下垂,若懷眷戀之情,人們比之為少女……有的樹幹蒼老了,雪白的皮膚上裂開一條條長長的濃黑的斑紋,像揮毫在宣紙上的數筆焦墨,淋漓盡致……」
為了尋找白樺林,吳冠中自1981年起就特地長途跋涉長白山、新疆阿勒泰等地,觀察寫生白樺林。白樺樹冰清 玉潔、遒勁挺拔的姿態在肅穆遼闊的北國風光中,甯謐地傳達著古道仙風的浩然之氣,與吳冠中所鍾情的不慕榮華、不圖虛名、平淡求正的君子品質不謀而合。而與松樹盤根錯節的剛勁氣質不同,白樺纖細光嫩的枝條又有著溫柔動人的雅致風貌。吳冠中在旅途中聽聞當地人傳說白樺樹皮專用作為情人書信,便曾形容白樺樹幹上的斑紋好似迷魅美目暗送秋波,其中體會都為藝術家作畫時的心境增添了無窮詩意。
《白樺》(拍品編號4)創作於1988年。八、九十年代之交,吳冠中的作品由簡趨繁,由淡漸濃,畫面愈加深沉,層次感愈加強烈,亦見證了吳氏自具象到抽象,畫面從淳樸簡約到濃墨重彩的重要過渡。與1985年創作的《白樺》(圖1)相比,本幅作品的筆觸明顯更加奔放自由,用色也更加大膽,墨色呈現出焦黑、蒼灰、深灰、淺灰等多個層次,樹枝的形態也變的愈加千變萬化。而到了1993年的抽象作品《林間》(圖2)中則可以明顯窺見先前《白樺》的影子。可以說,吳冠中的抽象是不斷總結提煉先前創作而收穫結晶,體現他對形式美的追求和對自然的一往情深萬變不離其宗的主題。
白樺樹對於吳冠中更為重大的意義在於,在畫家眼中白樺林的線之結構與色彩對比在自然景致中最為突出,於是也最符合畫家心目中的理想美學形式。在《白樺》中,畫家將對自然的細緻觀察和深刻感悟付諸丹青,鵝黃、碧綠、橘紅、墨黑掩映在枝椏間看似隨意的點染,都是對抽象視覺體驗的深入研究和精心設計:似葉的綠往往附著於分枝,而輕盈的黃點則綴於綠影近處,細小明亮的橘點散佈主杆周圍,加上數片不著痕跡的淡紅,明、暗、疏、密達到了完美的視覺平衡。吳冠中更在背景中大筆暈染出豐富的深淺層次,諳指白樺茂林的深邃,達到見木思林的效果。
在看似隨意的筆觸點染和畫面佈局中,體現著吳冠中對形式韻律感的非凡掌控。每一株白樺的粗細、遠近都不盡相同,而畫面卻絲毫不顯雜亂;全畫以黑白分隔號為基本構成元素,卻絲毫不顯單一乏味。黑白關係與色彩 關係的整體對比系統體現出自然界的內在結構。運動中的筆觸韻律不斷的自我繁殖,在顫動中互相跟隨,繪畫從純粹的模仿自然被解放。畫家賦予了景物音樂般的嚴謹而豐富節奏感而得以令畫面混沌中而富有秩序。20世紀初的極簡主義大師蒙德里安在他的幾何抽象作品中將這種音樂式的韻律感簡化到了極致(圖3),營造出了近乎工業化的幾何意象。而吳冠中的作品,無論具象、半抽象到晚期的全抽象,都竭力從自然中提煉。《白樺林》似交響樂一般的節奏感不但來自數學格式,更來源於對美與自然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