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GUANZHONG (CHINA, 1919-2010)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吳冠中 (中國, 1919-2010)

金色田野

細節
吳冠中
吳冠中 (中國, 1919-2010)
金色田野
油彩 木板
61.3 x 46 cm. (24 1/8 x 18 1/8 in.)
1977年作
款識:荼77 (左下);一九七七 油菜地 吳冠中 (畫背)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96年《吳冠中精品選集》藝達作坊 新加坡 (圖版,第16圖,第43頁)
2003年《吳冠中作品收藏集》人民美術出版社 北京 中國 (圖版,第38圖,第100-101頁)
2007年《吳冠中全集第三卷》湖南美術出版社 長沙 中國 (細節圖,第76頁;圖版,第77頁)

拍品專文

「20 世紀的中國畫家必須在學習西方時保持傳統,並將中西文化融會貫通成一體。在這類藝術家中,吳冠中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是在中國現代化的探索中不懈追求的典範,他的作品正是這種辛勞與探索的結晶。」-高居翰《吳冠中的繪畫風格與技法》
吳冠中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農村,少年時因結識朱德群而對藝術一見鍾情,並決心投考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吳大羽、潘天壽等大師。1947年前往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深造,1950年歸國後行旅中國各地,致力於以創作探索與實踐其「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理念,是20世紀影響中國現代繪畫史發展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文革期間下放農村數年,1972年才被允許重拾畫筆,從鄉野中汲取創作靈感,風格越見質樸,將對美及形式的追求融貫於自然與人文風景中。
作於1977 年的《金色田野》(拍品編號8)描繪中國南方早春時節連綿燦黃的油菜花田,溫暖清新的色彩氛圍極富視覺感染力,而不失寫實的自然韻味。此作以鄉野之美為創作題材,縱橫交錯的線條與色塊構成主要視覺結構,並以疏密有致、簡練中透露變化的寫意筆法勾勒出詩歌般的祖國風景;不僅蘊含著中國傳統繪畫所講究 的生動氣韻,更挑戰西方現代油畫中平面構成與點線面造型的創新繪畫性表現。
《金色田野》顯然不只是單純的寫生之作,而是充分地展現了吳冠中如何在不脫離寫實技巧的基礎上,以細膩手法於西方油畫的透視法中融入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以及更直觀而整體性的自然感知。在構圖上以拉高的地平線強調土地之遼闊,天空和高聳山巒為遠景,綴以寫意揮灑而成的黑瓦白牆一排屋舍,寥寥幾筆描繪田野中自在優游的人物,簡練但畫龍點睛地帶出了濃厚的生活氣味與江南風光。中景與近景是濃郁艷黃的大片油菜地,七棵拔高瘦長白楊樹貫穿畫布平面空間,變化豐富而極具個性的線條表現令人想起金陵八家之首龔賢(圖1)。最前景的圍欄則是在暖棕黃色的厚塗油彩上以調色刀尖側鋒刮畫而成,與最上方俐落生長的枝枒上下交相呼應,錯落有致的線條富於節奏感,表現了生命勃發的能量,並暗喻不妥協的精神。
吳冠中70年代作品(圖2)中富於力道與節奏的線條形式表現,與肌理強烈的色彩塊面所交疊而成的空間結構,不僅使得畫面層次更加豐富多變,意境深遠,其高度概括而簡約的繪畫語言與調度景物的功力更展現出深厚東方審美情致。如他在《長江三峽與魯迅故鄉──創作回憶》一文中所言,他「偏愛形象及色彩的真實生動,又不滿足於局限於一隅的小家碧玉,極力在寫生中採納『移花接木』、『移山倒海』的手法──這便是三十餘年油畫寫生的粗略的軌跡。」對畫面佈局的經營是吳冠中最 重視的,不僅是他得以在風景中發掘形式,在形式中追求自然的關鍵切入點,更是幫助他打破陳規,實現「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一條重要道路。
另一方面,《金色田野》亮眼的黃色上不禁令人聯想到 梵谷筆下經常出現的麥田。梵谷不僅是吳冠中十分看重的藝術家,麥田同時也意味著藝術家回歸土地,向下紮根,與油菜花充滿生命力的意象相互映照;吳冠中也曾以此為創作題材(圖3)。《麥堆與上升月》(圖4)中可見梵谷對於構圖的講究與精確的色彩分割,強調畫布的平面性;《金色田野》則呈現出深遠感,由近而遠的引導觀者的視線,發展自中國水墨畫中的意象性空間。亦不同於梵谷騷動急促的線條表現、鮮豔對比的色彩與個人化的波動激情,吳冠中在視覺上強調的是自然整體的平衡與律動,帶有一種堅實樸拙的風骨。
處於歐洲現代繪畫與中國山水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美感經驗與美學理念之中,吳冠中看見了超越繪畫媒介、時代傳統、文化差異的契機,以樂觀積極的精神走出不同凡響的格局。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