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ANDI (INDONESIA, 1907-1990)
亞洲 重要私人收藏
阿凡迪 (印尼,1907-1990)

馬車

細節
阿凡迪
阿凡迪 (印尼,1907-1990)
馬車
油彩 畫布
90 x 142 cm. (35 3/8 x 55 7/8 in.)
1969年作
款識: 藝術家花押 1969 (右下)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76年《阿凡迪》Bob Urbain Dirix著 Prix International Dag Hammarskjoeld 比利時 (圖版,第203圖,第117頁)

拍品專文

「阿凡迪的大部分畫作都不能稱為風格畫,因為它們的風格和感覺的存在意味太重了。然而,它們對用最根本的方式維持社會的人們的體力勞動和生活經驗懷著深刻的尊重和欽佩。」
-Astri Wright

阿凡迪是1950 至1960 年代最有表現力的藝術家之一,其獨特眼光和藝術手法映照著印尼現代藝術的演變。忠實愛國的他透過濃厚的人文關懷展現他的民族主義情懷,而這種特質萌發於他在印尼爭取獨立時參與人民畫家協會的時期。因此,在他整個藝術生涯中,他的作品都主要展現印尼日常生活場景。繪畫印尼日常生活場景是他一生的志向,他努力描繪自己家鄉最好和最美麗的面向;他以美麗的畫作承載他對樸實的印尼人民的感情,《馬車》( 拍品編號 17) 就是這樣的作品。阿凡迪與蘇佐佐諾同屬一個思想派系,認為「真正的藝術」是當下的真實展現,反對美化或理想化印尼詩情畫意般的景緻,有別於「美哉印地」派系畫家推廣的手法。

1950 年代期間,阿凡迪開始捨棄筆刷,直接改用顏料管畫畫。阿凡迪是對題材和藝術的觸覺極為靈敏的畫家,而這種技巧終將成為他最理想的表達方式。隨著技巧越來越得心應手,阿凡迪不知不覺間創造了自己的表現哲學。他從這種方式找到筆刷無法給予的即時和直接感,能夠把自己洶湧的能量即發地傳達到畫布上,在過程中與題材融為一體。畫家描述繪畫過程像一個將自己與題材同化的儀式,並全然投入創作當下的衝動:「畫畫時,我總想成為我繪畫的對象。我失去自己,然後有一種將要抵抗甚麼的感覺。」

這種方式衍生的作品將觀者吸進場景之中,讓他們體會到阿凡迪創作過程中真實赤裸的情緒。阿凡迪表現主義的特質可比擬他的繆斯之一的孟克,而他所運用的鮮明顏色、強烈筆觸和厚重質感亦比擬梵高。畫家以凌厲的線條和大膽的用色捕捉題材的精神和生命,這種特質與他對動力學的哲學觀點一致:每個存在之中都有著無可抵抗的能量,並驅動著每一個物事或心靈的現象。

除了巴里島,還有幾個印尼的地方是阿凡迪經常前往取景的所在,例如:他的家鄉日惹,那裡有他所繪的馬車;附近的帕蘭崔提斯海灘以及塔旺曼谷和馬匹。畫家在這幅拍品中描繪某個日惹的晴天,一群騎師在大樹下休息的景象。畫家刻意將觀點和需要突出的主題模糊混合成為一體,而不是單獨的個體。《馬車》的構圖有別於畫家同時期的其他作品,某些部份顯露出赤裸的畫布,而阿凡迪的構圖通常都佈滿畫布每個角落,很少或幾乎沒有留白。

1960 年代末,阿凡迪開始嘗試比較寬鬆的部局策略,給畫作留白的空間,這幅拍品就是一例。這種轉變能將觀眾的注意力迅速地導向畫布中央,亦即主要活動發生的地方。

馬車是印尼早期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之一,在日惹等中爪哇地區是日常的景象。阿凡迪採用活潑的顏色和富有表現風格的旋轉線條去勾勒物事、細小人物以及馬車,加上宏大的背景,使這些物事顯得矮小。雖然是休息時間,但畫家以動態的方式繪畫馬匹之間的互動。一堆白色厚塗和染有一絲藍色的柔和雲彩圍繞中央景象,黃色厚塗的陽光如漩渦般輕觸馬車的頂部,最後散落在畫面下方的地上。

儘管《馬車》用色鮮明活潑,卻為觀者帶來一份平靜祥和的氣氛──這大概就是畫家在日惹家鄉被熟悉的面孔和景象圍繞的感受。阿凡迪憑藉細膩的藝術風格於1977年奪得Prix International Dag Hammarskjold au Merite Artistique 獎,為紀念獲獎而出版的特輯亦有收錄這幅拍品。

《馬車》展現了印尼獨特美麗的景致,印證了阿凡迪熱愛國愛的情懷。寂靜的畫像捕捉了富有節奏的動態,是大師手筆中的典範。阿凡迪無疑是20 世紀東南亞藝術經典中其中一位最重要的藝術家。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