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所有貨真價實的繪畫作品,僅不過是一場記憶。朱德群的作品以一種幽微卻深遠的方式,捕捉了他雙眼所留下來的一場燦爛回憶。」1
- 皮耶.卡班,「朱德群」,《巴黎藝壇》
朱德群在1920 年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他在1935 年 考入著名的杭州藝專就讀。林風眠是當時的藝專校長, 深深喜愛法國現代藝術。正因如此,學生得以學習中西 藝術理論和技巧。在1955 年,朱德群離開台灣負笈法 國。由於他自幼學習中國畫,他因此不僅深諳並熟練中 國藝術,對中國詩詞也有濃厚興趣。朱德群對傳統文人 文化的這份深耕和鑽研,均彰顯躍然於他每份油畫作品 中。
在《岩晶的挺現》( 拍品編號34) 一作,朱德群繪出了 滿壁縱橫的色彩,以及連綿、條痕明快的筆勢,彰顯了 他自藝涯早期即潛心精研的技巧。大師在整個畫布上以 耀眼濃烈的顏料,讓色彩表達更顯豐厚輝煌。按棕色和 藍色成為這幅攝人壯麗的畫面之基本色調,透過層疊和 色彩調性的並列而構築而成。大幅的色塊與橫越水平面 的點點顏料在畫面上躍升浮動。畫面的垂直感,透過力 拔山河的下行筆勢凸顯強調,這種藝術表達,是大師作 品中持續出現的敘事模式,可追溯至他初抵法國之際, 發現了巴黎之美並深受尼古拉.德.斯塔埃爾的啟發( 圖 1)。
在欣賞《岩晶的挺現》時, 觀者可以體會到19 世紀 法國藝術家歐仁. 德拉克羅瓦所謂的「繪畫的沈默力 量。」2 朱德群經常將他的繪畫形容成音樂的視覺譯 版: 音符被翻譯成許多亮麗的彩色小點, 與管樂器所 構成的雄偉背景糾結纏繞,成為一首視像的法朗多爾舞 曲。大師的畫面構築, 體現了經由繪畫讓音樂沈默的 過程;整個畫面以流暢奔放的敘事,讓聽覺所帶來的享 受昇華為視覺酩醉, 情感高貴充滿詩韻。這過程象徵 了藝術形式的互相貫通, 讓人想起西方哲思中所謂的 「Gesamtkunstwerk」,即藝術表達的綜合體,融會 多重藝術形式的追求。
由於朱德群對戈雅( 圖2)、艾爾.葛雷柯和林布蘭重滿 景仰,我們不難理解他想透過光影的精煉掌控來追求視 覺的戲劇性。朱德群曾說過,「我作品中的顏色和線條 絕對不是胡亂隨意的結果,而是為了同一目的而和諧置 列的:開啟光源,將所有的形象韻律召喚而出。」很顯 然地,顏色、線條和光,是朱德群在畫面中達到和諧韻 律的重要工具。自1970 年代起,朱德群即投入光影之 間對比的研究;事實上,從文藝復興時代的明暗對照法, 到印象派對描繪光影互動的強調,光影一直是藝術史上 的一門顯學。
為了捕捉光的千變萬化和流動性,朱德群創造了一種半 透明的顏料,讓筆法表現飄逸而縹緲。在此之前,油彩 從未如此如羽毛般輕盈又無形。大幅的色塊看起來輕巧 又柔潤,好像是宣紙上的流瀉水墨,在光之折射所創造 的韻律中飄舞飛揚。薄而半透明的顏料圍繞著密集的色塊,光在其中交錯反射,表現出近乎元代大畫家錢選的 藝術敘事( 圖3)。身為觀者的我們透過雲朵看見了真實 的、傳奇的、可辨識及無名狀的重重藝象,往下垂浮, 盤旋,四處遊走。
朱德群在1990 年代創作了一系列探索光與影、形式和 顏色的作品,開始了內在自我明察旅程;大師將這段過 程稱之為「我的記憶漫遊。」他在靈性上遍遊天際地極, 自由奔放地描繪他所想像到的內在風景,因此創造出了 這一系列的作品。而我們現在呈現的這一幅,是源自這 系列的其一巨作,體現了大師對光影的極致掌握、和顏 色的精熟使用。法國藝評家尚.法蘭索瓦沙賓有次將朱 德群形容為「20 世紀的宋朝名畫家」,讚美大師將西方 抽象藝術中的創意精神、與傳統中國風景畫面和時間空 間的如詩描繪,成功地融會貫通。
另一位來自江蘇、也受教於杭州藝術學校的大師—吳冠 中,畢生都與朱德群維持著密友情誼,儘管前者在旅法 三年後,於1950 年代返回中國。兩位名家都有著將中 國風景畫的傳統帶向現代的野心,因此他們的藝術生涯 相為寫照。針對自然所啟發的靈感,吳冠中說道:「每 當我一遇到瓶頸,我就轉向自然風景。在大自然中,我 能對山河表達真實感受:那就是我對祖國的忠誠和同胞 的熱愛。我從家鄉和魯迅祖國所離開所懷抱的感情。」3 對兩位大師而言,大自然是情感的劇院( 圖4)。就這方 面而言,他們對自然所懷的崇景,與傳統中國文人相仿; 兩位個別以自己獨特的抽象自由表達,來挑戰傳統藝術 形式,因此都成為了中國現代繪畫新篇章的要角。
朱德群與祖國的關係,在1980 年代時找到了重建之路。 他於1983 年接受了中國藝術聯會的邀請,在旅外28 年 之久後重新踏上祖國之土。四年之後,他來到台灣,在 台北的國家歷史博物館舉辦他首次的亞洲回顧展,此後 就經常來台。這個背景安排深深地影響了這名已經登峰 造極的藝術家,他提到了中國藝術對他作品所帶來的影 響復興,他說,「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了一份取之不盡 的文化贈禮;而隨我白髮漸增,我可以感受到我身上這 份『中國傳承』,比之前都還要深廣。」
自從朱德群在1987 年於台灣舉辦了他首次重要的回顧 展之後,他即開始在亞洲固定出展,而1990 年代從而 成為大師畫藝多年深耕而臻成熟、並享譽國際的里程碑。 在1997 年12 月17 日,朱德群入選為法蘭西藝術院的 終身院士之一,成為這間顯著的法國藝術機構首位華裔院士。
朱德群處於西方抽象藝術和中國畫的詩語表達的門介, 從兩邊汲取精華,融入到自己的個人風格中;他的《岩 晶的挺現》一作,熟巧地從各門派的哲學和古中國哲思 的交錯中,創造了一種持續、千軍萬馬的意象,反應了 人內心最深處最躁動的衝擊激盪。詩人兼藝評家,尚. 克朗藍伯特有一次將朱德群的畫面形容為「充滿了蓬勃 生氣和變幻莫測的無垠空間,一個有機而活著的空間。」 觀賞《岩晶的挺現》的過程,等於走入了大師心靈空間 —我們看見他的畫筆在構圖背景上抖擻奔行,我們對他 勇於挑戰傳統桎梏激賞不已,最重要的是,在大師成就 了這幅作品超過半世紀之後,我們仍能感受到他在創作 過程,那種無與倫比的沛然生命底蘊。
1Pierre Cabanne, Chu Teh-Chun, Cercle d'art, Paris, 1993, p. 12 藝術史學家皮耶.卡賓,朱德群《巴黎藝壇》1993 年,第12 頁
2Daniel Arasse, Histoires de peintures, 2004, p. 22 丹尼爾.阿拉西《繪畫故事》2004 年,第22 頁 3Wu Guanzhong quoted in Abstraction and Form, Meishu (Fine Arts), 1992 美術( 人文藝術) 雜誌中,關於抽象和形式的文章中引述了吳冠中的話,1992 年
- 皮耶.卡班,「朱德群」,《巴黎藝壇》
朱德群在1920 年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他在1935 年 考入著名的杭州藝專就讀。林風眠是當時的藝專校長, 深深喜愛法國現代藝術。正因如此,學生得以學習中西 藝術理論和技巧。在1955 年,朱德群離開台灣負笈法 國。由於他自幼學習中國畫,他因此不僅深諳並熟練中 國藝術,對中國詩詞也有濃厚興趣。朱德群對傳統文人 文化的這份深耕和鑽研,均彰顯躍然於他每份油畫作品 中。
在《岩晶的挺現》( 拍品編號34) 一作,朱德群繪出了 滿壁縱橫的色彩,以及連綿、條痕明快的筆勢,彰顯了 他自藝涯早期即潛心精研的技巧。大師在整個畫布上以 耀眼濃烈的顏料,讓色彩表達更顯豐厚輝煌。按棕色和 藍色成為這幅攝人壯麗的畫面之基本色調,透過層疊和 色彩調性的並列而構築而成。大幅的色塊與橫越水平面 的點點顏料在畫面上躍升浮動。畫面的垂直感,透過力 拔山河的下行筆勢凸顯強調,這種藝術表達,是大師作 品中持續出現的敘事模式,可追溯至他初抵法國之際, 發現了巴黎之美並深受尼古拉.德.斯塔埃爾的啟發( 圖 1)。
在欣賞《岩晶的挺現》時, 觀者可以體會到19 世紀 法國藝術家歐仁. 德拉克羅瓦所謂的「繪畫的沈默力 量。」2 朱德群經常將他的繪畫形容成音樂的視覺譯 版: 音符被翻譯成許多亮麗的彩色小點, 與管樂器所 構成的雄偉背景糾結纏繞,成為一首視像的法朗多爾舞 曲。大師的畫面構築, 體現了經由繪畫讓音樂沈默的 過程;整個畫面以流暢奔放的敘事,讓聽覺所帶來的享 受昇華為視覺酩醉, 情感高貴充滿詩韻。這過程象徵 了藝術形式的互相貫通, 讓人想起西方哲思中所謂的 「Gesamtkunstwerk」,即藝術表達的綜合體,融會 多重藝術形式的追求。
由於朱德群對戈雅( 圖2)、艾爾.葛雷柯和林布蘭重滿 景仰,我們不難理解他想透過光影的精煉掌控來追求視 覺的戲劇性。朱德群曾說過,「我作品中的顏色和線條 絕對不是胡亂隨意的結果,而是為了同一目的而和諧置 列的:開啟光源,將所有的形象韻律召喚而出。」很顯 然地,顏色、線條和光,是朱德群在畫面中達到和諧韻 律的重要工具。自1970 年代起,朱德群即投入光影之 間對比的研究;事實上,從文藝復興時代的明暗對照法, 到印象派對描繪光影互動的強調,光影一直是藝術史上 的一門顯學。
為了捕捉光的千變萬化和流動性,朱德群創造了一種半 透明的顏料,讓筆法表現飄逸而縹緲。在此之前,油彩 從未如此如羽毛般輕盈又無形。大幅的色塊看起來輕巧 又柔潤,好像是宣紙上的流瀉水墨,在光之折射所創造 的韻律中飄舞飛揚。薄而半透明的顏料圍繞著密集的色塊,光在其中交錯反射,表現出近乎元代大畫家錢選的 藝術敘事( 圖3)。身為觀者的我們透過雲朵看見了真實 的、傳奇的、可辨識及無名狀的重重藝象,往下垂浮, 盤旋,四處遊走。
朱德群在1990 年代創作了一系列探索光與影、形式和 顏色的作品,開始了內在自我明察旅程;大師將這段過 程稱之為「我的記憶漫遊。」他在靈性上遍遊天際地極, 自由奔放地描繪他所想像到的內在風景,因此創造出了 這一系列的作品。而我們現在呈現的這一幅,是源自這 系列的其一巨作,體現了大師對光影的極致掌握、和顏 色的精熟使用。法國藝評家尚.法蘭索瓦沙賓有次將朱 德群形容為「20 世紀的宋朝名畫家」,讚美大師將西方 抽象藝術中的創意精神、與傳統中國風景畫面和時間空 間的如詩描繪,成功地融會貫通。
另一位來自江蘇、也受教於杭州藝術學校的大師—吳冠 中,畢生都與朱德群維持著密友情誼,儘管前者在旅法 三年後,於1950 年代返回中國。兩位名家都有著將中 國風景畫的傳統帶向現代的野心,因此他們的藝術生涯 相為寫照。針對自然所啟發的靈感,吳冠中說道:「每 當我一遇到瓶頸,我就轉向自然風景。在大自然中,我 能對山河表達真實感受:那就是我對祖國的忠誠和同胞 的熱愛。我從家鄉和魯迅祖國所離開所懷抱的感情。」3 對兩位大師而言,大自然是情感的劇院( 圖4)。就這方 面而言,他們對自然所懷的崇景,與傳統中國文人相仿; 兩位個別以自己獨特的抽象自由表達,來挑戰傳統藝術 形式,因此都成為了中國現代繪畫新篇章的要角。
朱德群與祖國的關係,在1980 年代時找到了重建之路。 他於1983 年接受了中國藝術聯會的邀請,在旅外28 年 之久後重新踏上祖國之土。四年之後,他來到台灣,在 台北的國家歷史博物館舉辦他首次的亞洲回顧展,此後 就經常來台。這個背景安排深深地影響了這名已經登峰 造極的藝術家,他提到了中國藝術對他作品所帶來的影 響復興,他說,「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了一份取之不盡 的文化贈禮;而隨我白髮漸增,我可以感受到我身上這 份『中國傳承』,比之前都還要深廣。」
自從朱德群在1987 年於台灣舉辦了他首次重要的回顧 展之後,他即開始在亞洲固定出展,而1990 年代從而 成為大師畫藝多年深耕而臻成熟、並享譽國際的里程碑。 在1997 年12 月17 日,朱德群入選為法蘭西藝術院的 終身院士之一,成為這間顯著的法國藝術機構首位華裔院士。
朱德群處於西方抽象藝術和中國畫的詩語表達的門介, 從兩邊汲取精華,融入到自己的個人風格中;他的《岩 晶的挺現》一作,熟巧地從各門派的哲學和古中國哲思 的交錯中,創造了一種持續、千軍萬馬的意象,反應了 人內心最深處最躁動的衝擊激盪。詩人兼藝評家,尚. 克朗藍伯特有一次將朱德群的畫面形容為「充滿了蓬勃 生氣和變幻莫測的無垠空間,一個有機而活著的空間。」 觀賞《岩晶的挺現》的過程,等於走入了大師心靈空間 —我們看見他的畫筆在構圖背景上抖擻奔行,我們對他 勇於挑戰傳統桎梏激賞不已,最重要的是,在大師成就 了這幅作品超過半世紀之後,我們仍能感受到他在創作 過程,那種無與倫比的沛然生命底蘊。
1Pierre Cabanne, Chu Teh-Chun, Cercle d'art, Paris, 1993, p. 12 藝術史學家皮耶.卡賓,朱德群《巴黎藝壇》1993 年,第12 頁
2Daniel Arasse, Histoires de peintures, 2004, p. 22 丹尼爾.阿拉西《繪畫故事》2004 年,第22 頁 3Wu Guanzhong quoted in Abstraction and Form, Meishu (Fine Arts), 1992 美術( 人文藝術) 雜誌中,關於抽象和形式的文章中引述了吳冠中的話,199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