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當唐納.賈德在1959 年10 月走進紐約布拉塔畫廊,眼前的畫面深深震撼了他。五張巨大的油畫擠滿整個空間,密密麻麻的白色網格爬滿像牆壁一樣的黑色畫布。他在同月出版的ARTnew 的評論中熱情地贊揚這位「極為獨創的畫家」,作品「呈現出強勁而嶄新的概念」,「早已超越了它是屬於東方風格或美國風格的問題…但它並不是兩者的統合,而是完全獨立的個體」。一顆耀眼的藝壇新星迅速冒起,先在德國與羅斯科聯袂代表美國參加「單色繪畫展」,後又與前衛藝術團體「零群」於荷蘭一同展出。這些名為「無限的網」的作品出自一位自日本遠渡重洋的藝術家之手,不但於當時百家爭鳴的歐美戰後藝術舞台佔有一席位,直到現在仍以超乎尋常的熱情堅持創作,令世界也記著自己的名字─草間彌生。
創作是為了什麼?無論是一抒胸懷、引起反思還是表達想像,藝術家均在和觀者分享自己的世界觀。草間彌生眼中充滿異彩的世界源於親身經歷。她從小時候開始便會突然看到周遭被圓點、網紋及各種各樣的圖案包圍、湮沒,她利用創作釋放這種衝擊帶來的能量,將非比尋常的經歷提煉為自成系統的視覺世界。回溯草間彌生赴美前的作品,便能找到況如微生物形態呈現的畫作( 圖1),散發另類的生命力。這一特徵在「無限的網」系列發展成標誌性的形式語言,《無題》( 拍品編號38) 創作於六十年代,時值這個里啟碑式系列的始創期,見證藝術家生涯的一次重大蛻變。一圈一圈的紅線織成像有機體般向四方八面延伸的《無題》, 彷似要徹底網羅周遭的一切,直到世間森羅萬象最後都與這張網合而為一。此作起初由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於1960 年代直接得自草間彌生,其後一直珍藏家中,後來由家族後人繼承,時逾半世紀後首次曝光,在本季的日間拍賣中亦有來源相同的早期紙本作品。
Apeiron,即希臘語中的「無限」,古代哲學家亞拿西曼德認為這是萬物的本質,一切源於此,最後又歸於此,是永恆的存在。當觀者靜心凝望《無題》,過程中不知不覺進入同樣不朽的精神領域。宇宙生生不息的能量令草間彌生深感著迷,鮮紅的《無題》正正更為強烈地表現了這種能量。紅色雖有危險、警告的意味,但也是連結生命的顏色,流淌在體內的血液、嬰兒誕生之時都與紅色息息相關。草間彌生將心中理想的存在狀態稱為「自我消融」:「一直做,一直做,連綿不絕地做,把自己融進這些表現物裡面,這就是我所謂的『消融』,意思是『讓自己的形體消融』。」,這張綿延不絕的網混淆所有空間界限,使人進入一個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的境界,好比宇宙般無邊無際,此元素亦貫穿她日後跨越半世紀的藝術發展。
紐約作為戰後的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藝術運動相繼興起。當草間彌生抵達紐約時,便是身處這樣活躍的一個大環境中。《無題》為觀者揭示了為何草間彌生能在云云眾人中突圍而出,贏得藝術界的一致賞識。彼時,抽象表現主義歷經多年發展,已陷入情感泛濫、流於形式的困境,與之相對的極簡主義漸漸流行,要求藝術家限制自我,形式上則強調簡潔純淨的手法,著意表現媒材本身。「無限的網」的面世在非黑即白的兩個極端之中發展出新的風格。
《無題》的視覺元素簡煉─紅黑雙色與弧型筆觸支配整個畫面,單純密集的重複筆觸效果令人聯想起羅伯特.萊曼的極簡主義純白畫作( 圖2)。萊曼一生反覆實驗不同類型的白色顏料在各種不同材質表面上的效果,探索繪畫的多樣性,作品流露一種內斂的冥想氛圍。同樣的簡約風格,《無題》中每一筆卻都飽含草間彌生對表現自我感受的渴望。短促的弧線無休止地重覆,配合不規則的疏密變化,使畫面不斷律動,網眼或大或小,動勢各異,色調間或深淺有別,如此循環往復的筆觸使這張紅網像細胞似的在一呼一吸中增長、繁殖。畫中奔放的能量,貼近抽象表現主義作品( 圖3) 裡鋪天蓋地的視覺震撼力,及其飛揚的情感表現。草間彌生以極為冷靜專注的繪畫手法,營造出澎湃攝人的作品,理性與感性共同構築了《無題》,達到正如賈德所形容「既複雜又簡樸的效果」。因此,儘管她的藝術被視為當時前衛藝術的參與者,甚至啟示了後來的一些風格,人們無法把她真正地定義置於單一框架之中,獨樹一幟。
時至今日,草間彌生已經斐聲國際,「草間彌生美術館」更於10 月在東京新宿開幕。《無題》紀錄藝術家最經典系列的起步點,值得留意的是,草間彌生自八十年代末起便只使用壓克力作畫,作於六十年代的《無題》是早期少數以油彩繪畫的作品,同時期的紅色「無限的網」亦見於博物館收藏( 圖4)。油彩富於厚薄變化,為完全平面的構圖增添了一份立體質感,如潮水般起伏不定。筆觸形成的視覺效果刺激著觀者的視覺感官,沿著這些痕跡,觀者彷彿回到當年的紐約,感受草間彌生手中畫筆的每一下提與按,看到這些紅色圓圈動了起來,佔據整幅黑色畫面,進而淹沒了四周,同化一切有形之物,同歸於無限而感受到永恆。
創作是為了什麼?無論是一抒胸懷、引起反思還是表達想像,藝術家均在和觀者分享自己的世界觀。草間彌生眼中充滿異彩的世界源於親身經歷。她從小時候開始便會突然看到周遭被圓點、網紋及各種各樣的圖案包圍、湮沒,她利用創作釋放這種衝擊帶來的能量,將非比尋常的經歷提煉為自成系統的視覺世界。回溯草間彌生赴美前的作品,便能找到況如微生物形態呈現的畫作( 圖1),散發另類的生命力。這一特徵在「無限的網」系列發展成標誌性的形式語言,《無題》( 拍品編號38) 創作於六十年代,時值這個里啟碑式系列的始創期,見證藝術家生涯的一次重大蛻變。一圈一圈的紅線織成像有機體般向四方八面延伸的《無題》, 彷似要徹底網羅周遭的一切,直到世間森羅萬象最後都與這張網合而為一。此作起初由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於1960 年代直接得自草間彌生,其後一直珍藏家中,後來由家族後人繼承,時逾半世紀後首次曝光,在本季的日間拍賣中亦有來源相同的早期紙本作品。
Apeiron,即希臘語中的「無限」,古代哲學家亞拿西曼德認為這是萬物的本質,一切源於此,最後又歸於此,是永恆的存在。當觀者靜心凝望《無題》,過程中不知不覺進入同樣不朽的精神領域。宇宙生生不息的能量令草間彌生深感著迷,鮮紅的《無題》正正更為強烈地表現了這種能量。紅色雖有危險、警告的意味,但也是連結生命的顏色,流淌在體內的血液、嬰兒誕生之時都與紅色息息相關。草間彌生將心中理想的存在狀態稱為「自我消融」:「一直做,一直做,連綿不絕地做,把自己融進這些表現物裡面,這就是我所謂的『消融』,意思是『讓自己的形體消融』。」,這張綿延不絕的網混淆所有空間界限,使人進入一個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的境界,好比宇宙般無邊無際,此元素亦貫穿她日後跨越半世紀的藝術發展。
紐約作為戰後的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藝術運動相繼興起。當草間彌生抵達紐約時,便是身處這樣活躍的一個大環境中。《無題》為觀者揭示了為何草間彌生能在云云眾人中突圍而出,贏得藝術界的一致賞識。彼時,抽象表現主義歷經多年發展,已陷入情感泛濫、流於形式的困境,與之相對的極簡主義漸漸流行,要求藝術家限制自我,形式上則強調簡潔純淨的手法,著意表現媒材本身。「無限的網」的面世在非黑即白的兩個極端之中發展出新的風格。
《無題》的視覺元素簡煉─紅黑雙色與弧型筆觸支配整個畫面,單純密集的重複筆觸效果令人聯想起羅伯特.萊曼的極簡主義純白畫作( 圖2)。萊曼一生反覆實驗不同類型的白色顏料在各種不同材質表面上的效果,探索繪畫的多樣性,作品流露一種內斂的冥想氛圍。同樣的簡約風格,《無題》中每一筆卻都飽含草間彌生對表現自我感受的渴望。短促的弧線無休止地重覆,配合不規則的疏密變化,使畫面不斷律動,網眼或大或小,動勢各異,色調間或深淺有別,如此循環往復的筆觸使這張紅網像細胞似的在一呼一吸中增長、繁殖。畫中奔放的能量,貼近抽象表現主義作品( 圖3) 裡鋪天蓋地的視覺震撼力,及其飛揚的情感表現。草間彌生以極為冷靜專注的繪畫手法,營造出澎湃攝人的作品,理性與感性共同構築了《無題》,達到正如賈德所形容「既複雜又簡樸的效果」。因此,儘管她的藝術被視為當時前衛藝術的參與者,甚至啟示了後來的一些風格,人們無法把她真正地定義置於單一框架之中,獨樹一幟。
時至今日,草間彌生已經斐聲國際,「草間彌生美術館」更於10 月在東京新宿開幕。《無題》紀錄藝術家最經典系列的起步點,值得留意的是,草間彌生自八十年代末起便只使用壓克力作畫,作於六十年代的《無題》是早期少數以油彩繪畫的作品,同時期的紅色「無限的網」亦見於博物館收藏( 圖4)。油彩富於厚薄變化,為完全平面的構圖增添了一份立體質感,如潮水般起伏不定。筆觸形成的視覺效果刺激著觀者的視覺感官,沿著這些痕跡,觀者彷彿回到當年的紐約,感受草間彌生手中畫筆的每一下提與按,看到這些紅色圓圈動了起來,佔據整幅黑色畫面,進而淹沒了四周,同化一切有形之物,同歸於無限而感受到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