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一位藝術家的風格形成是漫長和複雜的,無論是個人出身、學習經驗、性格、品味、理想,以至環境,全部都是造就風格形成和轉變的因素。若是奈良美智1988 年沒有隨自己心意遠赴德國展開全新的藝術學習, 他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大概不會創作出一樣的作品吧?異鄉帶給人孤獨,也帶給人新鮮和刺激感,促使創作的思維產生質變。他在歐洲的日子無法避開西方現代畫風的直接洗禮,特別是德國的新表現主義便曾深刻影響他在九十年代初的自由畫風。奈良自從2000 年回到日本後,再次迎接風格的演變,個人技巧日趨熟練以及人生經驗的累積,均直接驅使他在畫面上表現出不同的風格。昔日強調果斷粗獷的線條被柔和的筆觸撫平,永恆的小女孩主角從俏皮活躍邁向成熟和內歛,更多的作品展示出奈良從抗爭的主調,走到更注重沈思寂靜的氛圍,2010年的畫作《Midnight Vampire》( 拍品編號53) 正充分體現這種改變。
《Midnight Vampire》中的女孩姿態方正地獨處在暗黑的背景前,面部顯得特別明亮暖和,有著一種不可侵犯的莊嚴感。她頭頂上一個小小的十字架,清晰地引導出有關宗教的意味,在主題和構圖上,與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Andrea Previtali 的《救世主》( 圖1) 有異曲同工之妙。女孩頭上的十字架與玻璃球上的十字架,均代表了基督宗教中有關受難和犧牲的主題,是愛和救贖的象徵物。女孩閉目的平和表情,亦正好呼應了教徒們的日常禱告生活,為作品引導出有關信、望、愛的訊息。2009 年的社會調查顯示,日本人口中其實只有不足百分之一為基督徒。奈良筆下的女孩可能代表那小眾擁有西方信仰的日本人,也可能代表了全球數以億計的基督教信眾。從奈良作品全集中可見十字架作為符號在八十年代後期的繪畫曾反覆出現,亦有放置在同期的木雕的頭頂上,可是之後二十年間的創作卻鮮見相同處理手法,直到《Midnight Vampire》的出現為止,別具意義。
對比或矛盾一向是奈良作品的其中一種特色。他一直以女孩作為主角,而這個被大眾認為應當表現童稚幼嫩一面的人物, 卻經常作出直接恣意的行為: 擺出打架的姿勢、抽煙、沈迷反建制的搖滾樂, 甚至結合英文髒話等, 意想不到的安排正是產生感染力的重要條件。《Midnight Vampire》一作不例外地充滿了圖像上的矛盾, 女孩的神情和姿態雖然結合了宗教的莊嚴和虔誠,可是她嘴角露出的小獠牙,加上題目點明有關吸血鬼,顯示平靜表情之下其實藏著暗湧。這份曖昧令人聯想起19 世紀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作品《愛與痛》( 圖2)。蒙克的畫描繪一名女子擁吻著一名男子,但人們卻將構圖解讀為男子被困於吸血鬼的懷抱之中。作品標題《愛與痛》暗示愛情的複雜性,以及在矛盾的情感中尋找和諧的內心掙扎,與《Midnight Vampire》的二元性有異曲同工之妙。十字架和兩顆尖牙在畫上其實只佔有極少的面積,可是它們分別在人物的重要位置上發揮極大作用,一種彷彿是正與邪的力量在互相角力,令女孩的身體彷如變成一個精神的戰場。這個角色也許是被宗教所臣服的午夜吸血鬼,也可以是從信望愛走向嗜血的宗教叛徒。奈良巧妙地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的圖像,暗示了人類的天性存在了極端的可能。
畫框的功能除了保護作品和增強裝飾味道,也可視為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戶( 圖3)。在重視釋放材料本質的當代藝術範疇內,任何附加在作品上的物料也會被進行意義上的解讀。《Midnight Vampire》一作上的木畫框並非收藏家的決定,而是奈良刻意安排的一種視覺語言,金黃色的古典木畫框固然帶有濃厚的裝飾味道,但它本身的風格亦完美地配合了《Midnight Vampire》在前述的宗教神聖氣氛,而木框的顏色亦正正地呼應了女孩頭上的十字架,所以選擇古典畫框作為為整幅畫作定調的媒介,絕非偶然的安排。
奈良式女孩大部份都是瞪起大大的雙眼。那對不合現實比例的瞳孔,擴大了觀眾進入人物精神和靈魂的通道,這種造型基因來自日本傳統的繪畫和浮世繪( 圖4)。那雙眼讓人感到喜悅、憤怒、絕望或哀傷,完全超越了語言的表達範圍。奈良亦不時地描繪閉目沈思的人像,同時更多地讓人物《Midnight Vampire》以半身正向觀眾。女孩減少了燥動不安、反叛狂熱、俏皮外向,在不知不覺間地換上成熟穩定的表情氣質,我們無法理解那一刻她正在思考什麼,但是她的安靜和微笑,彷彿告訴每一個觀眾,物質的世界不過是南柯一夢,真正值得人堅持的是心靈的探索。奈良式女孩的成熟,開拓了奈良式藝術的新境地。
《Midnight Vampire》中的女孩姿態方正地獨處在暗黑的背景前,面部顯得特別明亮暖和,有著一種不可侵犯的莊嚴感。她頭頂上一個小小的十字架,清晰地引導出有關宗教的意味,在主題和構圖上,與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Andrea Previtali 的《救世主》( 圖1) 有異曲同工之妙。女孩頭上的十字架與玻璃球上的十字架,均代表了基督宗教中有關受難和犧牲的主題,是愛和救贖的象徵物。女孩閉目的平和表情,亦正好呼應了教徒們的日常禱告生活,為作品引導出有關信、望、愛的訊息。2009 年的社會調查顯示,日本人口中其實只有不足百分之一為基督徒。奈良筆下的女孩可能代表那小眾擁有西方信仰的日本人,也可能代表了全球數以億計的基督教信眾。從奈良作品全集中可見十字架作為符號在八十年代後期的繪畫曾反覆出現,亦有放置在同期的木雕的頭頂上,可是之後二十年間的創作卻鮮見相同處理手法,直到《Midnight Vampire》的出現為止,別具意義。
對比或矛盾一向是奈良作品的其中一種特色。他一直以女孩作為主角,而這個被大眾認為應當表現童稚幼嫩一面的人物, 卻經常作出直接恣意的行為: 擺出打架的姿勢、抽煙、沈迷反建制的搖滾樂, 甚至結合英文髒話等, 意想不到的安排正是產生感染力的重要條件。《Midnight Vampire》一作不例外地充滿了圖像上的矛盾, 女孩的神情和姿態雖然結合了宗教的莊嚴和虔誠,可是她嘴角露出的小獠牙,加上題目點明有關吸血鬼,顯示平靜表情之下其實藏著暗湧。這份曖昧令人聯想起19 世紀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作品《愛與痛》( 圖2)。蒙克的畫描繪一名女子擁吻著一名男子,但人們卻將構圖解讀為男子被困於吸血鬼的懷抱之中。作品標題《愛與痛》暗示愛情的複雜性,以及在矛盾的情感中尋找和諧的內心掙扎,與《Midnight Vampire》的二元性有異曲同工之妙。十字架和兩顆尖牙在畫上其實只佔有極少的面積,可是它們分別在人物的重要位置上發揮極大作用,一種彷彿是正與邪的力量在互相角力,令女孩的身體彷如變成一個精神的戰場。這個角色也許是被宗教所臣服的午夜吸血鬼,也可以是從信望愛走向嗜血的宗教叛徒。奈良巧妙地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的圖像,暗示了人類的天性存在了極端的可能。
畫框的功能除了保護作品和增強裝飾味道,也可視為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戶( 圖3)。在重視釋放材料本質的當代藝術範疇內,任何附加在作品上的物料也會被進行意義上的解讀。《Midnight Vampire》一作上的木畫框並非收藏家的決定,而是奈良刻意安排的一種視覺語言,金黃色的古典木畫框固然帶有濃厚的裝飾味道,但它本身的風格亦完美地配合了《Midnight Vampire》在前述的宗教神聖氣氛,而木框的顏色亦正正地呼應了女孩頭上的十字架,所以選擇古典畫框作為為整幅畫作定調的媒介,絕非偶然的安排。
奈良式女孩大部份都是瞪起大大的雙眼。那對不合現實比例的瞳孔,擴大了觀眾進入人物精神和靈魂的通道,這種造型基因來自日本傳統的繪畫和浮世繪( 圖4)。那雙眼讓人感到喜悅、憤怒、絕望或哀傷,完全超越了語言的表達範圍。奈良亦不時地描繪閉目沈思的人像,同時更多地讓人物《Midnight Vampire》以半身正向觀眾。女孩減少了燥動不安、反叛狂熱、俏皮外向,在不知不覺間地換上成熟穩定的表情氣質,我們無法理解那一刻她正在思考什麼,但是她的安靜和微笑,彷彿告訴每一個觀眾,物質的世界不過是南柯一夢,真正值得人堅持的是心靈的探索。奈良式女孩的成熟,開拓了奈良式藝術的新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