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GUANZHONG (CHINA, 1919-2010)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吳冠中 (中國,1919-2010)

嘈嘈皆鄉音

細節
吳冠中
吳冠中 (中國,1919-2010)
嘈嘈皆鄉音
油彩 木板
46 x 61 cm. (18 1/8 x 24 in.)
1996年作
款識︰荼 九六 (左下);嘈嘈皆鄉音 吳冠中 一九九六 (畫背)
來源
2006 年 11 月 26 日 佳士得香港 編號 177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96 年《吳冠中畫選 60 年代-90 年代》中國三峽出版社 北京 中國 (圖版,第102圖,第123 頁)
2003 年《吳冠中作品收藏集 I》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 (圖版,第 101 圖,第222-223 頁)
2007 年《吳冠中全集第四卷》湖南美術出版社 長沙 中國 (圖版,第 168-169 頁)
2008 年《吳冠中畫集下卷》江西美術出版社 北京中國 (圖版,第 383 頁)
2008 年《吳冠中——世界藝術大師》河北美術出版社 河北 中國 (圖版,第 114 頁)
2008 年《藝術涅盤——吳冠中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佳作紀實》故宮博物院編 北京紫禁城出版 北京 中國 (圖版,第191 頁)
2010 年《吳冠中畫集》中國美術出版社北京 中國(圖版,第 72 頁)

拍品專文

「白髮滿頭故鄉行,鵝群嘈嘈皆鄉音」
- 吳冠中

「鄉音」一詞出自唐代賀知章〈回鄉偶書〉:「少 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句,本指 家鄉的口音,象徵對故里、親人或大至民族、國 家的情感與依戀。1992 年,年過七旬的吳冠中曾 應中央電視台之邀前往故鄉江蘇拍攝《生命的風 景》專題片。對於大半輩子周遊世界的吳冠中來 說,故鄉的人事景物強烈地燃起了他的思鄉之情。 此時的吳冠中,在油畫民族化上的探索已臻至成 熟,能完美融合水墨的線條張力與油畫的鮮豔色 彩,在「水陸兼程」的技巧中揮灑自如,創作了 一幅幅具東方意境與韻味的油畫作品。而繪於 1996 年的《嘈嘈皆鄉音》( 拍品編號16) 可說是 吳冠中此時期的代表性作品與同系列的總結之作。

為了嘗試技法,吳冠中常於不同年代對同一主題 進行反覆創作,並在構圖、技法或媒材上仔細推 敲與調整。以此幅《嘈嘈皆鄉音》為例,吳冠中 類似題材的創作跨度自70 年代延續至90 年代。 1974 年油畫《太湖鵝群》( 圖1) 是最早的一幅, 具有典型70 年代寫實搭配抽象化造型細節的風 格。1982 年水墨《養鴨場》( 圖2) 則是本作畫面 的基礎,但較著重於線條,而鴨群已完全抽象化。 1992 年與1993 年則分別創作了《鄉音( 鵝群)》 ( 圖3) 的水墨與油畫版本,屬於寄情之作,較不 著力於構圖張力。

隨著吳冠中在90 年代創作能量的自由與解放, 1996 年《嘈嘈皆鄉音》總結了過去的構圖與技法, 提煉純粹的造型元素,將「形式美」發揮到淋漓 盡致。吳冠中曾說:「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 此時的他喜愛以更加誇張、簡練的方式表現造型 元素,刺激視覺感受。《嘈嘈皆鄉音》在畫面中 心鋪陳了無邊無際的大量鵝群,自三角構圖的頂 點向下流洩猶如山稜線的柵欄線條。色彩則以吳 氏獨有的銀灰為主調,配以歡快的白黃錯雜,與 柳綠形成明顯對比,營造一幅「白毛浮綠水,紅 掌撥清波。」的水鄉景色。中國傳統語境常以綿 延不絕的青草來喻指思念之情,吳冠中選擇生機 勃勃的綿延鵝群,使觀者彷彿聽見嘈嘈切切的響 亮鵝鳴,使畫面帶有一種真摯的情感。

細看這群密密麻麻的鵝群,可發現在技法上吳冠 中參考了印象派( 圖4) 的造型分解作法—以小筆 觸及色塊仔細推砌,在色彩及輪廓上讓觀者憑自 己的視覺加以調合,如此可保持每一種色彩的新 鮮和光彩,從而創造出更強烈的鮮豔度。而柵欄 線條則脫胎自中國水墨山形如倪瓚《雨後空林》 ( 圖5) 中營造峰陵起伏的筆法,補足了畫面缺乏 的線條感。若去除西法,則鵝群顯得鬆軟無力; 去除中法,則畫面凌亂壅擠。尤其在空間經營上, 吳冠中明顯運用了傳統山水佈局營造深度透視的 方法,層層疊疊、向上縮小的鵝群如同李世倬《對 松山圖》( 圖6) 中的松樹,逐漸縮小至遠方,不 只創造了景深,更呈現一種動作的連續性,使鵝 群就像江水持續湧洩一般生動。這種依照觀者視 覺主觀組合遠近深度的技巧,是中國繪畫的一大 特色,將較於使用單點透視的西方作品( 圖7), 更富有一種韻律感。吳冠中於《嘈嘈皆鄉音》將 中西方兩種原本看起來似乎難以共存但實則互補 的藝術觀念大膽融合、運用自如,同時予以托物 寄情,是其一生專注追求「油化民族畫」歷程的 代表性作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融藝(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