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沙漏—時光流轉
陳逸飛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在美國、英國藝壇成名的中國藝術家。他接受的油畫訓練是傳承自蘇聯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 陳氏雖然是接受蘇聯寫實風格培訓,可是他成功在掌握了歐洲古典寫實的精髓後,開創出自己的寫實風格。他借西方人最熟悉的古典寫實風格和浪漫主義展現中國藝術的特徵和精髓。在抵達紐約短短二年便獲著名漢默畫廊創辦人及美國石油大亨漢默博士的 青睞。1985年,漢默博士訪問中國,並將陳逸飛的《家鄉的回憶—雙橋》致送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陳逸飛為海外觀者預示了中國新時代美術的到來。
經歷三十多年的油畫創作生涯,陳逸飛從來沒有脫離從歷史中尋找靈感,而「海上舊夢」系列是陳逸飛經過長期策劃,再次突破自己過往創作的歷史畫。1997年創作《麗人行》(拍品編號 30)可謂是陳逸飛藝術生涯的精華,穿梭時空,回溯歷史,代表了中國經歷自徐悲鴻超過五十年寫實油畫的劃時代突破,代表了中國藝術家在國際藝壇的寫實路途上提出全新的觀點。陳逸飛想要追求的並非如照片沖洗出來的寫實肖像畫,他提出肖像畫和歷史、時間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表現歷史、時間的真實性。在這個觀念下,他借中國藝術中的詩意、意境,以及劇場場景,擺脫寫實藝術與「照片寫實」的關係。他開創了獨一無二帶有朦朧光線、裊裊飄動之感的筆觸,表現穿梭歷史的時間延伸性。陳逸飛以寫實繪畫探討歷史、時間的真實性的觀念,遠遠超越了古典寫實繪畫所覆蓋的,與當代藝術探討的時間、空間關係如出一轍。
突破中國現代寫實歷程
陳逸飛「海上舊夢」系列的人物代表的是藝術家對三十年代的上海的追求、回憶,畫中人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城市。陳氏著墨的並非是所描繪的人物的內在人格特徵,也不是關於一個人物的 傳記。對陳逸飛而言,人物是承載了他對歷史的看法,是他表達的工具。
因此,《麗人行》一作充滿濃厚的劇場感,是陳逸飛在畫室中高度駕馭下而產生的埸面。從衣服、頭飾、道具都是陳氏的編排,這個場景中的燈光並不是自然光線,都是劇場的燈光,由兩枝射燈從左、右二方照射四名仕女的臉孔。可見,陳逸飛想要追求的是如何把人物畫提升至一個與社會、與歷史有關係的高度,同時能突破中國現代藝術歷史繪畫自三十年代由徐悲鴻展開的中國現代寫實歷程,當中包括中國歷史繪畫、上海、蘇州以顏文樑、陶冷月為首,脫離歷史、政治意識,純粹繪人繪景的寫實油畫,以至五十年代以蘇俄寫實風格為主的社會現實主義油畫。
自1972 年,陳逸飛創作歷史繪畫,《黃河頌》一作中的攝人深刻表現讓當時不到三十歲的陳逸飛在中國藝壇一嗚驚人。1979 年的《踱步》可以窺見陳氏衝擊傳統中國歷史繪畫的強烈企圖。陳逸飛把自己的背影加入畫作,讓代表現代人的他背著觀者,面對包羅種種歷史場面的紀念碑。這絕對是中國歷史畫的一個劃時代的突破,突破了過去歷史繪畫忽略了、凍結了的時代感,把歷史和現代連繫。陳氏突破性的編排把中國歷史繪畫推前,增加了現代感,以致觀者內心的共鳴。
陳逸飛對歷史的獨特看法,以及他從不能磨滅的歷史中發掘出跨時空的美感延伸至讓他在美國成名的「水鄉」系列創作。《踱步》一作完成十多年以後,陳逸飛通過九十年代的「海上舊夢」組畫,再次突破自己的歷史畫。創作於1997 年的《麗人行》中,藝術家 把人物畫和歷史畫結合,尋找人物畫新的高度,使人物畫與歷史、與世界連結。他通過場景把人物和歷史連結,表現三十年代的上海大時代,同時回溯了盛世大唐之輝煌藝術文化歷史。
年輕的陳逸飛就讀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時醉心中國古典詩詞。他把此幅重要創作取名為《麗人行》,名稱乃源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同名詩詞: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脣。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陳逸飛的《麗人行》以三十年代老上海為場景,同時把杜甫描述之盛世大唐姿態典雅、內涵洋溢、衣著講究的大家閨秀的氛圍,通過四名優雅自信的仕女,悠然自得地提著鳥籠踱步描繪得極至。陳氏刻意把三十年代老上海和唐代連接在一起,因為這兩個時期 正正最能表現中國輝煌的古典及現代歷史,顯出中國文化的延伸性。《麗人行》就回溯了盛世大唐之輝煌藝術文化歷史, 他以三十年代上海的場景來承接這段輝煌古典歷史、藝術、文化,繼而展示在當代的社會環境中,顯出中國文化的延伸。
在西方當代藝術中,這樣對西方古典藝術歷史的回朔同樣在馬奈 (Manet)、戈雅(Goya)、奧托.迪克斯(Otto Dix)的作品中找到蛛絲馬跡,甚至是美國當代肖像畫家約翰.柯林(John Currin) 經常回顧古典寫實,尋找靈感,他的名作《Nice 'n Easy》(1999 年作) 震撼當代藝評界,作品中二位裸女形象猶如結合了成人雜誌中的女性體態,同時擁有古典大師繪畫女性裸體的基因。這些女主角在約翰.柯林的筆下演化成定格,把二位女性互動的一刻捕捉了。可見,古典寫實跨時代的魅力。
古典寫實繪畫技法的突破
擁有紮實油畫及雕塑科班訓練的陳逸飛在掌握了歐洲古典寫實的精髓後,繼而在這經歷過幾百年歷史的藝術風格上,創立出屬於陳逸飛寫實油畫的獨一無二的筆觸。古典寫實以細膩而分毫不差的「色彩線」筆法著色,產生人物立體感、環境深度、光線折射等精準的描寫。陳逸飛的寫實繪畫,不論是八十年代 江南水鄉、威尼斯水鄉,以至九十年代的「海上舊夢」肖像畫,雖然描寫得真實,但是畫作絕大部分並非以西方寫實的「色彩線」來完成,而是以接近西方印象派「色彩面」入畫。
在《麗人行》一作中,除了四位仕女的臉孔以細膩的筆法描繪立體逼真的輪廓,頭髮、髮飾、衣服均以相互推疊的「色彩面」組成。作品遠看似是照片中與現實分毫不差的現實景象,或許觀者也被瞞騙,以為陳逸飛只是遵循西方古典寫實以細膩工筆的「色彩線」創作。可真相是陳逸飛把現代藝術中的「色彩面」注入古典寫實繪畫中,形成粗放、磨沙、濃烈、斑駁,但又能表現浪漫、典雅風格的筆觸。
陳逸飛這種獨特的筆觸形成與運用「色彩線」描寫的古典寫實在許多範疇上產生的不一樣的畫面視覺效果。第一:陳逸飛這種抽象、磨沙、斑駁的「色彩面」筆觸產生了畫面的朦朧效果。這儼如經過鏡頭輸出的特殊畫面效果,讓陳逸飛探討關於歷史、過去、時間的題材發揮極致,表現一種懷舊、浪漫的氛圍。這一點與德國當代藝術家里希特早期寫實油畫創作遙呼相應。里希特在1970 年代把攝影語言帶進油畫,作品筆觸十分細膩, 雖然色彩在畫面上相互推疊,但卻沒有任何肌理,彷如由菲林 沖洗在相紙的平面照片。里希特的寫實風景畫好像在正在開動 的火車上用照相機拍下窗外的風景。鏡頭拍下的風景並不是靜 止的,而是加上了動態的「時間」元素,風景因而變得模糊,畫面效果既是寫實,又是夢幻。而陳逸飛則以電影拍攝語言入畫,高度追求畫面具有延續性的動感,以及浪漫的氛圍。
陳逸飛對繪畫以外的視覺效果同樣關注,促成了他對「大視覺」的追求,其中電影鏡頭所能表達的視覺效果也是陳逸飛繪畫的一大靈感。1992 年陳氏為了搜集創作「海上舊夢」的素材,因而親自執導拍攝了一段二十分鐘的影片。影片中拍攝穿著三十年代中國傳統服飾的仕女,在上海古舊的街道、中國古典建築及充滿二戰時期歐洲特色建築物行走。
《麗人行》的繪畫角度就如藝術家拿著攝影器材,一直跟隨四仕女,儼如情境化的舞台,有承先啟後的故事情節。畫作隨著陳逸飛的筆觸產生朦朧光線的視覺效果,把藝術家講述舊日歷史的懷緬、陶醉、浪漫的氣氛表現得極至。
第二:陳逸飛這種彷如色彩相互滲透的筆觸帶有動感,隨著不同顏色的堆疊而形成千變萬化的光線和色彩變化。這油畫筆觸所程現的效果就如中國水墨畫中的渲染技法,帶有方向感,帶有流動感。這樣形成陳氏那種可以表達動感的題材,如《麗人行》中四名提著鳥籠的仕女,引導觀者相信,讓觀者都能感受仕女正在行走的動感。陳逸飛這種帶有動感和朦朧效果的獨特筆觸,加強了陳氏想要加入中國傳統藝術中講求的意境,就是那種若即若離、似有若無、有開始,但未劃上句號,充滿想像空間的感覺。
陳逸飛創作結合中國水墨渲染技法及西方印象派「色彩面」的油畫筆觸的開創性與十九世紀「新印象主義」藝術家喬治.秀拉(Georges Seurat)及保羅.希涅克(Paul Signac) 的「點描派」(Pointillism) 有同樣劃時代 的意義。「點陣派」藝術家以色點的筆觸和著色方式形成,創作出前所未 有的視覺效果。
從宏觀國際藝壇分析陳逸飛
當我們站在國際藝壇的層次分析陳逸飛的《麗人行》,當中的場景佈局與著名英國肖像畫家佛洛依德的畫作發展趨勢相吻合。自四十年代,佛洛依德經歷四十年刻劃人體、人物性格特徵,以至當下藝術家與模特兒的交流的肖像畫。到了八十、九十年代,佛洛依德銳意創作一系列與前輩藝術家 互動的作品,包括:華鐸、夏爾丹(Chardin)、安格爾(Ingres) 、康斯塔伯(Constable)、塞尚(Cézanne),以滿足佛洛依德對人為、自我、幽默的追求。
1981年,佛洛依德創作了一幅以華鐸作於約1712年的名作《Pierrot Content》為主題的畫作。佛洛依德對作品內容的駕馭是他的藝術生涯中前所未有的,包括預先告知模特兒他想以華鐸名作為藍圖的計劃,讓模特兒預先看華鐸名作《Pierrot Content》的照片,更要求模特兒特別裝扮,就連佛洛依德自己也這樣形容,「這是我在肖像畫生涯中 首次把人物看成次要」。他同時形容《室內W11—華鐸之後》( 圖2) 一作是「有點裝飾性」。可見,《室內W11—華鐸之後》一作表現了佛洛依德肖像畫的劇場感。
佛洛依德的後期創作《室內W11—華鐸之後》及陳逸飛「海上舊夢」 組畫帶出一個訊息就是肖像畫不僅僅限制於傳記式的創作,它除了能刻劃人物內心世界,肖像畫更能提示歷史,延續歷史,與世界連結。肖像畫可以是藝術與歷史的碰撞後形成能接通古今的結合物。事實上, 這樣的方向一直在東方、西方藝術路途上發展都有出現。
突破寫實繪畫觀念
里希特以攝影技術帶進早期油畫,既是寫實,但又夢幻,為寫實繪畫提出了新的方向,就像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 的大型數碼輸出作品(圖11),以現實的風景為素材,然後以數碼科技把真實的風景,予以創作,合成超現實的數碼輸出作品。作品成功瞞騙觀者,瞥眼看來分不出那裡是真實,那裡是不真實。觀者唯有以邏輯分析,才慢慢發現這並非是一幅直接拍攝的風景照片。
而陳逸飛塑造寫實與不真實之間的元素便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意境、詩意。《麗人行》一作雖然是以寫實風格創作,作品是代表了一段回憶,一個想像,一段歷史,一個時代。陳逸飛在畫室中以模特兒創作,既是關於寫實的人,可是模特兒在藝術家高度的駕馭下,形成了一個由陳逸飛一手堆砌出來的場景,因此也是關於一個理想化的想像。
里斯特、古爾斯基,以至陳逸飛都在寫實的範疇上尋找突破,企圖以不同的方式 — 夢幻、想像、超現實、歷史、場景、舞台, 打破過去對「寫實」的認知, 擺脫寫實藝術與「照片真實」的關係,提出寫實藝術的新方向。
陳逸飛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在美國、英國藝壇成名的中國藝術家。他接受的油畫訓練是傳承自蘇聯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 陳氏雖然是接受蘇聯寫實風格培訓,可是他成功在掌握了歐洲古典寫實的精髓後,開創出自己的寫實風格。他借西方人最熟悉的古典寫實風格和浪漫主義展現中國藝術的特徵和精髓。在抵達紐約短短二年便獲著名漢默畫廊創辦人及美國石油大亨漢默博士的 青睞。1985年,漢默博士訪問中國,並將陳逸飛的《家鄉的回憶—雙橋》致送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陳逸飛為海外觀者預示了中國新時代美術的到來。
經歷三十多年的油畫創作生涯,陳逸飛從來沒有脫離從歷史中尋找靈感,而「海上舊夢」系列是陳逸飛經過長期策劃,再次突破自己過往創作的歷史畫。1997年創作《麗人行》(拍品編號 30)可謂是陳逸飛藝術生涯的精華,穿梭時空,回溯歷史,代表了中國經歷自徐悲鴻超過五十年寫實油畫的劃時代突破,代表了中國藝術家在國際藝壇的寫實路途上提出全新的觀點。陳逸飛想要追求的並非如照片沖洗出來的寫實肖像畫,他提出肖像畫和歷史、時間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表現歷史、時間的真實性。在這個觀念下,他借中國藝術中的詩意、意境,以及劇場場景,擺脫寫實藝術與「照片寫實」的關係。他開創了獨一無二帶有朦朧光線、裊裊飄動之感的筆觸,表現穿梭歷史的時間延伸性。陳逸飛以寫實繪畫探討歷史、時間的真實性的觀念,遠遠超越了古典寫實繪畫所覆蓋的,與當代藝術探討的時間、空間關係如出一轍。
突破中國現代寫實歷程
陳逸飛「海上舊夢」系列的人物代表的是藝術家對三十年代的上海的追求、回憶,畫中人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城市。陳氏著墨的並非是所描繪的人物的內在人格特徵,也不是關於一個人物的 傳記。對陳逸飛而言,人物是承載了他對歷史的看法,是他表達的工具。
因此,《麗人行》一作充滿濃厚的劇場感,是陳逸飛在畫室中高度駕馭下而產生的埸面。從衣服、頭飾、道具都是陳氏的編排,這個場景中的燈光並不是自然光線,都是劇場的燈光,由兩枝射燈從左、右二方照射四名仕女的臉孔。可見,陳逸飛想要追求的是如何把人物畫提升至一個與社會、與歷史有關係的高度,同時能突破中國現代藝術歷史繪畫自三十年代由徐悲鴻展開的中國現代寫實歷程,當中包括中國歷史繪畫、上海、蘇州以顏文樑、陶冷月為首,脫離歷史、政治意識,純粹繪人繪景的寫實油畫,以至五十年代以蘇俄寫實風格為主的社會現實主義油畫。
自1972 年,陳逸飛創作歷史繪畫,《黃河頌》一作中的攝人深刻表現讓當時不到三十歲的陳逸飛在中國藝壇一嗚驚人。1979 年的《踱步》可以窺見陳氏衝擊傳統中國歷史繪畫的強烈企圖。陳逸飛把自己的背影加入畫作,讓代表現代人的他背著觀者,面對包羅種種歷史場面的紀念碑。這絕對是中國歷史畫的一個劃時代的突破,突破了過去歷史繪畫忽略了、凍結了的時代感,把歷史和現代連繫。陳氏突破性的編排把中國歷史繪畫推前,增加了現代感,以致觀者內心的共鳴。
陳逸飛對歷史的獨特看法,以及他從不能磨滅的歷史中發掘出跨時空的美感延伸至讓他在美國成名的「水鄉」系列創作。《踱步》一作完成十多年以後,陳逸飛通過九十年代的「海上舊夢」組畫,再次突破自己的歷史畫。創作於1997 年的《麗人行》中,藝術家 把人物畫和歷史畫結合,尋找人物畫新的高度,使人物畫與歷史、與世界連結。他通過場景把人物和歷史連結,表現三十年代的上海大時代,同時回溯了盛世大唐之輝煌藝術文化歷史。
年輕的陳逸飛就讀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時醉心中國古典詩詞。他把此幅重要創作取名為《麗人行》,名稱乃源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同名詩詞: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脣。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陳逸飛的《麗人行》以三十年代老上海為場景,同時把杜甫描述之盛世大唐姿態典雅、內涵洋溢、衣著講究的大家閨秀的氛圍,通過四名優雅自信的仕女,悠然自得地提著鳥籠踱步描繪得極至。陳氏刻意把三十年代老上海和唐代連接在一起,因為這兩個時期 正正最能表現中國輝煌的古典及現代歷史,顯出中國文化的延伸性。《麗人行》就回溯了盛世大唐之輝煌藝術文化歷史, 他以三十年代上海的場景來承接這段輝煌古典歷史、藝術、文化,繼而展示在當代的社會環境中,顯出中國文化的延伸。
在西方當代藝術中,這樣對西方古典藝術歷史的回朔同樣在馬奈 (Manet)、戈雅(Goya)、奧托.迪克斯(Otto Dix)的作品中找到蛛絲馬跡,甚至是美國當代肖像畫家約翰.柯林(John Currin) 經常回顧古典寫實,尋找靈感,他的名作《Nice 'n Easy》(1999 年作) 震撼當代藝評界,作品中二位裸女形象猶如結合了成人雜誌中的女性體態,同時擁有古典大師繪畫女性裸體的基因。這些女主角在約翰.柯林的筆下演化成定格,把二位女性互動的一刻捕捉了。可見,古典寫實跨時代的魅力。
古典寫實繪畫技法的突破
擁有紮實油畫及雕塑科班訓練的陳逸飛在掌握了歐洲古典寫實的精髓後,繼而在這經歷過幾百年歷史的藝術風格上,創立出屬於陳逸飛寫實油畫的獨一無二的筆觸。古典寫實以細膩而分毫不差的「色彩線」筆法著色,產生人物立體感、環境深度、光線折射等精準的描寫。陳逸飛的寫實繪畫,不論是八十年代 江南水鄉、威尼斯水鄉,以至九十年代的「海上舊夢」肖像畫,雖然描寫得真實,但是畫作絕大部分並非以西方寫實的「色彩線」來完成,而是以接近西方印象派「色彩面」入畫。
在《麗人行》一作中,除了四位仕女的臉孔以細膩的筆法描繪立體逼真的輪廓,頭髮、髮飾、衣服均以相互推疊的「色彩面」組成。作品遠看似是照片中與現實分毫不差的現實景象,或許觀者也被瞞騙,以為陳逸飛只是遵循西方古典寫實以細膩工筆的「色彩線」創作。可真相是陳逸飛把現代藝術中的「色彩面」注入古典寫實繪畫中,形成粗放、磨沙、濃烈、斑駁,但又能表現浪漫、典雅風格的筆觸。
陳逸飛這種獨特的筆觸形成與運用「色彩線」描寫的古典寫實在許多範疇上產生的不一樣的畫面視覺效果。第一:陳逸飛這種抽象、磨沙、斑駁的「色彩面」筆觸產生了畫面的朦朧效果。這儼如經過鏡頭輸出的特殊畫面效果,讓陳逸飛探討關於歷史、過去、時間的題材發揮極致,表現一種懷舊、浪漫的氛圍。這一點與德國當代藝術家里希特早期寫實油畫創作遙呼相應。里希特在1970 年代把攝影語言帶進油畫,作品筆觸十分細膩, 雖然色彩在畫面上相互推疊,但卻沒有任何肌理,彷如由菲林 沖洗在相紙的平面照片。里希特的寫實風景畫好像在正在開動 的火車上用照相機拍下窗外的風景。鏡頭拍下的風景並不是靜 止的,而是加上了動態的「時間」元素,風景因而變得模糊,畫面效果既是寫實,又是夢幻。而陳逸飛則以電影拍攝語言入畫,高度追求畫面具有延續性的動感,以及浪漫的氛圍。
陳逸飛對繪畫以外的視覺效果同樣關注,促成了他對「大視覺」的追求,其中電影鏡頭所能表達的視覺效果也是陳逸飛繪畫的一大靈感。1992 年陳氏為了搜集創作「海上舊夢」的素材,因而親自執導拍攝了一段二十分鐘的影片。影片中拍攝穿著三十年代中國傳統服飾的仕女,在上海古舊的街道、中國古典建築及充滿二戰時期歐洲特色建築物行走。
《麗人行》的繪畫角度就如藝術家拿著攝影器材,一直跟隨四仕女,儼如情境化的舞台,有承先啟後的故事情節。畫作隨著陳逸飛的筆觸產生朦朧光線的視覺效果,把藝術家講述舊日歷史的懷緬、陶醉、浪漫的氣氛表現得極至。
第二:陳逸飛這種彷如色彩相互滲透的筆觸帶有動感,隨著不同顏色的堆疊而形成千變萬化的光線和色彩變化。這油畫筆觸所程現的效果就如中國水墨畫中的渲染技法,帶有方向感,帶有流動感。這樣形成陳氏那種可以表達動感的題材,如《麗人行》中四名提著鳥籠的仕女,引導觀者相信,讓觀者都能感受仕女正在行走的動感。陳逸飛這種帶有動感和朦朧效果的獨特筆觸,加強了陳氏想要加入中國傳統藝術中講求的意境,就是那種若即若離、似有若無、有開始,但未劃上句號,充滿想像空間的感覺。
陳逸飛創作結合中國水墨渲染技法及西方印象派「色彩面」的油畫筆觸的開創性與十九世紀「新印象主義」藝術家喬治.秀拉(Georges Seurat)及保羅.希涅克(Paul Signac) 的「點描派」(Pointillism) 有同樣劃時代 的意義。「點陣派」藝術家以色點的筆觸和著色方式形成,創作出前所未 有的視覺效果。
從宏觀國際藝壇分析陳逸飛
當我們站在國際藝壇的層次分析陳逸飛的《麗人行》,當中的場景佈局與著名英國肖像畫家佛洛依德的畫作發展趨勢相吻合。自四十年代,佛洛依德經歷四十年刻劃人體、人物性格特徵,以至當下藝術家與模特兒的交流的肖像畫。到了八十、九十年代,佛洛依德銳意創作一系列與前輩藝術家 互動的作品,包括:華鐸、夏爾丹(Chardin)、安格爾(Ingres) 、康斯塔伯(Constable)、塞尚(Cézanne),以滿足佛洛依德對人為、自我、幽默的追求。
1981年,佛洛依德創作了一幅以華鐸作於約1712年的名作《Pierrot Content》為主題的畫作。佛洛依德對作品內容的駕馭是他的藝術生涯中前所未有的,包括預先告知模特兒他想以華鐸名作為藍圖的計劃,讓模特兒預先看華鐸名作《Pierrot Content》的照片,更要求模特兒特別裝扮,就連佛洛依德自己也這樣形容,「這是我在肖像畫生涯中 首次把人物看成次要」。他同時形容《室內W11—華鐸之後》( 圖2) 一作是「有點裝飾性」。可見,《室內W11—華鐸之後》一作表現了佛洛依德肖像畫的劇場感。
佛洛依德的後期創作《室內W11—華鐸之後》及陳逸飛「海上舊夢」 組畫帶出一個訊息就是肖像畫不僅僅限制於傳記式的創作,它除了能刻劃人物內心世界,肖像畫更能提示歷史,延續歷史,與世界連結。肖像畫可以是藝術與歷史的碰撞後形成能接通古今的結合物。事實上, 這樣的方向一直在東方、西方藝術路途上發展都有出現。
突破寫實繪畫觀念
里希特以攝影技術帶進早期油畫,既是寫實,但又夢幻,為寫實繪畫提出了新的方向,就像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 的大型數碼輸出作品(圖11),以現實的風景為素材,然後以數碼科技把真實的風景,予以創作,合成超現實的數碼輸出作品。作品成功瞞騙觀者,瞥眼看來分不出那裡是真實,那裡是不真實。觀者唯有以邏輯分析,才慢慢發現這並非是一幅直接拍攝的風景照片。
而陳逸飛塑造寫實與不真實之間的元素便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意境、詩意。《麗人行》一作雖然是以寫實風格創作,作品是代表了一段回憶,一個想像,一段歷史,一個時代。陳逸飛在畫室中以模特兒創作,既是關於寫實的人,可是模特兒在藝術家高度的駕馭下,形成了一個由陳逸飛一手堆砌出來的場景,因此也是關於一個理想化的想像。
里斯特、古爾斯基,以至陳逸飛都在寫實的範疇上尋找突破,企圖以不同的方式 — 夢幻、想像、超現實、歷史、場景、舞台, 打破過去對「寫實」的認知, 擺脫寫實藝術與「照片真實」的關係,提出寫實藝術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