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TTE CHEN (SINGAPORE, 1907-1992)
新加坡重要私人收藏
張荔英 (新加坡,1907-1992)

靜物與紅毛丹,山竹果和菠蘿

細節
張荔英
張荔英 (新加坡,1907-1992)
靜物與紅毛丹,山竹果和菠蘿
油彩 畫布
54 x 65 cm. (22 x 25 5/8 in.)
約1960年代作
款識:CHEN (右上)
來源
新加坡 1 畫廊
新加坡 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收藏
新加坡 私人收藏
拍場告示
Please note that the correct measurement for Lot 35 in inches is 22 x 25 5/8 in.
拍品編號35之正確尺寸為54 x 65 厘米 (22 x 25 5/8英吋) 。

拍品專文

張荔英1960 年生於法國,早年幸隨經商的父親遍遊各國, 先後在巴黎、紐約、上海接受美術訓練。1930 年,張荔英 的作品登上了巴黎的美術殿堂─秋季沙龍,成為巴黎藝術界 的新星;同年嫁給首任丈夫陳友仁。歷經戰亂與丈夫陳友仁 的不幸離世,張荔英於1954 年定居新加坡,任教於南洋美 術專科學校。張荔英在培育新一代美術人材的同時,與其他 南洋藝術先鋒一樣,致力開創具其個人特色的繪畫風格。

張荔英雖自幼學習國畫,但甚少運用傳統的中國水墨書畫方 式進行創作,有別於其他南洋畫派的先導者。張氏的作品喜 以西方印象派的技法表達,畫風深受塞尚、梵高等大師所影 響。她那細膩的描繪,讓日常景物散發出清新、浪漫的韻 味,奠定了張氏在南洋畫派的面貌和地位。

《靜物與紅毛丹、山竹果和菠蘿》( 拍品 35) 展現了張荔英 在靜物構圖和描繪上的造詣,以細緻的線條與形態,營造出 靜物畫面的恬淡安謐。

在畫室穩定的環境下,容許張氏仔細擺放所選用的熱帶水 果,使構圖有布局而不失自然。惹人垂涎的紅毛丹隨散在桌 上,側邊放了滿滿一籃紫紅色的山竹,背後斜放了一顆菠蘿 作為實體和視覺上的平衡配置。部分水果外皮剝開,露出瑩 白多汁的果肉,誘導觀者感受熱帶佳果的甜美。瓷碟放於看 似隨意攤開的白色餐巾上,增添了畫面的層次,顯現藝術家 對畫面布局的精練用心。

傳統的西方靜物畫,透過藝術家的描繪,鎖定日常景物於某 一時空,使得這些畫中的日常用品及物件反過來成為得特別 描繪研究和記錄下來的物品。張荔英以熱帶佳果取代了西方 慣用的蘋果與橙;白瓷果盤改為竹籃,賦予其靜物作品一種 獨特的南洋風貌。

張氏在形體描繪上吸收了塞尚的技法,嘗試以幾何圖形來解 構處理畫面。塞尚研究以多重視點來構建靜物畫,張荔英在 此作亦透過不同的取景角度,來增加畫面的二維透視感。如 塞尚一樣,張荔英成功突破了傳統規範,為觀者帶來視覺饗 宴。

張荔英後期作於檳城和新加坡的畫作,選用充滿熱帶地區的 色調,予人溫暖感,與早期在巴黎作畫的暗淡用色形成對 比;就如梵谷由沉鬱的色調轉為充滿情感的用色,而那些色 彩豐富的後期作品,讓他聞名於世。散落在拍品《靜物與紅 毛丹、山竹果和菠蘿》背景的米黃、淡綠、粉紅,尤如温暖 的熱帶陽光灑照在畫室牆上。她並不以完全真實再現所描繪 物體為作畫重點,也不為物件形態與形式的本質作先入為主 的設定。張荔英致力於表現物件當下的感染力:彷若熾熱的 赤道陽光落在畫面上,使得畫中水果由內而外散發出光芒。

張荔英掌握了西方美術技法與審美精髓,巧妙地運用於東南 亞題材的靜物畫上,風格別樹一幟。此幀《靜物與紅毛丹、 山竹果和菠蘿》筆觸優雅細膩,屬其同類作品中的典範,值 得細味欣賞。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融藝(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