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2000 年,奈良美智結束了在德國長達十二年的生活,搬回了日本。作於這一年的《Punch Me Harder》( 拍品編號 47),結合了新表現主義以表現自我為主旨的創作風格,在色彩和筆觸的處理上卻更為細膩平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畫中孩童的造型,顏料的層層疊加,小心翼翼打造出畫面中微妙的色彩變化。顯然奈良在構圖及人物造型的塑造上深受日本傳統浮世繪的影響(圖1),然而不同於浮世繪中女子往往目光看向別處,奈良筆下孩子綠色的雙眼毫不畏懼地直視畫面之外的觀者,充滿挑釁的意味。紅色與綠色的彩色鉛筆勾勒出女孩的娃娃領及頭髮的光澤,與她眼中的綠、嘴唇的紅相呼應。充滿繪畫性的筆觸中保留了大膽肆意的人性化痕跡。在背景處理上,奈良一貫的留白使人物從畫中浮現而出,顯得格外清冷孤獨。回憶起在德國留學的日子時他曾說道:「那時的天氣總是陰沉沉的,我就像置身於只有我一個人的世界,周圍的一切都與我無關,那種感覺,突然一下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作品中的兒童理著經典的童花頭,身著娃娃領童裝。娃娃領又被稱為彼得·潘領 (Peter Pan Collar),其來源可以追溯至1905 年,因百老匯女明星莫德·亞當斯飾演的彼得·潘而流行(圖2),彼得·潘會飛,並且永遠長不大,不僅是孩子心中的幻想童話,更是存留于成年人記憶裡的美好憧憬。彼得·潘領在1920 年代開始成為了童裝的標準設計沿用至今。比起不論內心如何成長外表都不會改變的彼得·潘,奈良筆下的小孩所透露出的叛逆與孤獨感卻與她的年齡及形象全然不符。
奈良所畫的兒童形象從來不是某一特定人物,只是平凡小孩標準的扮相。而同樣對人物肖像有獨特理解的安迪·沃荷,則僅僅選擇名人作為肖像畫的主角,例如他以毛澤東為主題的波普作品(圖3),鮮豔另類的用色以及大膽的筆觸徹底剝奪了政治圖像原本給大眾帶來的權威之感,反而成為了充滿諷刺意味的時髦作品。當奈良為最平凡的孩童的形象加上了敵意的神情和叛逆的挑釁,也同樣顛覆了人們原本對孩子天真無邪形象的認知。
站立於作品前,難以不為它巨大的尺幅所震撼。畫中的兒童顯然遠遠大於真實生活中孩子的高度,讓注視畫面的成年人顯得矮小,唯有抬頭仰視才能看清畫中人物的神情,大人與孩子的身份位置因此形成了一種互換,這種互換在某一程度上賦予作品視覺上的震懾力與威脅感,然而奈良的目的不僅僅於此。馬克·羅斯科早在1951 年便提及過巨幅作品對他本人而言的重要性:「繪製小幅畫作是將自己放置於對作品的體驗之外,仿佛透過投影儀或縮放鏡看事物。 然而當創作大幅繪畫時,你卻身在其中。它並不是你所能掌控的。」由於不能輕易掌握作品的全貌,《Punch Me Harder》拉近了畫中人物與觀者內心的距離,讓看畫的人的視覺完全被作品佔據,去感受和尋求內心的親密感與共鳴感。
如果繼續深思奈良究竟在畫誰,在畫什麼,當被問及畫中人是否是其童年自我的映射時,他曾回答道:「我沒有刻意去畫女孩,只想通過眼睛、鼻子、嘴等這些形象畫些更深入的東西。這種更深的東西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但有的人會懂。」《Punch Me Harder》中的小孩像一面鏡子,在反應出藝術家創作時的心情的同時,更映射了每個人看畫時心中的感覺,一種情感和對過去經歷的回憶。有時更像他曾說的,「實際上不管是什麼樣的人,一定都有堅強和柔弱的時候。」奈良將人性中堅強和柔軟、複雜和天真的不同面揉於同一畫面之上,為人們帶來像童年時期一樣至情至性地生活的勇氣以及心靈的慰藉。
作品中的兒童理著經典的童花頭,身著娃娃領童裝。娃娃領又被稱為彼得·潘領 (Peter Pan Collar),其來源可以追溯至1905 年,因百老匯女明星莫德·亞當斯飾演的彼得·潘而流行(圖2),彼得·潘會飛,並且永遠長不大,不僅是孩子心中的幻想童話,更是存留于成年人記憶裡的美好憧憬。彼得·潘領在1920 年代開始成為了童裝的標準設計沿用至今。比起不論內心如何成長外表都不會改變的彼得·潘,奈良筆下的小孩所透露出的叛逆與孤獨感卻與她的年齡及形象全然不符。
奈良所畫的兒童形象從來不是某一特定人物,只是平凡小孩標準的扮相。而同樣對人物肖像有獨特理解的安迪·沃荷,則僅僅選擇名人作為肖像畫的主角,例如他以毛澤東為主題的波普作品(圖3),鮮豔另類的用色以及大膽的筆觸徹底剝奪了政治圖像原本給大眾帶來的權威之感,反而成為了充滿諷刺意味的時髦作品。當奈良為最平凡的孩童的形象加上了敵意的神情和叛逆的挑釁,也同樣顛覆了人們原本對孩子天真無邪形象的認知。
站立於作品前,難以不為它巨大的尺幅所震撼。畫中的兒童顯然遠遠大於真實生活中孩子的高度,讓注視畫面的成年人顯得矮小,唯有抬頭仰視才能看清畫中人物的神情,大人與孩子的身份位置因此形成了一種互換,這種互換在某一程度上賦予作品視覺上的震懾力與威脅感,然而奈良的目的不僅僅於此。馬克·羅斯科早在1951 年便提及過巨幅作品對他本人而言的重要性:「繪製小幅畫作是將自己放置於對作品的體驗之外,仿佛透過投影儀或縮放鏡看事物。 然而當創作大幅繪畫時,你卻身在其中。它並不是你所能掌控的。」由於不能輕易掌握作品的全貌,《Punch Me Harder》拉近了畫中人物與觀者內心的距離,讓看畫的人的視覺完全被作品佔據,去感受和尋求內心的親密感與共鳴感。
如果繼續深思奈良究竟在畫誰,在畫什麼,當被問及畫中人是否是其童年自我的映射時,他曾回答道:「我沒有刻意去畫女孩,只想通過眼睛、鼻子、嘴等這些形象畫些更深入的東西。這種更深的東西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但有的人會懂。」《Punch Me Harder》中的小孩像一面鏡子,在反應出藝術家創作時的心情的同時,更映射了每個人看畫時心中的感覺,一種情感和對過去經歷的回憶。有時更像他曾說的,「實際上不管是什麼樣的人,一定都有堅強和柔弱的時候。」奈良將人性中堅強和柔軟、複雜和天真的不同面揉於同一畫面之上,為人們帶來像童年時期一樣至情至性地生活的勇氣以及心靈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