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人類作為一種社會動物,須要通過與人交往而覓得到快樂。孤獨所帶來的寂莫通常令人想到負面的人生,然而一個人若因為孤獨反而可以靜心思考、細味自然、幻想生命、以至藉由創造來表達內心,這樣比身處人群之中但感格格不入來得幸福。
奈良美智正是一位從孤獨世界成長並成名的日本藝術家,他兒時生活於偏遠的青森縣農村,嚴寒的冬天和積雪成為他回憶中的深刻部份。奈良美智曾承認童年時根本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因此他只能選擇對樹木和貓狗等動物說話。這種獨處的時光卻讓他學會以心靈去閱讀自然,反思自我的生命,這是他日後能夠成為感動無數觀眾的畫家的背景。
每位藝術家的風格形成都跟個人成長經歷有關,對青年時期的奈良美智來說,故鄉青森縣卻是一個無法接觸當代藝術的孤獨地方,一切資訊亦只有在印刷品上接收,慶幸的是,真正啟發藝術創作的元素往往來自藝術以外的生活日常。由於奈良美智對西方龐克音樂和歐美民謠的熱愛,所以青年時的他不斷從東京郵購大量西方黑膠唱片。方型唱片封套上的設計,竟成為了奈良美智藝術語言的啟蒙。他雖然不諳英語,卻能通過音樂和封套設計的結合而獲得滿足和啟發,而不同的英語歌詞更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靈感和題目。
1988 年奈良美智遠赴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學習,因為語言上的隔閡,他再一次與孤獨相遇。難得的是,自身與外界的距離感反而培養了他對觀察事物的敏感度,令創作主題更傾向內心的表達,而非單純停留在技巧的層面。正如他曾表示:「我不在開心時作畫,我只在憤怒、孤獨、悲傷時作畫,即是我可以與作品對話的時候。」
旅居德國十二年以後,奈良美智在2000 年回到日本創作,而他的主題一直離不開那個形象既可愛,表情卻又邪惡的小女孩。拍品《In the Pinky Lake》( 拍品編號48) 來自成熟時期的圓碟畫系列,層層細膩的色彩組合反映了藝術家對古典油畫技法的嚮往和嫻熟( 圖1)。畫中女孩造型簡潔,線條利落,明顯看到深受日本浮世繪人物畫影響( 圖2),從女孩眼部的筆法處理,便足見奈良美智在線條勾勒技術方面之高明,有力地否定其作品為稚拙兒童繪畫之誤解。達到180 公分直徑的大型繪畫上,只有一個小孩的頭部,身體靜默隱藏於水中,鼓脹的臉龐周圍畫有幾道輕柔的白色弧線以暗示水的存在,這種引人想像的藝術手法,正與日本枯山水庭園中以沙石紋路來表現水的情況接近。觀眾眼前的小孩彷彿成為了「山」,加上粉紅色的「水」,完成了一個枯山水禪意之境( 圖3)。彌漫畫面的孤獨寧靜氣氛,彷彿要把觀眾帶回奈良美智童年某天的獨處時刻。這種淡然的孤獨顯得份外優美和充滿詩意,連接到日本傳統美學中的物哀精神。日本文化中的哀並非單指哀傷,而是有關人的各種情感與境物交融的一種狀態,包括了同情、感動和享受凄美。物哀的美並非來自理性判斷,而是依靠直覺和真心去感受,正正是奈良美智一直堅持至今的創作心態。
奈良美智是一位勇於嘗試不同創作形式的藝術家,除了繪畫在長方形的畫布上,他亦喜愛選擇圓形的格式作畫。早在西方古希臘時期已經出現過繪畫在圓形器皿上的圖畫,而15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更流行正規的圓形畫,意大利文稱為「Tondo」。就構圖方式來說,圓形畫跟長方形畫的主要分別是的空間被大大壓縮,可以表現背景的部分減少,因而造成主體更突出的結果( 圖4)。奈良美智巧妙運用圓形格式創作的《In the Pinky Lake》,以簡單的背景處理襯托單一人物,突出了一種獨特的東方虛無氣質,正如當代藝術家卡普爾以單純的圓形去呼喚觀眾的心理反理( 圖5),同樣是希望通過作品打開一道直指人心的大門,為觀眾預留了一片幻想的天地。圓形予人圓滿、完全與和諧的感覺。奈良美智把日本的美學情懷,灌注到西方的藝術形式之中,放大了一個禪意的視覺境界,並安頓了一段自我心靈中的久遠記憶。
奈良美智正是一位從孤獨世界成長並成名的日本藝術家,他兒時生活於偏遠的青森縣農村,嚴寒的冬天和積雪成為他回憶中的深刻部份。奈良美智曾承認童年時根本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因此他只能選擇對樹木和貓狗等動物說話。這種獨處的時光卻讓他學會以心靈去閱讀自然,反思自我的生命,這是他日後能夠成為感動無數觀眾的畫家的背景。
每位藝術家的風格形成都跟個人成長經歷有關,對青年時期的奈良美智來說,故鄉青森縣卻是一個無法接觸當代藝術的孤獨地方,一切資訊亦只有在印刷品上接收,慶幸的是,真正啟發藝術創作的元素往往來自藝術以外的生活日常。由於奈良美智對西方龐克音樂和歐美民謠的熱愛,所以青年時的他不斷從東京郵購大量西方黑膠唱片。方型唱片封套上的設計,竟成為了奈良美智藝術語言的啟蒙。他雖然不諳英語,卻能通過音樂和封套設計的結合而獲得滿足和啟發,而不同的英語歌詞更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靈感和題目。
1988 年奈良美智遠赴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學習,因為語言上的隔閡,他再一次與孤獨相遇。難得的是,自身與外界的距離感反而培養了他對觀察事物的敏感度,令創作主題更傾向內心的表達,而非單純停留在技巧的層面。正如他曾表示:「我不在開心時作畫,我只在憤怒、孤獨、悲傷時作畫,即是我可以與作品對話的時候。」
旅居德國十二年以後,奈良美智在2000 年回到日本創作,而他的主題一直離不開那個形象既可愛,表情卻又邪惡的小女孩。拍品《In the Pinky Lake》( 拍品編號48) 來自成熟時期的圓碟畫系列,層層細膩的色彩組合反映了藝術家對古典油畫技法的嚮往和嫻熟( 圖1)。畫中女孩造型簡潔,線條利落,明顯看到深受日本浮世繪人物畫影響( 圖2),從女孩眼部的筆法處理,便足見奈良美智在線條勾勒技術方面之高明,有力地否定其作品為稚拙兒童繪畫之誤解。達到180 公分直徑的大型繪畫上,只有一個小孩的頭部,身體靜默隱藏於水中,鼓脹的臉龐周圍畫有幾道輕柔的白色弧線以暗示水的存在,這種引人想像的藝術手法,正與日本枯山水庭園中以沙石紋路來表現水的情況接近。觀眾眼前的小孩彷彿成為了「山」,加上粉紅色的「水」,完成了一個枯山水禪意之境( 圖3)。彌漫畫面的孤獨寧靜氣氛,彷彿要把觀眾帶回奈良美智童年某天的獨處時刻。這種淡然的孤獨顯得份外優美和充滿詩意,連接到日本傳統美學中的物哀精神。日本文化中的哀並非單指哀傷,而是有關人的各種情感與境物交融的一種狀態,包括了同情、感動和享受凄美。物哀的美並非來自理性判斷,而是依靠直覺和真心去感受,正正是奈良美智一直堅持至今的創作心態。
奈良美智是一位勇於嘗試不同創作形式的藝術家,除了繪畫在長方形的畫布上,他亦喜愛選擇圓形的格式作畫。早在西方古希臘時期已經出現過繪畫在圓形器皿上的圖畫,而15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更流行正規的圓形畫,意大利文稱為「Tondo」。就構圖方式來說,圓形畫跟長方形畫的主要分別是的空間被大大壓縮,可以表現背景的部分減少,因而造成主體更突出的結果( 圖4)。奈良美智巧妙運用圓形格式創作的《In the Pinky Lake》,以簡單的背景處理襯托單一人物,突出了一種獨特的東方虛無氣質,正如當代藝術家卡普爾以單純的圓形去呼喚觀眾的心理反理( 圖5),同樣是希望通過作品打開一道直指人心的大門,為觀眾預留了一片幻想的天地。圓形予人圓滿、完全與和諧的感覺。奈良美智把日本的美學情懷,灌注到西方的藝術形式之中,放大了一個禪意的視覺境界,並安頓了一段自我心靈中的久遠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