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尚‧斯卡利
尚‧斯卡利 (愛爾蘭/美國, 1945年生)
文森
油彩 麻布
190.5 x 203.2 cm. (75 x 80 in.)
2002年作
來源
倫敦 Timothy Taylor 畫廊
科隆 Bankhaus Oppenheim 收藏
現藏者於 2004 年購自上述畫廊
出版
H. M. Sayre 《Writing About Art》紐澤西 2009 (彩色圖版,封面)
K. Gover (編輯)《尚‧斯卡利:靈魂的砌磚工,慶祝的思考》 Ostfildern 2015 (彩色插圖,第147頁)
展覽
倫敦Timothy Taylor 畫廊《尚‧斯卡利:光之牆》2003年, p. 37, pl. 5 (彩色插圖,第23頁)
華盛頓D.C.,菲利普藏品《光之牆》 2005-2006, pp. 62 and 187 (彩色插圖,第63頁)。這項展覽之後巡迴到沃思堡,沃思堡現代美術館;辛辛那提,辛辛那提美術館,以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

拍品專文

「抽象是我們這個年代的藝術,它意味著某些結構的崩潰,同時也意味某些結構的開展。觀者在欣賞它的時候,無須仰賴過度的特定參照去思考,因而能夠自由地與作品產生共鳴。抽象藝術具有極為寬容的雅量與無限的可能性,真實地為所有人而存在。它是不分派別的宗教藝術。我認為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心靈藝術。」
- 尚‧斯卡利

《文森》是尚‧斯卡利完成於2002年的一幅大型畫作,它洋溢著秋季的色調:焦橙色,溫暖的棕土色、赤褐色、橙黃色和土黃色的色板,點綴著淡紫色、深紫紅色、土綠色,以及午夜藍的長方型掠筆。這幅畫作屬於斯庫利著名的「光之牆」系列。斯庫利於1983年至1984年間親身造訪墨西哥的經歷,催生了這個目前仍持續進行中的抽象畫系列。位於猶加敦半島的古馬雅文明遺跡所展現的光線變化,令斯庫利如癡如醉,促使他擱置其早期畫作的多重畫布構圖與視覺階序建構,偏好充滿活力、緊密結合成一體的色彩單元。直到1998年,他才開始採取更有機且較非公式化的途徑,這亦成為「光之牆」系列的特色。這些極不尋常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彷彿不斷地在不朽與脆弱,以及震懾與靜謐之間流轉。「當光線與牆相遇,堅強與脆弱便形成共生關係,並且具有象徵性。」邁克爾.艾平(Michael Auping)曾經如此評論這個系列。「斯庫利在他的畫作中越來越深入探索的,正是這種特殊的效果[…]一次畫一筆。」(邁克爾.艾平,〈不再是一道牆〉,收錄於史蒂芬.菲利浦,《尚‧斯卡利:光之牆》,展覽圖錄,菲利普收藏館,紐約,2005年,頁23)。這幅畫作所呈現的磚塊狀結構雖然帶有沉重的建築感,但藝術家運用粗獷、生動的筆觸,巧妙地消除了它表面上顯現出來的沉重感。觀者可從畫布上清楚看到每一條水平與垂直的顏料筆觸,整體來看呈現出複雜的色彩,彷彿有光線從裂縫流瀉出來。

尚‧斯卡利生於1945年的愛爾蘭,在北方的工人階級市鎮成長,之後旅居南方,最後抵達倫敦。這段成長時光對他的藝術生涯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就讀修道院學校期間,深受教堂繪畫吸引,隨後在十七歲擔任建築工人時,轉而著迷於梵谷的繪畫與散文。史蒂芬.菲利浦(Stephen Bennet Phillips)談到,「梵谷的優美散文、理想主義、對宗教與藝術的討論,以及改善世界的熱望,均深刻影響著斯庫利。」(史蒂芬.菲利浦,〈面向光明〉,收錄於《尚‧斯卡利:光之牆》,展覽圖錄,菲利普收藏館,紐約,2005年,頁62)。最重要的是,斯庫利受到梵谷於1888年創作的開拓性作品《梵谷的椅子》所吸引。梵谷的這幅畫作於泰特美術館展示期間,斯庫利總是定期造訪。斯庫利為了向他的偉大藝術繆斯致敬,把他的這幅畫作命名為《文森》,似乎就是要透過它那粗獷原始的色彩風格來表露《梵谷的椅子》的真實本質,彷彿梵谷住處的磁磚地板持續延伸,超越了他的畫布邊界,蔓延至斯庫利這幅拼綴工藝般的作品上。「我對於創造在其問世之際便已被體驗過的事物這個想法相當感興趣」,史卡利如此解釋。「我的某些畫作看起來彷彿人們已在其中沉睡過或生活過。」(尚‧斯卡利,收錄於《尚‧斯卡利:光之牆》,展覽圖錄,菲利普收藏館,紐約,2005年,頁20)。總而言之,《文森》這幅畫作的色彩與表面所共同呈現的複雜性,使大量塗繪層次的殘留物得以在畫布上起伏,同時亦賦予觀者深刻與沉思般的平靜之感。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融藝(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