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客體沒有表達任何東西。繪畫並不是達到目的手段。相反的,繪畫本身是自發的。 如同我告訴自己:在這個情況下,我必須用上所有東西,也就是繪畫用的客體── 比方說景物、肖像、裸體人像 ── 然後上下顛倒著畫。這是把客體代表之物完全解放的最好方式。」
喬治‧巴塞利茲
繪於1976年,《靜物》是喬治‧巴塞利茲有名的「顛倒畫」中一幅既大膽又美麗的作品。在這幅畫作中,他將畫面徹底倒置,如同他所說的:「將代表之物完全解放」(喬治‧巴塞利茲,引自《喬治‧巴塞利茲》,展覽目錄,紐約Solomon R. Guggenheim博物館,1995,71頁)。在這裡,巴塞利茲挑戰了藝術上最受尊敬的繪畫類型之一,描繪塞尚或夏丹所繪製的瓶子、壺罐、及置於桌面上的水果靜物畫。因為上下顛倒,我們一開始時很難看出這些形狀:大塊的片狀、圓圈、以及白、藍、黑、赭、橘色的容器 ── 蒼勁有力筆觸下的顏料向下滴淌,猶如想用地心引力證明這件作品就是以這個方向繪製而成 ──看起來比較接近威廉.德.庫寧或是弗朗茲.克林因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從巴塞利茲筆觸的明亮大合唱中,形體是慢慢的逐漸浮現,而當這些形體顯現之後,我們卻無法確定它到底表示什麼。
1960年代中期,巴塞利茲首先用「分裂」實驗作畫。他利用形態工具,以反映他所認知傷痕累累、支離破碎的戰後德國;在1969年,他更進一步將他的繪畫顛倒翻轉,「淨空」所有可供參考的內容。三十年之後,他對這個過程的想法是他「出生到一個毀壞的次序、毀壞的景觀、毀壞的人們、及毀壞的社會之中。而我不想重新建立次序:我已經見識過所謂的次序。」(喬治‧巴塞利茲,引自〈從哥特到舞蹈:奧爾格.巴塞利茲與唐納德.庫斯的對話〉,《藝術論壇》,vol. XXXIII,no. 10, 1995夏季刊,78頁)。透過精湛的作畫技巧,《靜物》體現了這種態度,進而創造出形態與顏色的驚人相互作用。在此同時,它也徹底顛覆我們與作品的關係及接收的訊息。巴塞利茲創作手法與傳統最唱反調之一的就是他仍然非常熱衷於他的使命,也就是強迫我們開啟全新視野。「只要我開始作畫,」他說,「我會著手去制定一些東西。制定的時候,就好像我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這麼做的人,而且所有先例都不存在 ── 就算我知道有成千上萬的先例對我不利。一個人總是要想著創造什麼東西、有用的東西。那就是我的人生。」(喬治‧巴塞利茲與J-L. Froment and J-M. Poinsot的對話,1983, D. Gretenkort (編輯.),《喬治‧巴塞利茲:文章與訪問選集》,倫敦,2010, 71頁)。
喬治‧巴塞利茲
繪於1976年,《靜物》是喬治‧巴塞利茲有名的「顛倒畫」中一幅既大膽又美麗的作品。在這幅畫作中,他將畫面徹底倒置,如同他所說的:「將代表之物完全解放」(喬治‧巴塞利茲,引自《喬治‧巴塞利茲》,展覽目錄,紐約Solomon R. Guggenheim博物館,1995,71頁)。在這裡,巴塞利茲挑戰了藝術上最受尊敬的繪畫類型之一,描繪塞尚或夏丹所繪製的瓶子、壺罐、及置於桌面上的水果靜物畫。因為上下顛倒,我們一開始時很難看出這些形狀:大塊的片狀、圓圈、以及白、藍、黑、赭、橘色的容器 ── 蒼勁有力筆觸下的顏料向下滴淌,猶如想用地心引力證明這件作品就是以這個方向繪製而成 ──看起來比較接近威廉.德.庫寧或是弗朗茲.克林因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從巴塞利茲筆觸的明亮大合唱中,形體是慢慢的逐漸浮現,而當這些形體顯現之後,我們卻無法確定它到底表示什麼。
1960年代中期,巴塞利茲首先用「分裂」實驗作畫。他利用形態工具,以反映他所認知傷痕累累、支離破碎的戰後德國;在1969年,他更進一步將他的繪畫顛倒翻轉,「淨空」所有可供參考的內容。三十年之後,他對這個過程的想法是他「出生到一個毀壞的次序、毀壞的景觀、毀壞的人們、及毀壞的社會之中。而我不想重新建立次序:我已經見識過所謂的次序。」(喬治‧巴塞利茲,引自〈從哥特到舞蹈:奧爾格.巴塞利茲與唐納德.庫斯的對話〉,《藝術論壇》,vol. XXXIII,no. 10, 1995夏季刊,78頁)。透過精湛的作畫技巧,《靜物》體現了這種態度,進而創造出形態與顏色的驚人相互作用。在此同時,它也徹底顛覆我們與作品的關係及接收的訊息。巴塞利茲創作手法與傳統最唱反調之一的就是他仍然非常熱衷於他的使命,也就是強迫我們開啟全新視野。「只要我開始作畫,」他說,「我會著手去制定一些東西。制定的時候,就好像我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這麼做的人,而且所有先例都不存在 ── 就算我知道有成千上萬的先例對我不利。一個人總是要想著創造什麼東西、有用的東西。那就是我的人生。」(喬治‧巴塞利茲與J-L. Froment and J-M. Poinsot的對話,1983, D. Gretenkort (編輯.),《喬治‧巴塞利茲:文章與訪問選集》,倫敦,2010, 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