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我的藝術是我唯一擁有的東西,而藝術比生命更加重要」
凱斯.哈林
動感充沛而叫人震撼,凱斯.哈林的大型畫作 《無題》把觀者引領到一個有著澎湃的色彩、混亂與不能抗拒之美的動感世界。構圖以鮮明的黃色及紅色組成,中間雜以哈林著名的粗黑密碼及圖像。作品有着引人入勝的強烈感情:直率的原色與圖形簡單的組合,營造出爆發性的生命力。創作於1982年,哈林有力的構圖乍看之下,就如包含了紐約80年代爆發性的能量:性解放及同性戀文化,加上有著一眾的藝術家及知識分子。為了追求更深的人生意義及生命,哈林在1978年離開了他的家鄉賓夕法尼亞洲,移居到紐約。他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學習,很快便深深沈浸於下城的藝術復興,同時親炙和得益於當時的另類藝術社群及塗鴉藝術家如尚.米榭.巴斯奇亞、肯尼.沙夫及未來2000。他這個時期的傑作,有著切分節奏的嘻哈律動及當時街頭的地下塗鴉文化。《無題》一作充滿豐富的能量,及表現出哈林對簡約線條的掌握,此作是藝術家才能及機智的代表之作。
哈林的《無題》的主要元素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標誌,表現出復原與重生的主題:富表現力的線條及外觀,在畫面之上草草飛動,就如模仿着宇宙的恢宏及大爆炸理論本身一樣。表現着藝術家與他當代環境的年輕活力與精神,此作瀰漫著創作、存在與探索的精神,一切都盛載在律動的表面之上。在他複雜的密碼、圖像,以及能指的網絡之中,哈林追求一個普世的語言:「一個更完整、更基本,想要把藝術融入生命每一部份的渴求,不是一個個人的表現,而是更自然的。我也不知道怎樣更精準的描述。由生活而來的,我想我要回饋人們。」(凱斯.哈林,引自D.岱格,〈藝術與生命:與凱斯.哈林訪談〉,《哥倫比亞藝術評論》,1998年春天號,53頁)他留下的影響最終都能把他所期盼的做到。正如巴利.賓達曼所言:「日本的年輕人在地鐵站牆上畫著哈林風的圖案,哈林的圖像在澳洲的服裝店可以看到,在巴黎奧利機場上「幫助無家可歸者」的圖像也有,在三藩市賣心意卡的店內,在曼克頓的餐廳的筷子包裝上都可看到。」(B. 賓達曼,「我們都見」,輯於G. 西藩編,《凱斯.哈林》,慕尼克,1992年,27至28頁)此作鮮明熾熱的原色與富音樂律動的動感,充分表現了一個在破落的街
頭看出新的烏托邦的藝術家的形象。
凱斯.哈林
動感充沛而叫人震撼,凱斯.哈林的大型畫作 《無題》把觀者引領到一個有著澎湃的色彩、混亂與不能抗拒之美的動感世界。構圖以鮮明的黃色及紅色組成,中間雜以哈林著名的粗黑密碼及圖像。作品有着引人入勝的強烈感情:直率的原色與圖形簡單的組合,營造出爆發性的生命力。創作於1982年,哈林有力的構圖乍看之下,就如包含了紐約80年代爆發性的能量:性解放及同性戀文化,加上有著一眾的藝術家及知識分子。為了追求更深的人生意義及生命,哈林在1978年離開了他的家鄉賓夕法尼亞洲,移居到紐約。他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學習,很快便深深沈浸於下城的藝術復興,同時親炙和得益於當時的另類藝術社群及塗鴉藝術家如尚.米榭.巴斯奇亞、肯尼.沙夫及未來2000。他這個時期的傑作,有著切分節奏的嘻哈律動及當時街頭的地下塗鴉文化。《無題》一作充滿豐富的能量,及表現出哈林對簡約線條的掌握,此作是藝術家才能及機智的代表之作。
哈林的《無題》的主要元素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標誌,表現出復原與重生的主題:富表現力的線條及外觀,在畫面之上草草飛動,就如模仿着宇宙的恢宏及大爆炸理論本身一樣。表現着藝術家與他當代環境的年輕活力與精神,此作瀰漫著創作、存在與探索的精神,一切都盛載在律動的表面之上。在他複雜的密碼、圖像,以及能指的網絡之中,哈林追求一個普世的語言:「一個更完整、更基本,想要把藝術融入生命每一部份的渴求,不是一個個人的表現,而是更自然的。我也不知道怎樣更精準的描述。由生活而來的,我想我要回饋人們。」(凱斯.哈林,引自D.岱格,〈藝術與生命:與凱斯.哈林訪談〉,《哥倫比亞藝術評論》,1998年春天號,53頁)他留下的影響最終都能把他所期盼的做到。正如巴利.賓達曼所言:「日本的年輕人在地鐵站牆上畫著哈林風的圖案,哈林的圖像在澳洲的服裝店可以看到,在巴黎奧利機場上「幫助無家可歸者」的圖像也有,在三藩市賣心意卡的店內,在曼克頓的餐廳的筷子包裝上都可看到。」(B. 賓達曼,「我們都見」,輯於G. 西藩編,《凱斯.哈林》,慕尼克,1992年,27至28頁)此作鮮明熾熱的原色與富音樂律動的動感,充分表現了一個在破落的街
頭看出新的烏托邦的藝術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