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費爾南多‧波特羅 (COLUMBIA, B. 1932)
舞者
簽名:Botero 10(右下)
油彩 畫布
144 x 100 cm. (56 ¾ x 39 ½ in.)
2010年作
來源
現藏家直接得自藝術家本人

拍品專文

波特羅說道:「問題在於決定一個人賞畫時,喜悅的來源。對我來說,這份愉悅來自對生命的歌頌,表現在形體的肉慾歡娛之中。正因如此,我形象上的考量,是如何透過形象營造出歡娛之感。」以他筆下有著豐滿圓潤的身體的裸體人物而聞名的波特羅,數十年來把他的幽默感投放在諸如哥倫比亞的軍政府、阿布格萊布監獄、天主教神父、小資本家等多樣主題。自他在1952年去國客寓歐洲後,他的創作取材自不同的藝術史傳統:提香、委拉斯寇茲、喬托、馬薩喬、魯本斯及安格爾,在他典型的「波特羅式人物」之中,包含了傳統歐洲藝術對質感、空間及顏色的美感。在他孩提時,他被《君子雜誌》上藝術家華格斯筆下的冶艷「華格斯女郎」吸引,自此便發展出對比例與一般風尚中對美的定義不同的豐盈人物的美感。「我為了使我的角色有肉慾美感而把他們畫得肥胖。」他強調:「我對單純的肥胖沒興趣。」[1] 他筆下龐然的人物,有着迷人的天真,他們演繹出理想中波特羅成長的麥德林市的日常生活場面及趣事。

他承認:「我畫的是我希冀中的哥倫比亞,這是一個虛構的哥倫比亞:像哥倫比亞但同時又不一樣。這是一種對過去的懷緬。」他強調他是「最哥倫比亞的哥倫比亞藝術家」[2],他深深的熱愛着他的國家。「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首二十年,對他的創作有重要的意象反響。」他指出:「對過去生命某些時光的懷緬,會慢慢浮現。人們都畫他們最熟悉的東西,而這都扎根於他們的童年及青春期。這就是我所畫的世界。我沒有畫其他東西。」[3] 波特羅的近作中,可以見到很多消失中的本土情懷,例如他畫出了麥德林市的紅燈區及阿泰德馬戲團,以幽默而不失溫婉的批評,表現出南美風土的驚鴻一瞥。

約翰.西拉維斯表示:「他的藝術世界是由他童年和青春期的記憶創造。拉丁美洲縣城的家庭有着嚴謹的規則:男人出門都得打扮整齊,穿着西裝,打領帶,在室外還會戴帽子;而女人都會打扮高貴,穿手套、拿手袋,穿着花裙子。孩子則要聽話,遵守規矩。日常生活的樂趣,一直以來也是如此:帶着野餐籃到郊外野餐、去看鬥牛、在五彩斑斕殖民風格的城市街道中漫步,或是浪漫的在舞廳跳一個晚上的舞。隨普舞步跳著野性的探戈,或是曼妙的波麗露,對小資本家來說,讓他們暫時忘卻倫理及宗教規條。波特羅作品中的男人可能是好爸爸、好丈夫,但他們也是與當地熟悉煙花之地的熱血男兒[4]。

波特羅想起他早熟的哥倫比亞的年輕時代:「那時候在麥德林市有紅燈區,是一個很易去的地方,在那個沒完沒了的嘉年華和永遠的街頭派對中,階級的界線變得模糊。」他有時候「覺得自己是那裏的土魯斯.羅特列克。」而他的作品在對煙花之地及他們的識途老馬的描述方面,亦有一點偷窺的意味[5]。《舞者》屬於波特羅作品中,由油畫到雕塑,不同媒介的舞伴之一。一些舞伴在公眾場所起舞,例如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在哥倫比亞起舞》(1980),而其他則是私人的單獨或乘酒興起舞。這一對舞伴經常出現在波特羅的作品中,他們的特色:男士的鬍渣、女士扎辮子的黑髮,冷漠的目光,與他們的舞步和自豪的身型一樣十分眼熟。在《舞者》(2003) 的早期版本中,這對舞伴差不多以一樣的動作起舞,為綠色窗簾及枱包圍。在每一作品中,女人的長裙(或是身體)都與牆的顏色配合,形成了色調的諧和,在此作中,大紅色瀰漫了整個空間。

《舞者》的美感來自它巧妙的色彩的強烈與平衡,和它那含蓄的浪漫。女人長裙的鮮紅,與髮圈及蔻丹一樣,在暗啞的紅木牆紙及地板之中顯得突出。畫作中的一片紅霞,為綠色點染補足:如門前花紋散佈的窗簾、男士的領帶、襪子和墨綠西裝、女士的耳環、枱上的酒瓶。其他的對比,來自散落在地上的六個煙蒂,這是波特羅作品常見的生花妙筆。波特羅表示:「在我抽煙和把煙蒂丟到畫室地上時,我便開始把煙蒂畫進我的作品,我以煙蒂來打破色調的單調,亦把構圖中的白色效果減低。這些都是色彩所要求的…… 建構色彩與形象,必須要創造一個根據特定邏輯的世界。」[6] 波特羅《舞者》一作中的小城舊事,離不開這個意象流動的世界,這對舞伴的身體諧和地跳着誘惑之舞。


雅比.麥伊雲,副教授,拉丁美洲藝術,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

[1] 費爾南多.波特羅,引自瑪利奧.華格斯.約沙,〈肉感的豐盈〉,《費爾南多.波特羅》(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2001),19頁。
[2] 波特羅,引自華納.史派斯,〈「我是最哥倫比亞的哥倫比亞藝術家」:與費爾南多.波特羅對話〉《費爾南多.波特羅:畫作與素描》(慕尼黑:佩斯特爾出版社,1992),158頁。
[3] 波特羅,引自安娜.瑪莉亞.愛斯卡翁,〈由內到外:訪問費爾南多.波特羅〉《波特羅:畫布新作》(紐約:利索利出版社,1997),10頁。
[4] 約翰.西拉維斯,〈波特羅的巴洛克〉《費爾南多.波特羅的巴洛克世界》(亞歷山卓,維珍利亞州:國際藝術服務,2006),29頁。
[5] 波特羅,引自愛斯卡翁,〈由內到外〉,13頁。
[6] 同上,60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融藝(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