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DAQIAN (1899-1983)
重要亞洲私人珍藏(拍品編號1379)《觀泉圖》是張大千將早期傳統山水訓練和後期潑彩風格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典範之作。此幅創作於1963年,正是張大千旅居巴西聖保羅之階段,可謂是張大千南美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畫面底部,山腳之下,濃重的墨色和沉鬱的石青色流動、擴散、積澱。兩位高士緩步於山道中,昂首欣賞眼前的宏大瀑布景觀。蜿蜒於山道的小徑直通瀑布源頭,而瀑布衝入水潭,似乎也將山體的一抹碧綠衝入水中。再抬眼望去,以石青石綠色寫成的山體和植被宛如長練一般從山頂傾瀉而下。相比於山腳下濃郁的石青色,山體的石綠潑彩更顯明亮,正如南半球明媚的陽光照射在群山頂部所產生的輝煌效果。透過較為明亮絢麗的石綠,畫家勾勒山體肌理的筆觸若隱若現,這在晚期純抽象潑彩作品中甚為少見。畫面最頂部,即是群山之巔,遠處散佈幾間中式廟宇。六十年代,張大千如中國藝術的明珠一般孤懸海外,卻時時刻刻心念故鄉,或許這山巔幾處充滿東方意味的古寺庭院可以聊慰鄉情。由大膽而富於力量感的潑彩轉為蕭散寧靜的禪意,這之間的自由轉換顯示了大千在當代與傳統,西方與東方之間自由穿行的游刃有餘。《觀泉圖》正是張大千潑彩開創時期最重要之作品,見證了畫家由傳統具象走向充滿衝擊力的先鋒抽象之轉向過程,標誌著畫家新時代的開啟。基於如此重要之地位,畫家對此作青睞有加,即使多年之後由巴西遷居加州,仍隨身攜帶,懸掛于環蓽盦會客室中,足見此作在畫家心中之分量。
張大千

觀泉圖

細節
張大千
觀泉圖
設色紙本 木板鏡框 一九六三年作
134 x 68 cm. (52 ¾ x 26 ¾ in.)
題識:蜀郡張爰大千父筆。
癸卯(1963年)嘉平月,三巴摩詰山中八德園。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
來源
香港佳士得,近現代中國書畫,2004年4月25日,編號41;
謫仙館舊藏
出版
《張大千回顧展》,三藩市亞洲文化藝術中心,1972年,第106-107頁。
《張大千九十紀念展書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年5月,圖版66。
《張大千紀念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年,第13頁。
《張大千學術論文集—九十紀念學術研討會》,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年,第108頁。
《張大千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12月,圖版50。
《一新百年:一濤居藏二十世紀中國繪畫》,一新美術館,2016,封面,第56-57頁。
展覽
三藩市亞洲文化藝術中心,“張大千回顧展”,1972年11月16日至12月17日。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張大千九十紀念展”,1988年6月。
一新美術館,“一新百年:一濤居藏二十世紀中國繪畫”,香港,2015 年5月16日至10月17日。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