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DAQIAN (1899-1983)
重要海外華僑私人收藏(拍品編號 1442-1451)此一收藏為現藏家以逾30年之功上下求索集成,包含了張大千不同時期、不同題材之精品,從早期工筆到晚年潑彩,從書法到人物、荷花和山水,無一不包。值得注意的是,本收藏多件作品出版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張大千書畫集》和傅申編著《張大千的世界》中,此兩冊乃研究張大千之最重要出版物,被世人奉為圭臬;而《歲寒三友》則早於1960年即展出於巴黎國家畫廊並出版。本收藏中五件作品附有著名美術史家傅申教授所題證明書,兼附詳細評語,足見其珍貴難得。
張大千

喬木芳暉

細節
張大千
喬木芳暉
設色紙本 鏡框 一九八二年作
177 x 61 cm. (69 5/8 x 24 in.)
題識:
少有道氣,終與俗違。
亂山喬木,碧苔芳暉。
壬戌(1982年)之十月,八十四爰。
鈐印:
張爰之印、大千居士、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千毫髮、摩耶精舍
出版
《張大千書畫集,第5集》,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83年10月,第112頁,圖版68。
《張大千學術論文集-九十紀念學術研討會》,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年,圖版18,第121頁。
傅申,《張大千的世界》,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9月,第366-367頁,圖版123。
《中國名畫家全集,張大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31頁。
展覽
台北,故宮博物院,“張大千的世界”,1998年9月26日—1999年1月20日。
更多詳情
“喬木芳暉”或“喬木高士”是大千先生常畫的題材,中年時偶一為之,至老年漸漸多畫,在臺灣時期更是所作不少。此畫主題描繪矗立參天的喬木下,有一高士煢立於其間,與本展目(按,即“張大千先生百年紀念展”)第121號的《松下高士》(圖1)屬於同一類題材,不過主題稍有出入而已。
所謂“喬木芳暉”,是根據大千題畫句中的末二句而來,而這“少有道氣,終與俗違;亂山喬木,碧苔芳暉”四句,是大千非常喜用於題畫的文詞,卻絕少標明其出處。原來此四句系出於唐代詩論家司空圖(字表聖,837-908)的名著《詩品》,以人品論作為詩品的依據,將諸詩品類分作二十四品,此四句出自“超詣”這一品。其全文為:
“匪神之靈,匪機之微。如將白雲,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少有道氣,終與俗違。亂山喬木,碧苔芳暉。誦之思之,其聲愈希。”
大千先生自云:“平生好誦司空表聖詩品,往往拈來作畫”(圖2),
雖自道是好誦《詩品》,但是他最欣賞的境界與詞句,卻還是以這四句為主。其它各品,少見其引用。探此文意,屬於道家思想的氣息極為濃厚,旨在回歸自然,不屑與俗世俗人為伍。大千所以對此情有獨鍾,就像中國史上許多士大夫或文人,雖遵儒家的入世思想,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往往響往老莊式的道家出世思想,這種隱伏於內心深處的意識,愈趨晚年就愈發浮現出來。大千在作此畫前後這幾年中,此類畫境出現頻率漸增,多少也反映了他晚年的心境。
在此畫稍早之庚申(1980)嘉平月,當大千以潑彩法畫喬木及渲染滿幅畫面時曾表示:“此幀與往日別出手眼也”(圖2),
細觀此畫老樹蒼鬱,青綠蓊翠,芳草如茵,不愧為“別出手眼”之類。所畫高士不作平常側面蛋形面孔老套,而畫出相貌靄然的七分面,雙眼向上斜挑,高額短須,氣質溫煦清秀,頗有“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風範,誠然是一名“有道氣”的高士。
—傅申,《張大千的世界》,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9月,第366頁。

更多來自 中國近現代畫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