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去年到晉北河曲一帶黃土高原寫生,雖是初次去,但那浩渺的黃土,滾滾的黃流,使我感受到自己是炎黃之土的子孫,不是來獵奇的旅遊者。”
1989年10月,吳冠中第一次踏上地處黃土高原的晉北河曲縣,開啟採風之旅。這趟旅行讓他感覺到自己作為炎黃子孫對於這片土地的歸屬感。有別於同一系列中顏色濃烈,線條緊湊、跳動的作品,《黃河月》柔和的色彩和舒透的構圖讓作品顯得更加輕靈明快,同時畫家以快速的筆法繪出的線條自由延展,賦予畫面動感。畫中看似隨意安置的線條,參差迴旋的形狀,生動地描繪出黃土和河水的質感。灰色的墨跡體現出夜晚風景的明暗,黃色顏料的暈散化成畫面中的黃土和月光。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祥和安靜的景象:水流溫和地淌過鑲嵌在溝壑縱橫的平原上蜿蜒的河道-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籠罩在淡淡的金色月光中。乾皴法進一步增加黃土粗糙的質感,水墨暈染將被水流侵蝕打磨圓滑的石頭的輪廓表現出來。小窯洞散落在背景裏,與廣袤的大地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幅作品的結構使人聯想到傳統的中國山水橫幅,但是畫家將畫面中河道轉彎處定位畫面焦點,此種線性透視法顯示出畫家的西方繪畫基礎。畫家將自己中西融匯的審美和技法賦於作品之中,將兩種文化中不同的元素並列、交織在畫面中。
1989年10月,吳冠中第一次踏上地處黃土高原的晉北河曲縣,開啟採風之旅。這趟旅行讓他感覺到自己作為炎黃子孫對於這片土地的歸屬感。有別於同一系列中顏色濃烈,線條緊湊、跳動的作品,《黃河月》柔和的色彩和舒透的構圖讓作品顯得更加輕靈明快,同時畫家以快速的筆法繪出的線條自由延展,賦予畫面動感。畫中看似隨意安置的線條,參差迴旋的形狀,生動地描繪出黃土和河水的質感。灰色的墨跡體現出夜晚風景的明暗,黃色顏料的暈散化成畫面中的黃土和月光。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祥和安靜的景象:水流溫和地淌過鑲嵌在溝壑縱橫的平原上蜿蜒的河道-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籠罩在淡淡的金色月光中。乾皴法進一步增加黃土粗糙的質感,水墨暈染將被水流侵蝕打磨圓滑的石頭的輪廓表現出來。小窯洞散落在背景裏,與廣袤的大地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幅作品的結構使人聯想到傳統的中國山水橫幅,但是畫家將畫面中河道轉彎處定位畫面焦點,此種線性透視法顯示出畫家的西方繪畫基礎。畫家將自己中西融匯的審美和技法賦於作品之中,將兩種文化中不同的元素並列、交織在畫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