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齊白石
紅線盜盒
設色紙本 立軸
136.5 x 33.5 cm. (53 ¾ x 13 ¼ in.)
題識:潞舟迢迢隔煙霧,千里月明御風去。龍文匕首不平鳴,銀光夜逼天河曙。銅雀無人漳水流,一葉吟風下魏洲。我今欲覓知何處,漳水月明空自流。第五句本銅臺高揭野鐘幽。予中年為友人畫紅線盜盒圖,下筆活活,能似煙雲,為伯謹先生所得。予想收還遂畫此幅與謹公易之。弟齊記并依謹公所示錄題舊句。落璜字。
鈐印:木人、指紋印、吾年八十二矣
畫家又題:入室手梳鬟髻,騰空雲繞衣裳。月明飛影渡清漳,何幸窮㐫無恙。寧肯俠腸盜盒,不教蓮鍔飛霜。一朝辭主去何方,我欲覓君無向。調西江月題詞,謹公兩教。壬午(1942年)。
鈐印:白石老人
來源
直接得自畫家本人,並由家族傳承。
出版
《亞洲文化》第九卷,第一期,亞太文化中心,1981年春,封面。
《吳昌碩齊白石書畫選》,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2月,圖版38。
更多詳情
齊白石早年學畫時臨摹《芥子園畫譜》,故其仕女畫帶有清代工筆仕女的風格,題材多為歷史故事及民俗傳說,此類作品通常用筆工細傳神,為白石博得「齊美人」之名。然而其仕女畫傳世甚少,本次呈現的《紅線盜盒》,題材特殊,來源清晰,為齊白石人物畫之代表,實為難得。
《紅線盜盒》的故事源於唐傳奇,講述俠女紅線夜闖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寢帳,盜其金盒,使田氏心有所慮而罷兵,消弭兵災。此故事後改編為戲曲,流傳千古,白石老人十分喜愛紅線女的形象,遂多有創作。
此作為齊白石「衰年變法」後的作品,既有早年人物畫工筆雅緻之特色,又有「變法」後成熟灑脫的寫意筆法,人物刻畫細膩傳神。畫家以流暢灑脫的線條,將紅線纖細靈動的身形與飄然的衣摺生動地展現出來。背景以濃淡不同之墨色表現雲氣,呈現出強烈的立體空間感,同時襯托出人物的輕盈與雅緻。
《紅線盜盒》之題材罕有見諸市場,唯佳士得2015年春釋出奉文堂藏本,人物為站立狀1。相比之下,此作構圖更為特別,紅線以倒垂的方式出現在畫面中,在雲氣的襯托下,動感更加強烈,正如白石老人題識所描述 “下筆活活,能似煙雲”。白石老人精心創作此幅,為上款人珍視,藏於家族超過七十年。
1. 香港佳士得,奉文堂藏書畫,2015年6月2日,編號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