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節錄)
《樹的系列》( 拍品 8010) 創作於1993 年,是周春芽自1989 年歸自德國後,鑽 研中國文人畫寫意心法,以及融合德國新表現主義展現以粗獷奔放的線條和暗 沉低吟的色彩展示了內在極具力量的美感。周春芽將飛白的刷筆、厚稠的油彩 以及斑斕瑰麗的色彩雨疾風馳交錯在畫面上,堆疊出樹石、人形、字文以及山 木。《樹的系列》描繪的不單是自然之物,更是在一個虛幻疊影的空間之中, 晃補之間提倡「遺物以觀物」和「惟意而不在形」,定形與傳神之間,後者才 是終極追求。中國山水畫不像西方風景畫般巨細無遺地刻劃景物,外形只是表 象,優秀的士人應能洞悉事物的本相。《樹的系列》以非自然的形態挑戰認知, 強烈的視覺衝擊引領觀者思考幻象情緒表達的本質。
一山石一穹宇
「夫畫,天下變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勢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陰陽氣 度之流行也,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 石濤
自然造物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精神文化的載體,深刻體悟中國文人的生活信息。 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為具體而微的濃縮精典,是最主要的意象與精神力象徵。 周春芽在90 年代自德國歸國後即投身於中國文人畫的鑽研,一系列的《山石》 主題,帶入由自身微觀以至浩瀚穹宇,是一沙一宇宙的放大,天地世界的微縮。 米芾稱宋代蘇軾《木石圖》(拍品 8008)為:「子瞻作枯木枝幹蜷曲無端倪,石 皴硬,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盤鬱也。」周春芽在以當代山水精神之中,並未 侷限文人氣質的情境,而是在渾然樹木山石中,透過對質地、肌理、結構的瞬 間精準掌握,描繪、挖掘出宛如有機生命的內在精魄,在穿越古今,橫跨東西 藝術之中,成就屬於周春芽式的獨特美感特徵。
惟意而不在形
「章法屢改、筆墨不移、不移者精神、而屢改者面貌耳」——— 黃賓虹
黃賓虹對於中國繪畫的理解,認為繪筆精神不變,萬變的是繪筆下的形貌,而 形隨心走,心則「意」在。周春芽推崇黃賓虹,曾自述道:「我在創作「山 石」的時候,正在研究文人山水畫,我並沒有像國畫家那樣在材質屬性和圖式 形態上去理解,而是按照我的表現意圖去尋找那些令我覺得陌生又能帶來驚喜 的東西。」他挾帶著德國新表現主義的創作語彙又內蘊東方文人畫寫意精神。
在《樹的系列》一畫中,藉著表現主義的筆觸堆棧出肌理質感,運用水墨書寫 性的流動與速度展現力度,同時將二種方式在畫面上交互使用,再以留白增強 空間、瑰燦的色彩增加樹石量感,以及動態的暗示,交相堆疊出看似樹又像石, 交錯出乍似人形又衍生出字文的筆劃。朱耷作畫造型奇異卻又充滿靜 態能量,德國表現主義巨擘巴塞利茲擅用厚重、筆觸肯定的油彩顏料。周春芽作畫則表現在造型與用色上見其超越的才情。
周春芽喜歡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往往用筆簡潔,用色鮮明,加以 輻輳出緊湊有力的繪畫姿態,達到一種近乎抽象的效果。他的減法繪畫 需要清 晰的思維和冷靜的筆觸,多一筆則顯冗贅,少一筆則不完整。他注重物象本身 的提煉,也很注重畫面修辭的直接,專注畫作主題本身的敏感豐富性。
《樹的系列》創作在他的山石系列年代,他藉著自然這個媒介,用繪畫直抒胸 臆,融合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帶著新潮與前衛在歷史的洪流中占有一席 之地。《樹的系列》呈現他越古穿今與自然的深度體悟,轉化為宏大的畫面, 提供切合時代特質的語境,讓觀者與自我心靈深度對話。
《樹的系列》( 拍品 8010) 創作於1993 年,是周春芽自1989 年歸自德國後,鑽 研中國文人畫寫意心法,以及融合德國新表現主義展現以粗獷奔放的線條和暗 沉低吟的色彩展示了內在極具力量的美感。周春芽將飛白的刷筆、厚稠的油彩 以及斑斕瑰麗的色彩雨疾風馳交錯在畫面上,堆疊出樹石、人形、字文以及山 木。《樹的系列》描繪的不單是自然之物,更是在一個虛幻疊影的空間之中, 晃補之間提倡「遺物以觀物」和「惟意而不在形」,定形與傳神之間,後者才 是終極追求。中國山水畫不像西方風景畫般巨細無遺地刻劃景物,外形只是表 象,優秀的士人應能洞悉事物的本相。《樹的系列》以非自然的形態挑戰認知, 強烈的視覺衝擊引領觀者思考幻象情緒表達的本質。
一山石一穹宇
「夫畫,天下變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勢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陰陽氣 度之流行也,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 石濤
自然造物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精神文化的載體,深刻體悟中國文人的生活信息。 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為具體而微的濃縮精典,是最主要的意象與精神力象徵。 周春芽在90 年代自德國歸國後即投身於中國文人畫的鑽研,一系列的《山石》 主題,帶入由自身微觀以至浩瀚穹宇,是一沙一宇宙的放大,天地世界的微縮。 米芾稱宋代蘇軾《木石圖》(拍品 8008)為:「子瞻作枯木枝幹蜷曲無端倪,石 皴硬,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盤鬱也。」周春芽在以當代山水精神之中,並未 侷限文人氣質的情境,而是在渾然樹木山石中,透過對質地、肌理、結構的瞬 間精準掌握,描繪、挖掘出宛如有機生命的內在精魄,在穿越古今,橫跨東西 藝術之中,成就屬於周春芽式的獨特美感特徵。
惟意而不在形
「章法屢改、筆墨不移、不移者精神、而屢改者面貌耳」——— 黃賓虹
黃賓虹對於中國繪畫的理解,認為繪筆精神不變,萬變的是繪筆下的形貌,而 形隨心走,心則「意」在。周春芽推崇黃賓虹,曾自述道:「我在創作「山 石」的時候,正在研究文人山水畫,我並沒有像國畫家那樣在材質屬性和圖式 形態上去理解,而是按照我的表現意圖去尋找那些令我覺得陌生又能帶來驚喜 的東西。」他挾帶著德國新表現主義的創作語彙又內蘊東方文人畫寫意精神。
在《樹的系列》一畫中,藉著表現主義的筆觸堆棧出肌理質感,運用水墨書寫 性的流動與速度展現力度,同時將二種方式在畫面上交互使用,再以留白增強 空間、瑰燦的色彩增加樹石量感,以及動態的暗示,交相堆疊出看似樹又像石, 交錯出乍似人形又衍生出字文的筆劃。朱耷作畫造型奇異卻又充滿靜 態能量,德國表現主義巨擘巴塞利茲擅用厚重、筆觸肯定的油彩顏料。周春芽作畫則表現在造型與用色上見其超越的才情。
周春芽喜歡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往往用筆簡潔,用色鮮明,加以 輻輳出緊湊有力的繪畫姿態,達到一種近乎抽象的效果。他的減法繪畫 需要清 晰的思維和冷靜的筆觸,多一筆則顯冗贅,少一筆則不完整。他注重物象本身 的提煉,也很注重畫面修辭的直接,專注畫作主題本身的敏感豐富性。
《樹的系列》創作在他的山石系列年代,他藉著自然這個媒介,用繪畫直抒胸 臆,融合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帶著新潮與前衛在歷史的洪流中占有一席 之地。《樹的系列》呈現他越古穿今與自然的深度體悟,轉化為宏大的畫面, 提供切合時代特質的語境,讓觀者與自我心靈深度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