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誕生於全台唯一宮保第的林壽宇從小家境優渥,在日治時期接受日本旭小學教育,1949年赴香港就讀拔萃書院完成高中教育,東方傳統文化的熏陶成為了林壽宇創作的根基。1952年遊學英國後,正值歐美許多藝術家醉心於禪學及道家思想的階段,不難理解林壽宇早期作品與禪宗思想相通,試圖觀照宇宙萬物和自我心靈,並以簡單的符號進行概括和表達。
創作於1950年代的《歡慶中秋》(拍品編號 409)便是匯聚了其這一時期的重要特徵,以抽象方式的點、線、面構成畫面,充滿表現力的寥寥幾筆便演繹出了中秋佳節圓月之下蘆葦搖曳的美景。如同東嶺圓慈禪師在《一圓相圖》中對圓的詮釋,圓在禪學思想中代表無,是世界的基礎,而對林壽宇的創作生涯而言,圓可謂是其最初使用的視覺符號之一,重要性不可忽視,亦對其後期的硬邊抽象作品影響深遠。《歡慶中秋》中的圓即是思鄉時的一輪圓月,亦是藝術家心中對道家思想推崇的表現,天地萬物皆為抽象的存在,無始無終、無形無象。
1960年是林壽宇早期創作歷程中的一個轉折點,英國學習建築期間所積累的對西方現代文明的體驗,以及對新興藝術形式的敏感,促使他走向更為精密理性的抽象創作,並引入並發展了「繪畫浮雕」的概念,所謂「繪畫浮雕」是指在畫布表面以不同材質和色塊做出多個縱向延伸的層次,是繪畫與雕塑概念結合的產物,但並非簡單的「在畫布上做浮雕」,而是吸取轉化了雕塑的概念,將其用於探討繪畫的本質問題。早期的繪畫浮雕系列作品以多種媒材與堆積成一定厚度的油彩共同構成,畫面中不同的材質、形狀和深淺不一的白色,由於距離觀眾的遠近不同,在畫布表面構成了多重的空間序列,且每層皆是真實可感的。
到1960年代後期,林壽宇已少以「繪畫浮雕」直接命名作品,但這一概念始終貫穿於他的藝術生涯。他逐漸開始以純油彩取代鋁和有機玻璃等其他材質,如《一九六七年四月繪畫》(拍品編號 408)中完全使用油彩的平塗與堆疊,在畫布表面塑造出不同厚度的凹凸色塊,細觀作品,底部色彩偏暖,筆觸痕跡由上至下,而覆蓋於暖白色上分的色塊更為純淨,層層疊疊饒有趣味,筆觸亦更為細膩。林壽宇在中間的色塊下方添上一條橙色更是成為作品點睛之筆,可見藝術家對繪畫性的重視。這一意義上,他已真正吸納雕塑的觀念,融入繪畫的手法,並創造出了全新的抽象畫。隨著對純油彩繪畫浮雕的運用越發純熟,顏色重新回到了林壽宇的白色畫面中,這組四件一套的《May 1; May 2; May 3; &May 4》(拍品編號 410)中各不相同的活潑色彩跳躍於純淨的白色之上,反映出藝術家在技巧和觀念上的成熟。使人聯想起馬列維奇在作品中將對物質世界具體事物的指示和描摹去除,將抽象藝術發揮到簡化幾何圖形的極致程度,表明了繪畫作品不再是再現任何具象表現的工具而是獨立存在;而林壽宇則是以現代藝術的形式去表現東方文化中的哲學觀念,顯然此時的他已在自身文化背景以及西方環境中尋找到了其中的相通之處。
創作於1950年代的《歡慶中秋》(拍品編號 409)便是匯聚了其這一時期的重要特徵,以抽象方式的點、線、面構成畫面,充滿表現力的寥寥幾筆便演繹出了中秋佳節圓月之下蘆葦搖曳的美景。如同東嶺圓慈禪師在《一圓相圖》中對圓的詮釋,圓在禪學思想中代表無,是世界的基礎,而對林壽宇的創作生涯而言,圓可謂是其最初使用的視覺符號之一,重要性不可忽視,亦對其後期的硬邊抽象作品影響深遠。《歡慶中秋》中的圓即是思鄉時的一輪圓月,亦是藝術家心中對道家思想推崇的表現,天地萬物皆為抽象的存在,無始無終、無形無象。
1960年是林壽宇早期創作歷程中的一個轉折點,英國學習建築期間所積累的對西方現代文明的體驗,以及對新興藝術形式的敏感,促使他走向更為精密理性的抽象創作,並引入並發展了「繪畫浮雕」的概念,所謂「繪畫浮雕」是指在畫布表面以不同材質和色塊做出多個縱向延伸的層次,是繪畫與雕塑概念結合的產物,但並非簡單的「在畫布上做浮雕」,而是吸取轉化了雕塑的概念,將其用於探討繪畫的本質問題。早期的繪畫浮雕系列作品以多種媒材與堆積成一定厚度的油彩共同構成,畫面中不同的材質、形狀和深淺不一的白色,由於距離觀眾的遠近不同,在畫布表面構成了多重的空間序列,且每層皆是真實可感的。
到1960年代後期,林壽宇已少以「繪畫浮雕」直接命名作品,但這一概念始終貫穿於他的藝術生涯。他逐漸開始以純油彩取代鋁和有機玻璃等其他材質,如《一九六七年四月繪畫》(拍品編號 408)中完全使用油彩的平塗與堆疊,在畫布表面塑造出不同厚度的凹凸色塊,細觀作品,底部色彩偏暖,筆觸痕跡由上至下,而覆蓋於暖白色上分的色塊更為純淨,層層疊疊饒有趣味,筆觸亦更為細膩。林壽宇在中間的色塊下方添上一條橙色更是成為作品點睛之筆,可見藝術家對繪畫性的重視。這一意義上,他已真正吸納雕塑的觀念,融入繪畫的手法,並創造出了全新的抽象畫。隨著對純油彩繪畫浮雕的運用越發純熟,顏色重新回到了林壽宇的白色畫面中,這組四件一套的《May 1; May 2; May 3; &May 4》(拍品編號 410)中各不相同的活潑色彩跳躍於純淨的白色之上,反映出藝術家在技巧和觀念上的成熟。使人聯想起馬列維奇在作品中將對物質世界具體事物的指示和描摹去除,將抽象藝術發揮到簡化幾何圖形的極致程度,表明了繪畫作品不再是再現任何具象表現的工具而是獨立存在;而林壽宇則是以現代藝術的形式去表現東方文化中的哲學觀念,顯然此時的他已在自身文化背景以及西方環境中尋找到了其中的相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