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趙無極
趙無極 (法國/中國, 1920-2013)

油彩 畫布
60 x 71 cm. (23 5/8 x 28 in.)
1956年作
款識 : 無極ZAO (右下);ZAO WOU-KI ile, 56 (畫背)
來源
1974年6月19日Laurin-Guilloux-Buffetaud 巴黎 法國編號208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歐洲 私人收藏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並將收錄於弗朗索瓦.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
出版
2006年《抒情的飛翔,巴黎1945-1956》(展覽圖錄) Patrick-Gilles Persin, Michel Ragon & Pierre Descargues,盧森堡博物館 巴黎 法國 (圖版,第112圖,第253頁)
展覽
2006年「抒情的飛翔,巴黎1945-1956」盧森堡博物館 巴黎 法國

拍品專文

「趙無極的畫作兼蓄了自然的景象與空間,畫家藉此來換取一個寧靜而可供省思與冥想的境界,這與畫面上強烈的 色彩剛好湊合成明顯的對比──強烈的色彩雖然在視覺上頗具震撼力,但其實質卻是脆弱的。而隱伏着的崇高內在 世界的各種動與靜的力量,在層層疊疊的影像中,迴盪於偉大作品的雄渾氣勢,緊緊懾服着我們。」 - 丹尼爾.馬卻索

一九五零年代中期是趙無極藝術、人生的交叉點。他四處遊歷, 流連博物館, 廣結歐美藝術家、畫廊主朋友, 博物洽聞。漸 漸地,他撇棄具象敍事的克利風格,在一九五四年創作出第一 張非敍述性作品《風》,邁向短暫的甲骨文時期,進而發展到 六十年代的純粹抽象寫意。《島》( 拍品編號2) 正正作於此過 渡時期,為其藝術進路作出重要鋪墊,難能珍貴。

徐徐散落在畫面上形似甲骨文的「符號」,讓趙無極自由拓展 畫面空間。它們排列靈動,在厚重油彩所建立的深邃空間上浮 遊表面,讓藝術家多重實驗其空間構造。這些「符號」有見中 國水墨的鉤、勒、皴、擦,細膩而尖銳,宛如在藍白縹緲交界 泛起浪花的線條,與趙芾《江山萬里圖卷》乘風揚帆的磅礡不 分伯仲。細心留意「符號」的置放角度和其本身的組構方式, 可見中國傳統山水畫趙伯驌《江山秋色圖卷》的散點透視和俯 瞰視角 ,聚散相宜而虛實平衡。這亦有賴趙無極轉化、昇華抽 象主義、立體主義對空間的解析、重塑,達到多點視角交互穿 插,多重空間重疊並置,為藝術家六十年代開始徹底解構空間 埋下伏筆。

透過空間、光暗效果,「符號」塑造了《島》浪漫超然而茫然 深遠的意境。這種「符號」為趙無極自創,似與甲骨文、鐘鼎 文大有淵源,染有「大盂鼎」銘文所盛載的沉重歷史。孤島可 能是「符號」的隱喻:簇簇「符號」錯落有致,乍看似零亂雜沓, 然而象牙白色塊與藏青藍色塊之間、此團「符號」與彼叢「符 號」之間鱗次櫛比,有如以「符號」把種種文明、文化連結起來, 意境幾近文藝復興偉大詩人約翰.鄧恩的作品:「沒有誰能像 一座孤島 / 在大海裡獨踞 /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 / 連接 成整個陸地」,充滿胸懷東西古今的人文精神。

藍色多次出現在趙無極的美學論述,他認為藍色沉靜內歛而潛 藏變化萬千的層次。他對藍色的讚嘆與他對「水」的情感不謀 而合。年少時,趙無極整天盤桓西湖,觀賞水天交際的瞬息萬 變、光在水波天界的豔漾。念茲在茲的「水」意象都投射到創 作裏,例如與《島》同期而作的《河》、《沼澤》、《水之音》, 盡顯趙無極對水及周遭景物為畫題的青睞。

《島》的各種藍色在爭持、醞釀、延伸,在午夜藍的包圍下, 普魯士藍、青玉藍各自佔據畫面不同角落,錯落置有銀月白、 暗綠灰色塊,細細綴以珠紅數點。趙無極借鑒西方繪畫中對光 影表現技法,以斑駁陸離的白色試驗放光點的位置,藍白二色 種種角力主導了畫面架構,達到藝術家所謂「藉對比和同一色 彩的多重振顫使畫布躍動起來,要找到一個放光的中心點」, 與克勞德.莫奈《退潮時普爾維爾附近的岩石》的視覺效果如 出一轍。藍與白的光暗帶有強烈的對比,左下方的鈷藍承托起 白和灰色塊,中上方絲絲蔚藍漂浮在朦朧的藤黃白和鴨綠灰上, 層次嬗變不絕,與馬克.羅斯科《第10 號》以顏色組合空間有 異曲同工之妙。趙無極以圓熟技巧探索顏彩、亮暗,好像霧嵐 在岸間渾然升騰的自然現象,又似浪潮與陸地的較量,彷彿蒸 騰雲氣的浮光掠影,與馬遠《水圖卷:霧生蒼海》的造境銖兩 悉稱,帶給觀者一種藍白光輝自身在發酵、擴展、衍生的視覺 體驗。

《島》顏色、空間、線條的鼎峙, 具以質言, 見證藝術家在 五十年代人生、藝術跌宕路上的掙扎與情感,獲現藏家珍之重 之四十四載,為趙無極不可多得的佳作。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