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私人收藏
麥布. 費達. 胡珊 (印度, 1913-2011)

無題 ( 英屬印度系列)

細節
麥布. 費達. 胡珊
麥布. 費達. 胡珊 (印度, 1913-2011)
無題 ( 英屬印度系列)
油彩 畫布
153 x 93 cm. (60 ¼ x 36 5/8 in.)
約1980年代作
款識:Husain (右上);39" x 62" (畫背)
來源
薩伏隆及阿帕勞畫廊
現藏者約於2001年購自上述畫廊
出版
2001年《印度當代藝術》(展覽圖錄) 洛杉磯 (圖版,無頁碼)
2008年《胡珊》K. Bikram Singh著 新德里 印度 (圖版,第25頁)
展覽
2001年9月9-23日「印度當代藝術」薩伏隆及阿帕勞畫廊洛杉磯 美國

拍品專文

「在八十年代中期,當麥布.費達.胡珊作為印度最有名及浮華的 現代主義藝術家的名望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回溯了半個世紀之前印 度次大陸還在英國統治的時候。這尖銳及教人意外的印度近代殖民 歷史回顧,造就了他這個多產而富創造性的藝術家筆下眾多媒體之 中的創作之中,最富創見及玩味的一系列作品。」(S. 拉馬斯威美, 《胡珊的英屬印度:帝國與國家的理想》,孟買,2016 年,12 頁)

胡珊的英屬印度系列作品,把歷史與反諷的元素融合在大型的場景 及細膩的水彩畫之中,以表現對社會、經濟及政治現實的蘊藉嘲諷。 在這幅規格宏大的皇家巡遊畫作之中,胡珊諷刺了印度殖民時代的 所謂東西匯流,描畫了二十世紀初常見,印度王公迎娶英國及美國 女子的現象。這幅作品或許是受胡珊成長的印多爾的大君,圖果治. 拉奧.霍卡爾三世的風流韻事啟發。畫作看來描畫了霍卡爾大君與 美國女子南西.米勒(之後被稱為沙米爾斯德.德妃)以及後來轟 動一時,與未成年的海德拉巴舞孃穆塔茲 ( 後來改名為卡馬巴爾. 沙希巴) 的婚禮。

胡珊的英屬印度系列就如他其他畫作一般,對歷史人物的引用,故 要顯得含糊,有時甚至虛構。「雖然胡珊同時仿摹了英屬印度時期 的兩種風格:通常用於皇家象徵的正規肖像,以及誇大殖民地『異 國風情』,供英國『國內』消費的『風景畫』。然而他卻沒有把描 畫對象歷史化,因為歷史主義與國族主義都是西方現代化之下的產 物。而他亦沒有嘗試去為在下者說話。他筆下的印度本身有自己的 權力所在,英屬印度時代的雙方錯誤認知表的一個詼諧幽默的背景。 他以平等的話語去表現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故事。」(S. 巴格茲, 〈擴展國族主義:畫家 M.F. 胡珊的遊牧眼光〉,亞洲藝術在紑線, 1998,2018 年10 月引用)

雖然畫作中兩位女士看似平等的坐在皇家大象之上,但她們的描繪 卻十不同。西方皇后戴着大太陽帽、絲巾及穿著白色無袖長裙,而 頭戴華美皇冠的印度女子,則穿着傳統的綠色莎麗。這蘊含了拉馬 斯威美的觀察,與其說是確切描述,這些「英吉利大君妃」表現出 的更是藝術家緊切的,對「為數甚多的歐洲東方主義藝術作品的後 殖民回應,在之前一個世紀,它們亦雷同的有意以華麗包裝去描畫 有色人種的女性。」(S. 拉馬斯威美,《胡珊的英屬印度:帝國與國 家的理想》,孟買,2016 年,86 頁)

胡珊的英屬印度系列,可以看作是一個適時的創作,作品充斥的「愛 國情思,提供了政治及民族層而上的力量,使胡珊對帝國的反響在 前人類同的藝術創作之中顯得鶴立雞群。他確實是同代唯一一個表 現到這個信息的主要藝術家,幽默而尖銳地反思後殖民時代,如何 在以一個正確的方式去討厭及揚棄帝國同時,學習與之並存、嘲諷 及拿它開玩笑。(S. 拉馬斯威美,《胡珊的英屬印度:帝國與國家的 理想》,孟買,2016 年,133、139 頁)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