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GUANZHONG (CHINA, 1919-2010)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吳冠中 (中國,1919-2010)

桃花

細節
吳冠中
吳冠中 (中國,1919-2010)
桃花
油彩 木板
45 x 60 cm. (17 3/4 x 23 5/8 in.)
1963年作
款識:荼 六三 (右下)
來源
2006年5月28日 佳士得 香港 編號171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96 年《吳冠中畫選 60 年代-90 年代》中國三峽出版社 北京 中國 (圖版,第54圖,第75頁)
1997年《吳冠中畫展圖錄》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 台北 台灣 (圖版, 第131頁)
1997年 《中國當代藝術選集(1)吳冠中》山美術館 高雄 台灣 (圖版,第49頁)
2007年 《吳冠中全集第二卷》湖南美術出版社 長沙 中國 (圖版, 第146頁)
展覽
1997年5月10日-7月13日「吳冠中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 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民生報 台北 台灣
1997年7月「吳冠中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 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民生報 高雄 台灣

拍品專文

創作於1963 年的《桃花》( 拍品編號17) 是吳冠中在這一時期創作的少有的油畫。此作品結合西方印象派美學與中國傳統繪畫理念,展現出吳冠中中西合璧的風格。在巴黎居住三年後,吳冠中毅然決定返回中國完成創新中國藝術的夢想。受到莫利斯.尤特里羅、文森.梵谷、保羅.高更等西方印象派藝術家的熏陶,吳冠中以寫生為基礎,通過西方清晰的形式之美表現東方藝術的含蓄神韻,把傳統中國畫引入一個與當代社會狀態共鳴的語境。

吳冠中在二十世紀中葉的歷史動蕩中不斷思考,在油彩與水墨之間穿行,尋找平衡。他用中國畫的語言畫油畫,用西洋畫的形式批判性地繼承傳統水墨畫。「借洋興中,以中化洋」, 吳冠中在中西方的平衡中抒發自己火一般的創作熱情,譜寫出20 世紀油畫民族化和水墨現代化的歷史。

《桃花》中豐富的層次,構造出深邃的空間感,凸顯中華傳統里傳神的思想。吳冠中精確地把握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和層次間的節奏,注重整體的空間感。近景的桃樹增強了整幅作品的層次感;右下方的土地與左上方遠景里細緻的建築和明亮的農地相互相應,讓觀眾彷彿正站在那一片桃花林後方眺望,與畫家一起直面自然之美。這巧妙的空間感營造出恰如宋代大家李唐和李成畫中「山水如在眼前」的真切感。畫面底部細小的人形與杉樹和山脈形成濃烈的對比,架構出強烈的空間關係,讓觀者透過茂密的枝葉,探索大自然的奧妙和詩情畫意。在《桃花》里,吳冠中在西方的形式美中找到了東方意境美的影子。吳冠中通過寫實手法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畫的是心中之景,是自己的內在情感與自然的互動,突出中國古典藝術中的意境美,表現出包含在景色中的真情切意。

《桃花》也表現了吳冠中對西方美學色彩應用的理解,並展現了他浪漫、熱情的天性。中國畫講究「運墨而五色具」,而吳冠中則透過多變的色彩強調顏色、光線與情感之間的關係。深綠與棕色的中性色調背景前,吳冠中植入了點點含苞待放的白與粉紅桃花,又在左上方加入了耐人尋味的亮黃與蔥青,使得畫作投射出耀眼的效果,創造出生氣勃勃的氣氛。這種明亮的用色讓人想起后印象派大師塞尚的作品《聖維克多山》。畫中金黃色田園以及油綠的樹木捕獲住多變的光,構架性的色塊堆砌出獨特的空間感。與其不同的是,吳冠中將抽象色塊與寫實之美相結合,使整幅作品更顯活潑。柳暗花明又一村,亮色的點綴生動地傳達著吳冠中在艱辛的六零年代苦中作樂的態度。

吳冠中曾說「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點與線的控制不是評判作品優劣的唯一標準。能通過筆墨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通過整體效果表達情感才是優秀的作品。《桃花》中,整體畫面由精小的橫線所構成,不禁讓我們憶起梵谷的《杏樹》中極具表現力的筆觸。梵谷在作品裡選擇使用簡潔的筆法來刻劃投射在樹幹上的細微光影變化,表現他心中的欣喜。而吳冠中錦上添花,在堆砌的筆觸之上用隨性的點描繪含苞待放的花朵,道出他率真的天性。吳冠中細緻又力道十足的技法妙趣橫生,呈現出鄉村田園里的生意盎然。這幅在困境中完成的作品承載著他真摯的情感,表達了他對發展中國現當代藝術的信念。

吳冠中相信思想的力量,認為技法是傳達思想與情感的工具。《桃花》中的構圖用色及筆觸表現出他在60 年代油畫中對東西方藝術的回合,體現著他對油畫民族化和國畫現代化的熱情。吳冠中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藝術生命奉獻給中國藝術發展,在東西兩方、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搭建平衡,用清晰的西方藝術形式展現東方的古典精神,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中國藝術。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