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 TEH-CHUN (ZHU DEQUN, FRANCE/CHINA, 1920-2014)
亞洲 重要私人收藏
朱德群 (法國/中國,1920-2014)

地平線上的光和影

細節
朱德群 (法國/中國,1920-2014)
地平線上的光和影
油彩 畫布
130.2 x 195.2 cm. (51 1/4 x 76 7/8 in.)
1989年作
款識:朱德群 CHU TEH-CHUN 89 (右下)
來源
2013年5月25日 佳士得香港 編號8
亞洲 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此作品已經日內瓦朱德群基金會鑑定
出版
2007年《大象無形朱德群展》上野之森美術館 馨昌股份有限公司 東京 日本 (圖版,第216頁)
2008年《朱德群88回顧展》國立歷史博物館馨昌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 台灣 (圖版,第141頁)
展覽
2007年6月23日-7月10日「朱德群展」上野之森美術館 東京 日本
2008年9月19日﹣11月23日「朱德群88回顧展」國立歷史博物館暨馨昌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 台灣

拍品專文

「我們可以從他那栩栩如生的筆路中『默讀』到如雲、如浪 潮、如開天闢地的混亂的宇宙的旋律,這些幻想的形狀在我 們眼前時而出現時而消散兒去。」

- 麥可.蘇利文

在超過半個世紀的的藝術生涯裡,其中有兩個西方藝術家對朱 德群的創作影響尤其深遠。他們分別是史塔耶爾(Nicolas de Staël) 和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956 年,朱氏觀看了 史塔耶爾的畫展之後,開始由具象繪畫蛻變為大寫意的抽象創作, 其50 年代後期至60 年末的作品氣勢磅薄,充滿「強烈的動盪感, 彷如恣意奔放的狂草書法,色彩線條好像都在衝浪」。到了1970 年,朱德群坐上去阿姆斯特丹的火車,參觀荷蘭繪畫大師「林布 蘭誕辰300 年回顧展」,帶給他極大的震撼,特別是在光線的運 用上。在此之後,朱氏作品的設色及筆觸愈見富有韻律及穿透性, 強調光源對立體空間構造之間的關係,而創作於1989 年的《地 平線上的光和影》(拍品編號 22)則是代表他此時的巔峰佳作。

意境

朱德群曾說:「我進入抽象,不是接受了一種理論……抽像畫, 就是要畫那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沈在記憶中的壯遊圖像。我 覺得,這才是我要去闖蕩的未知之地。」如同作品名稱形容的一 樣,藝術家力圖透過點、線、面等抽象符號去呈現大自然的空間 和結構。「光」和「影」乃無形之物,本質上就是一種隨著時間 而流動和轉變的自然現象;而「地平線」則只點出一個模糊的空 間,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予觀者去解讀作品。雖然這幅畫完全抽 象,但是從佔據大半畫面的墨黑和深褐色的大筆刷寫、自中央迸 發的亮白透光油彩以及充滿律動感的橘紅、梔黃和孔雀綠的小色 塊,既讓人聯想到盛夏的艷陽高照,又儼如是巨浪拍打岩石後浪 花四濺的壯麗之景。

筆法

朱氏精通中國水墨和書法,即使後來專注於抽象油畫,其作品往 往流露著中國毛筆的寫意筆觸。有別於傳統中國書畫,如唐代懷 素《自敘帖》以利落和起伏擺蕩的狂草營造節奏分明的音樂旋律, 或如宋代夏珪的《溪山清遠》以枯筆渴墨鉤皴石壁輪廓,濃淡的 筆墨及大量的留白形成層次分明的空間感和光暗對比,朱氏把握 油彩的流動性與運筆力度的輕重,利用大筆掃刷出墨褐色塊,宛 如高山奇岩錯落其間。而迅捷快速的線條與乾刷飛白的筆觸,在 明暗對應之中的層次,造就了「以實帶虛」的壯闊山水氣勢,營 造出光源與立體空間,使陰與陽、明與暗的對立關係在畫布上展 現及迸發,在視覺上呈現了豐富的戲劇性效果。

用色

朱德群曾多次提到音樂是他重要的靈感泉源:「賞畫就像聽音樂一 樣」,而吳冠中曾以「大弦嘈嘈似急雨,小弦切切似私語」來形 容朱氏混沌視覺性中的無限韻律感,及其將色彩用筆移情為宮商 角徵羽之五音。表現主義藝術家埃米爾·諾爾德 (Emil Nolde) 以強烈分明的色彩塑造晨光與浪花,朱氏亦以深褐與奶白這兩種 對比色彩為主調,再襯以流竄四方、跌宕多姿的繽紛色塊,在視 覺上塑造出極富動感的韻律。 朱氏以大筆力道十足地刷寫出濃重而流動的線條,時而佐以墨韻 般的渲染,在抽象美學的形式表徵中蘊藏了中國山水中千層岩嶂 的空間闊度,展現藝術家在粗獷的油彩揮寫中,竭力開拓中國筆 韻墨趣在西方創作媒材上的可能性。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