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詹姆斯.特瑞爾自1960 年代展開一系列運用光的物理性與空間互動的作品,探究人對於光的感知,開發光學引來的情感效應。作品中虔誠的氣氛、獨有的光學美感使他成為一代藝術先河,以至後來加州派的藝術家都以陽光創作,紛紛捕捉光之美。同樣以光影創作,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更集中於光學影像對二十世紀與後世帶來的無數文化價值、生活習慣上的影響。作品中每一個電視框所映送的不只是一齣戲碼,更跨越聲音、裝置、視覺藝術、互動體驗的界限,預示著未來社會中每個人均難以割捨的「新媒體」。
在手機、電腦、燈箱廣告層出不窮的今天,回看白南準使用錄像播放器、電視螢幕、木材與現成物創作或許並不新奇,但白南準於1960 年代展示出的嶄新組合和前瞻性,確實開展了其後五十多年當代藝術對於創作媒介的突破,使藝術品不再局限於視覺層面,而成為多感官、跨界別的刺激,觸發席捲全球的新媒體藝術風潮。當年他與大提琴家夏洛特.摩爾曼配合以電視拉奏大提琴、穿上電子產品的衣裳、甚至以「Becoming Robots」為題想像人類與科技的融合,在現今的世代看來似乎都預言成真。
白南準對於音樂、視覺藝術、文學等文化觸覺皆超然拔群,儼然就是各擅專長的跨界別藝術家。生於1932 年南韓的白南準,自小得到充沛的鋼琴與古典音樂訓練,以致他對音樂有著敏銳的觸覺。其後在戰亂的顛沛流離當中,物資不足與生命無常是白南準每天的經歷。到了德國留學後,他也時刻反問活著的意義與藝術的作用,他傾向以破舊的現成物創作富有東方佛學意味的作品,在1960 年代的美國與其他激流派藝術家如︰佐治.馬休納斯、約翰.凱吉、約瑟夫.博伊斯、靉嘔一起大放異彩。舊物創作的表層下隱約透露精神哲理的蘊涵,再簇新的電子產品也會迎來成為歷史遺物的一天。《Baby Buddha》頭部的Philco Predicta電視是1950 晚期全世界第一代的旋轉屏幕電視,曾經的劃時代卻成為2000 年代的懷舊物。
《Baby Buddha》( 拍品編號29) 中的錄像是不同形式的佛教手印,手印即入禪修行時以手部動作結下的印契,也是佛像造型藝術中重要的象徵符號。由八處錄影器和螢幕循環播放的手印,由於供電和媒體,得以利用科技進行修道的儀式,超脫得就如為藝術品添了靈魂。科技會否成為新一代的信仰?白南準在2001 年創作的這件《Baby Buddha》,為我們今日仍面對的疑問播下種子。以高速發展的科技媒體對比宗教的莊嚴肅穆感,電視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與宗教傳播教義上有著功能性的銜接,哲理思考、傳統價值面對排山倒海的新科技、新發展,是藉以普及得更快更廣?抑或以何面目迎向未來?這些人類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思想和精神,是否淹沒在閃爍的光影之中?這件作品的沉靜感與刺激感並列,不禁令人佇足深思兩者的接軌,亦是藝術家想要我們思考的——科技人性化。
「( 彩色電視合成品) 把電視熒幕變成了畫布,於是電子圖像可以精細如達文西.里安納度;
自由變化如畢加索;
色彩絢爛如印象派雷諾瓦;
深刻如蒙特里安;
色彩激切如波洛克;
詩意溫柔如賈斯培.瓊斯。」
- 白南準(1969 年)
如白南準本人所言,他以電視描繪了一個比不遜於任何藝術史上名家的藝術世界,影響隨後世代的藝術家,開拓媒介空間和具國際視野的文化含意。白南準的影像美學概念、哲學、文化奇觀,創下當代藝術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在2000 年之時,便是以藝術家的全面個展——「白南準的世界」迎接新紀元,展覽之後巡迴南韓及西班牙。時至2018 年,白南準的作品仍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加州聖巴巴拉藝術博物館、葡萄牙里斯本的貝拉多博物館等多處世界級博物館展出,足見其藝術跨越時間的魅力。
在手機、電腦、燈箱廣告層出不窮的今天,回看白南準使用錄像播放器、電視螢幕、木材與現成物創作或許並不新奇,但白南準於1960 年代展示出的嶄新組合和前瞻性,確實開展了其後五十多年當代藝術對於創作媒介的突破,使藝術品不再局限於視覺層面,而成為多感官、跨界別的刺激,觸發席捲全球的新媒體藝術風潮。當年他與大提琴家夏洛特.摩爾曼配合以電視拉奏大提琴、穿上電子產品的衣裳、甚至以「Becoming Robots」為題想像人類與科技的融合,在現今的世代看來似乎都預言成真。
白南準對於音樂、視覺藝術、文學等文化觸覺皆超然拔群,儼然就是各擅專長的跨界別藝術家。生於1932 年南韓的白南準,自小得到充沛的鋼琴與古典音樂訓練,以致他對音樂有著敏銳的觸覺。其後在戰亂的顛沛流離當中,物資不足與生命無常是白南準每天的經歷。到了德國留學後,他也時刻反問活著的意義與藝術的作用,他傾向以破舊的現成物創作富有東方佛學意味的作品,在1960 年代的美國與其他激流派藝術家如︰佐治.馬休納斯、約翰.凱吉、約瑟夫.博伊斯、靉嘔一起大放異彩。舊物創作的表層下隱約透露精神哲理的蘊涵,再簇新的電子產品也會迎來成為歷史遺物的一天。《Baby Buddha》頭部的Philco Predicta電視是1950 晚期全世界第一代的旋轉屏幕電視,曾經的劃時代卻成為2000 年代的懷舊物。
《Baby Buddha》( 拍品編號29) 中的錄像是不同形式的佛教手印,手印即入禪修行時以手部動作結下的印契,也是佛像造型藝術中重要的象徵符號。由八處錄影器和螢幕循環播放的手印,由於供電和媒體,得以利用科技進行修道的儀式,超脫得就如為藝術品添了靈魂。科技會否成為新一代的信仰?白南準在2001 年創作的這件《Baby Buddha》,為我們今日仍面對的疑問播下種子。以高速發展的科技媒體對比宗教的莊嚴肅穆感,電視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與宗教傳播教義上有著功能性的銜接,哲理思考、傳統價值面對排山倒海的新科技、新發展,是藉以普及得更快更廣?抑或以何面目迎向未來?這些人類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思想和精神,是否淹沒在閃爍的光影之中?這件作品的沉靜感與刺激感並列,不禁令人佇足深思兩者的接軌,亦是藝術家想要我們思考的——科技人性化。
「( 彩色電視合成品) 把電視熒幕變成了畫布,於是電子圖像可以精細如達文西.里安納度;
自由變化如畢加索;
色彩絢爛如印象派雷諾瓦;
深刻如蒙特里安;
色彩激切如波洛克;
詩意溫柔如賈斯培.瓊斯。」
- 白南準(1969 年)
如白南準本人所言,他以電視描繪了一個比不遜於任何藝術史上名家的藝術世界,影響隨後世代的藝術家,開拓媒介空間和具國際視野的文化含意。白南準的影像美學概念、哲學、文化奇觀,創下當代藝術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在2000 年之時,便是以藝術家的全面個展——「白南準的世界」迎接新紀元,展覽之後巡迴南韓及西班牙。時至2018 年,白南準的作品仍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加州聖巴巴拉藝術博物館、葡萄牙里斯本的貝拉多博物館等多處世界級博物館展出,足見其藝術跨越時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