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廖繼春1902 年生於日治時期台灣,22 歲那年考取東京美術學校赴日進修,當時日本藝壇崇尚19 世紀興於法國的「外光派」,以印象派光線表現揉合歐洲學院派風格,也讓他磨練出嚴謹的寫實油畫技法。他25 歲返台後即於第一屆舉辦的台展獲得特選,隔年再以《有香蕉樹的院子》入選帝展,才能備受肯定。此作以詩意色彩描繪了南台灣溫暖光影,蘊含著鄉土情懷的自然主義美感。1930 年代後,較前衛的後期印象派、野獸派在日本產生了顯著影響,廖繼春的創作亦轉向表現性更強的風格。在1950 年代後期台灣現代藝術運動風起雲湧之際, 他持續實驗更自由直觀的繪畫形式,探索色彩表現與抽象語彙的可能性。
1962 年夏天廖繼春走訪歐美各大博物館,旅途中不斷變動的視野及觀賞繪畫原作所帶來的觸動,使他體悟到藝術家應致力以個人化的形式探索並展現感知。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如波拉克作品所帶來的當代性衝擊,更意味著繪畫已脫離了再現性,轉向身體行動及內心感受。他回國後所發表的訪談也提到,「這種種因素使我儘速地覓求了新的自己的方法」。
《窗前靜物》作於1968 年,這是廖繼春最具開創性成果的時期,在色彩、線條與空間構成上皆更見靈巧出格,亦更具當代感,新的繪畫語言已蔚然成形。此作以黃、藍這兩對比色為主要色系,小範圍綴以紅與綠增添豐富度與植物般的生命活力,傳達出窗、瓶花、圓桌等物體意象。白色的運用更巧妙創造出光線灑入窗前的意象,充滿了生活氣氛。藉由深淺色調變化與大小色塊關係,藝術家細膩地營造出一個視點不斷流變的想像空間,自由寫意的筆觸線條則帶出微妙律動。這些抽象的表現性線條,展示了廖繼春揮灑自如的筆法,既引導觀者視線去追尋具象的線索,又打通了前後、遠近、內外空間關係,和物理上的真實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線條與色塊之間彷彿有著彼此定義且不斷變化的動態關係,同時穿透與定義、解構與重組。廖繼春可說是在抽象和具象兩種語言、二維度與三維度之間發現了一個有機詩意空間。
作品主題雖為《窗前靜物》,但重點在於藉人們熟悉的事物來傳達藝術家的獨特感知與美學。他運用色彩與線條的組合,創造出富於變化性的構圖及視覺體驗,有如音樂旋律在畫布中流轉,同時呈現出明確調性與內在秩序,顯得生意盎然而感性豐富。由於其描繪的事物跟生活有著緊密關係,這些抽象的繪畫元素所傳達的意象才更為深切和觸動人心,而這也因此成為廖繼春最重要的創作主題之一。
對比畢卡索同樣以窗前靜物為題之作品,基本物體形象被轉化為平面性的幾何元素與圖樣,與窗外遠景構成對比,展現個人特殊的拼貼風格與強烈現實感。對廖繼春有所影響的野獸派代表之一安德烈‧ 德漢,則運用鮮豔色彩、點線面組合製造出韻律感,生動地描寫景物,直率表達藝術家自身觀點。20 世紀初的野獸派和立體派在色彩及形式元素上都呈現抽象化趨勢、強調表現性,但仍直接指涉現實世界。另一方面,康丁斯基則是最早投身純粹抽象的藝術家之一,發展出有機型態的抽象形式,表現出精確節奏與和諧構成,作品極富音樂性。廖繼春似乎雜揉了這兩種美學,發展出獨特而詩性的半抽象語彙。
《窗前靜物》這件精彩傑作富於想像視野但並不脫離自然感知,創造出一個兼容並蓄的精神世界。廖繼春那種在抽象與具象中尋求平衡,色彩既自由活潑又保有質樸的繪畫風格不僅視覺上有高度辨識性,更具備思想與技法上的通透,不愧為台灣現代繪畫領域中的一代大師。
1962 年夏天廖繼春走訪歐美各大博物館,旅途中不斷變動的視野及觀賞繪畫原作所帶來的觸動,使他體悟到藝術家應致力以個人化的形式探索並展現感知。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如波拉克作品所帶來的當代性衝擊,更意味著繪畫已脫離了再現性,轉向身體行動及內心感受。他回國後所發表的訪談也提到,「這種種因素使我儘速地覓求了新的自己的方法」。
《窗前靜物》作於1968 年,這是廖繼春最具開創性成果的時期,在色彩、線條與空間構成上皆更見靈巧出格,亦更具當代感,新的繪畫語言已蔚然成形。此作以黃、藍這兩對比色為主要色系,小範圍綴以紅與綠增添豐富度與植物般的生命活力,傳達出窗、瓶花、圓桌等物體意象。白色的運用更巧妙創造出光線灑入窗前的意象,充滿了生活氣氛。藉由深淺色調變化與大小色塊關係,藝術家細膩地營造出一個視點不斷流變的想像空間,自由寫意的筆觸線條則帶出微妙律動。這些抽象的表現性線條,展示了廖繼春揮灑自如的筆法,既引導觀者視線去追尋具象的線索,又打通了前後、遠近、內外空間關係,和物理上的真實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線條與色塊之間彷彿有著彼此定義且不斷變化的動態關係,同時穿透與定義、解構與重組。廖繼春可說是在抽象和具象兩種語言、二維度與三維度之間發現了一個有機詩意空間。
作品主題雖為《窗前靜物》,但重點在於藉人們熟悉的事物來傳達藝術家的獨特感知與美學。他運用色彩與線條的組合,創造出富於變化性的構圖及視覺體驗,有如音樂旋律在畫布中流轉,同時呈現出明確調性與內在秩序,顯得生意盎然而感性豐富。由於其描繪的事物跟生活有著緊密關係,這些抽象的繪畫元素所傳達的意象才更為深切和觸動人心,而這也因此成為廖繼春最重要的創作主題之一。
對比畢卡索同樣以窗前靜物為題之作品,基本物體形象被轉化為平面性的幾何元素與圖樣,與窗外遠景構成對比,展現個人特殊的拼貼風格與強烈現實感。對廖繼春有所影響的野獸派代表之一安德烈‧ 德漢,則運用鮮豔色彩、點線面組合製造出韻律感,生動地描寫景物,直率表達藝術家自身觀點。20 世紀初的野獸派和立體派在色彩及形式元素上都呈現抽象化趨勢、強調表現性,但仍直接指涉現實世界。另一方面,康丁斯基則是最早投身純粹抽象的藝術家之一,發展出有機型態的抽象形式,表現出精確節奏與和諧構成,作品極富音樂性。廖繼春似乎雜揉了這兩種美學,發展出獨特而詩性的半抽象語彙。
《窗前靜物》這件精彩傑作富於想像視野但並不脫離自然感知,創造出一個兼容並蓄的精神世界。廖繼春那種在抽象與具象中尋求平衡,色彩既自由活潑又保有質樸的繪畫風格不僅視覺上有高度辨識性,更具備思想與技法上的通透,不愧為台灣現代繪畫領域中的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