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PHO (VIETNAM, 1907-2001)
美國重要私人收藏
黎譜 (越南,1907-2001)

懷人

細節
黎譜
黎譜 (越南,1907-2001)
懷人
水墨 水粉 絹布
60 x 45 cm. (23 5/8 x 17 3/4 in.)
1938年作
款識:黎譜 Le pho (右下)
藝術家鈐印一枚
來源
2006年4月16日 香港蘇富比 編號98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美國 私人收藏

拍品專文

1938 年無疑是黎譜創作及繪畫生涯中極重要的巔峰一年。1931-32 年旅居巴黎后,他在1937 年再度重返巴黎的時候,從他家鄉越南與巴黎之間的遷居來往,及之後在越南及法國的理念之中之間的衝突調和,極大地啟發了他技法精湛的傑出作品。

與此同時,兩個關鍵字「懷思」及「征服」將成為黎譜生命之中的前進力量,為他帶來無窮無盡的啟發。這兩個概念建立在黎譜所身處的獨特的文化環境及他個人的思想狀態之上,并由此建構出他獨一無二的作品。這兩重意義,可以說是他主要的題材的升華:對家國的懷思,對女性的超然崇拜,並超越他的繪畫技巧:油畫,水粉畫,絹本水墨,以及他甚少涉獵的漆畫。這次我們有幸呈獻大師創作歷程的一道里程碑,《懷人》(Lot44) 這一傑出的作品:當我們欣賞這作品的時候,自然而然會想起詩人阮萬行的一首作品。
身如電影有還無,
萬物春榮秋又枯 。
任運盛衰無怖畏 ,
盛衰如露草頭舖。
此作有着黎譜當時作品一般樂用的經典元素:仕女優雅細緻的臉龐,一樣罕見及精妙的頭紗及黑色奧黛,以及富河內風情,華麗的居家。在此作中,對盛放的茉莉花的描繪為作品焦點所在:一個為仕女所擁抱,象徵離別的意像。黑衣與白花的對比非常有力,亦是一個有深厚感情的隱喻,表達了他遠離故國,到巴黎這個五光十色的燈光之城闖蕩,尋找新生活的轉變。

在這位河內仕女的雍容華貴的面前,她的臉上的懷人憂思,不及她的動作富感染力對於面前的野花,與其說她想要採擷,不若說她更想撫摸盤桓。她的手輕柔的掬著早已採擷的白花,點染出仕女與盛放的茉莉花之間含蓄蘊藉的關係。

當他在1938 年作畫之時,他大概已經下定決心要遠居法國,這個在1931 年時以雅量及成就歡迎他的國度。當時他是作為維多爾.泰鐸參與巴黎國際殖民地展覽的助手,並提供了不可劃缺的協助。他後來亦在1937 年巴黎的萬國博覽獲得藝壇得到肯定。當時巴黎是一切作品得以被展示、評價、并得以認可的地方,蒙帕納斯更是世界視覺藝術的中心,所有大師都在那裏切磋,并互相砥礪。而在世界的另一角落,在越南,他的老師泰鐸在之前一年( 1937 年) 離世。艾維勒斯.約切爾繼任了河內美術學院的院長。然而,不是所有藝術家都支持這個轉變。

黎譜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宛如一個孤兒一樣,而法國成為了他藝旅探求的真正祖國。在當地他廣受推崇,亦為廣大的公眾所企求。這位越南大師之後再沒回歸他的祖國越南。

當時只有31 歲的他十分年輕,對他的創作十分有自信,亦相信他自己的命運,同時卻有着偉人獨有的謙遜。在這個背景之下,他創作了這幅傑作。對仕女的柔和描繪是他最為傑出的主題,同時無疑地表達出她對女性的眷戀,這亦是為何在20 世紀越南繪畫云云的女性表現之中,他筆下的作品誠然是其中最優美的。透過他名聞遐邇的橫溢天賦,他成功令筆下的仕女成為惹人憐愛的欣賞對象。

作為一個忠於18 世紀河內思想及文化的文人,黎譜的繪畫表現出如鄧陳琨於1760 年左右寫的〈征婦吟〉一樣的幽幽詩意:
「憶昔與君相別中,雪梅猶未識東風。
問君何日歸?君指桃花紅。
桃花已伴東風去,老梅江上又芙蓉。」

特別在藝術之中,懷思是一個情人的擔荷。

尚.佛朗瓦.胡拔,越南藝術高級專家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