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FENGMIAN (CHINA, 1900-1991)
亞洲 重要私人收藏
林風眠 (中國,1900-1991)

難忘的年代

細節
林風眠
林風眠 (中國,1900-1991)
難忘的年代
水墨 設色 紙本
68.2 x 68.2 cm. (26 7/8 x 26 7/8 in.)
1958年作
款識:林風眠 (左下)
藝術家鈐印一枚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1999年《中國現代主義繪畫的先驅者—林風眠》加拿大亞太國際藝術 台北 台灣 (圖版,第213頁)
2007年《體艷》太活藝術中心 台灣 台北 (圖版,第63頁)

拍品專文

「一個美術工作者,仍然關在畫室裡脫離了生活,脫離了人民群眾,那創作出來的東西,是沒有甚麼用處的。」──林風眠

處在20 世紀中西交會,內外思潮風起雲湧的關鍵時刻,藝術家的觀點與選擇影響深遠,林風眠曾說:「美術作品是時代文化的產物,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反映,但終究是畫家個人的創作。東西方的交流需要藝術家本人頭腦的接受,任何融合和轉化最終有待藝術家自己做出選擇。」若說徐悲鴻的選擇是學院式的寫實再現,林風眠的選擇就是以現代藝術作為中西調合的基礎,以藝術家趨向個性化的表現,專注於呈現個人內在相對於社會與生活的表達與反應。50年代,當失序的「大躍進」風起雲湧,林風眠就曾創作一系列帶有表現主義色彩的作品,畫面充滿壓抑、灰暗與恐懼,其中《難忘的年代》難得保留至今,許多同類型作品已在十年文革浩劫中被銷毀。晚年他提起畫筆再度創作《噩夢》系列時,曾回憶道:「那是一種感想、回憶,那段時間我常常做一些噩夢。」這張作品以其獨特的題材與表現主義式的風格,使它成為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利用現代藝術表達一種時代性及社會性題材的最早作品。

1958年,在「大躍進」的指令下,中國各地農村的「除四害」運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麻雀被認為專吃榖類而被視為一害,全國規定同一天,從城市到郊野,人們紛紛爬上屋頂用鑼鼓、稻草人製造聲勢,讓牠們倉皇飛竄,不能停留倦極而死,這場全國打麻雀運動,麻雀雖然除盡,卻迎來連年蝗禍,反而造成生靈塗炭。林風眠目睹這起運動,在《難忘的年代》中一反習慣,使用灰暗深沉的色調、擁擠而平面的切割,以粗獷簡略的線條描繪一張張扭曲的臉孔來呈現這個過程。畫面情緒猶如畢卡索《格爾尼卡》一般,在線條與筆觸上充滿動盪與激情,不安的情緒瀰漫在整幅畫面,傳遞出藝術家對於現實社會的主觀感受。不同於設色淡雅的風景或仕女系列,林風眠在這一系列作品中喜以乾筆厚推,且更大比例的使用墨色摻於各色之中,製造灰暗的色感。構圖方面,林風眠更以一種「三度空間」式的手法,創造一個無邊無際如夢魘般的連續幻境,前景墜落的麻雀與閃動的幻影產生鮮明的層次,透過這種層次,現實與虛幻被成功地交織在同一個平面上,亦實亦虛 ,類似馬格列特在《戈爾孔達》裡的虛實對比,但林風眠實際上是以自己的方式不著痕跡地融匯了這些西方現代主義後各藝術流派的特質,最終只為描繪他所生長的土地與人群。

1958年時,為響應「大躍進」的指導,林風眠曾與關良、吳大羽等人隨中國美術家協會下鄉參加勞動,《難忘的年代》即大抵創作於此時。面對辛苦的農務工作,林風眠因出身山村,個性樸實、喜愛大自然,下鄉親近農民,與他的一貫主張並不矛盾,反而使他的作品更具有社會關懷的深度。其實林風眠始終鼓吹藝術當與時代共生,而《難忘的年代》正以它獨特的形式,表達了這樣的創作態度,如同他當時曾感性地說道:「一個美術工作者,仍然關在畫室裡脫離了生活,脫離了人民群眾,那創作出來的東西,是沒有甚麼用處的。」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