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時間和空間的矛盾,在舊戲似乎很容易得到解決,像畢加索有時解決物體都摺疊在一個平面上一樣。我用一種方法,就是看了舊戲之後,一場一場的故事人物,也一個一個地把他摺疊在畫面上,我的目的不是求人物的體積感而是求綜合的連續感。」──林風眠
回顧林風眠50 年代作品,其獨特的創作技法與作品形式的和諧穩定,融匯東西方藝術精隨的表現,都足以說明這時期的作品已進入完全的成熟期。特別是戲曲人物應用了立體主義的手法,需要在混合的形式上注意整體的和諧,是最為困難之處,但林風眠對於西方的師法並非侷限在理論與美學上的移植,而是尋求在表現語言上融合傳統運用與西方形式而得出個人獨到的見解,呈現在戲曲人物系列中。
1951年,離開學校的林風眠移居上海,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潛心創作,並對中國戲曲產生濃厚的興趣,戲曲人物遂成為林風眠最喜愛的創作題材之一。他口袋中常裝著速寫本去看戲,經過一次次的嘗試,終於把立體主義與中國戲曲造型結合起來。他曾說:「我喜歡看電影和各種戲劇,不管演得好壞,只要有形象、有動作、有變化、對我總是有趣的。」戲劇給予他對時間與空間的不同看法,從分場與分幕中理解對「立體主義」時間與空間的掌握。林風眠參考舞台形象,用塊面切割、簡化的造型、強烈的直線,以及黑、紅兩色的對比,刻畫出空前強烈的戲劇性場景。而在角色形象上,林風眠嘗試幾何結構,參考皮影戲的單片組合方式,創造了與畢卡索《亞維農的少女》遙相呼應的中國人物畫,並且逐漸從舞台動作的解構與重構中領略「未來主義」式的連動元素。因此人物的動作與角色間的互動所造成的空間與體積感被刻意平面化,並將動作以幾何式的切割、並置與結合,產生連續性的時間感,這樣的表現其實不僅融入了畢卡索的立體主義概念,同時也將杜象《下樓梯的裸女》未來主義式的時間觀念同時呈現,印證了林風眠曾對學生潘其鎏說過的:「我的目的不是求人物的體積感而是求綜合的連續感。」
在色彩上,林風眠大量融入了傳統民間藝術的用色偏好,常運用赭石、石青、墨等天然礦物顏料取代現代西方顏料,在色澤變化上呈現一種古老的美感,這種將多種色彩同墨色一併使用的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帶有非常強烈的中國傳統特色。此外,林風眠還獨創方陣形畫面,衍生出多種構圖手法,其中唯獨戲曲人物系列較常使用「左右對稱」式的構圖,以成對的人物為焦點,如攝影鏡頭般拉近距離,並將背景與環境簡化,完全消除了人物之間的空間感。這種如拼貼般的奇特構圖方式,靈感其實來自於林風眠多年研究的漢代畫像磚,顯示他極力探索著古老與傳統、東方與西方的融匯可能,並將心得展現在作品中的努力。因為他相信,無論是東方或西方,只要是使用線條與色彩來創作,都是可以溝通的一種藝術語言而已,而林風眠的戲曲人物系列,為融匯兩極間的藝術創作,創造了最獨特的範例。
回顧林風眠50 年代作品,其獨特的創作技法與作品形式的和諧穩定,融匯東西方藝術精隨的表現,都足以說明這時期的作品已進入完全的成熟期。特別是戲曲人物應用了立體主義的手法,需要在混合的形式上注意整體的和諧,是最為困難之處,但林風眠對於西方的師法並非侷限在理論與美學上的移植,而是尋求在表現語言上融合傳統運用與西方形式而得出個人獨到的見解,呈現在戲曲人物系列中。
1951年,離開學校的林風眠移居上海,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潛心創作,並對中國戲曲產生濃厚的興趣,戲曲人物遂成為林風眠最喜愛的創作題材之一。他口袋中常裝著速寫本去看戲,經過一次次的嘗試,終於把立體主義與中國戲曲造型結合起來。他曾說:「我喜歡看電影和各種戲劇,不管演得好壞,只要有形象、有動作、有變化、對我總是有趣的。」戲劇給予他對時間與空間的不同看法,從分場與分幕中理解對「立體主義」時間與空間的掌握。林風眠參考舞台形象,用塊面切割、簡化的造型、強烈的直線,以及黑、紅兩色的對比,刻畫出空前強烈的戲劇性場景。而在角色形象上,林風眠嘗試幾何結構,參考皮影戲的單片組合方式,創造了與畢卡索《亞維農的少女》遙相呼應的中國人物畫,並且逐漸從舞台動作的解構與重構中領略「未來主義」式的連動元素。因此人物的動作與角色間的互動所造成的空間與體積感被刻意平面化,並將動作以幾何式的切割、並置與結合,產生連續性的時間感,這樣的表現其實不僅融入了畢卡索的立體主義概念,同時也將杜象《下樓梯的裸女》未來主義式的時間觀念同時呈現,印證了林風眠曾對學生潘其鎏說過的:「我的目的不是求人物的體積感而是求綜合的連續感。」
在色彩上,林風眠大量融入了傳統民間藝術的用色偏好,常運用赭石、石青、墨等天然礦物顏料取代現代西方顏料,在色澤變化上呈現一種古老的美感,這種將多種色彩同墨色一併使用的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帶有非常強烈的中國傳統特色。此外,林風眠還獨創方陣形畫面,衍生出多種構圖手法,其中唯獨戲曲人物系列較常使用「左右對稱」式的構圖,以成對的人物為焦點,如攝影鏡頭般拉近距離,並將背景與環境簡化,完全消除了人物之間的空間感。這種如拼貼般的奇特構圖方式,靈感其實來自於林風眠多年研究的漢代畫像磚,顯示他極力探索著古老與傳統、東方與西方的融匯可能,並將心得展現在作品中的努力。因為他相信,無論是東方或西方,只要是使用線條與色彩來創作,都是可以溝通的一種藝術語言而已,而林風眠的戲曲人物系列,為融匯兩極間的藝術創作,創造了最獨特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