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安尼施. 卡普爾的《無題 2004》的耀目紅色精磨表面令人著迷。這雕塑是藝術家著名的凹面鏡系列作品中的一個傑作,其漆紅表面十分誘人。若說卡普爾早期的作品是對虛空材質的探索,鏡面則透過直面觀者表現出對世界與真實的外在探求。然而這誘人的表面亦扭曲了現實與感知,在其耀目的表面之上,每一個動作和光影的躍動都得以反映及折射。亦因如此,《無題 2004》成為了對沉沒在一片朱紅的世界之物質性的探討。對藝術家本人來說,深紅是一個有着個人關聯的色澤。正如藝術史學者斯特拉.保羅寫道:「對卡普爾來說,『紅是大地的色彩,這不是深邃虛空的色彩,這明顯是血與肉的色彩。我深深感到它所表現的黑暗,比起藍或黑所呈現的更為深不見底』被問到家鄉印度的色彩時,卡普爾表示:『我十分肯定那是紅色的。』」( 引自斯特拉.保羅《色彩之愛:藝術中的色彩故事》紐約 2017 年)。《無題 2004》迷人之處在於其同時表現內外的彎曲紅色表面,其中形象的解構看來神乎其技。同時作為一扇門及一面鏡,《無題 2004》在令人反思同時,又顛覆它營造的環境。正如卡普爾本人解釋道:「對我來說,打磨光滑的表面之有趣之處,在於它達至完美時,可以生成一些東西。它不再只是物質性的,它得到昇華,成為了另一些東西[…] 凹面對我來說是引人入勝的。它們不再有物質性,而我亦一直在追求超越物質性。」( 安尼施. 卡普爾,引自《安尼施. 卡普爾》展覽圖錄,波士頓當代藝術學院,2008 年,第5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