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吳冠中的藝術探索在文革期間一度中斷,70年代初他與學院師生被集體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直到1972年才被允許每週作畫一天。由於創作資源有限,吳冠中大多只能以小黑板改裝的木板或者利用紙板繪畫,往往把畫布留給自己認為最精彩和最有信心的作品,完成於1975年的《竹林春筍》即屬這時期難得的作品。翻查公開的拍賣紀錄和《吳冠中全集》,藝術家於該時期只創作了不過30幅油彩畫布的作品,而是次拍賣的《竹林春筍》之尺寸更比當中約一半的作品來得大幅。在題材方面,吳氏採用水墨和油彩於70至90年代曾數次以竹林進行創作,而本作品無論是在構圖的完整性或對色彩的高度掌控,都堪稱是藝術家於該題材的代表作。
吳冠中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宜興縣,素有「華東第一竹海」之稱,其浩浩如海的竹林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大概是出自於對鄉愁的情感回應,吳冠中特別鍾情畫竹,除了多次背著畫箱專程追尋春筍之林 ,更曾大量臨過文與可和鄭板橋的墨竹。可是,吳冠中並不滿足於古人畫竹只能呈現體態綽約之姿和清風亮節的情操,曾言:「我用油畫來畫竹林,竭力想表現那濃鬱、蓬鬆、隨風搖曳的竹林風貌,以及那枝幹交錯、春筍密密的林間世界。……竹林,其間似乎確鑿只是一色青綠,被某些學西洋畫的人們認為是色彩單調不入畫,但卻令我長期陶醉在其中!」
吳冠中說:「面積,繪畫中最最要緊的資本,毫釐必爭」,亦即是說畫家絕不能放棄任何一寸的畫面。由於繪畫只佔一個平面,因此重疊、複合等等手法常常被用來豐富層次,表達深遠。《竹林春筍》採用了吳冠中最喜愛的「前樹後屋」構圖方式,前景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翠綠高聳的竹子,而中景則以一株株矮矮的、尖頭肥身的深褐色春筍打破了清一色竹林之單調。竹和筍因都是直線發展,然而直線高高矮矮,有節律,就像詞曲長短句,奏出音律。而竹海深處有人家,遠處散落著三戶兩戶的小小房舍,房屋都背靠竹叢,令畫面層次細膩,充滿節奏感。
吳冠中極力推崇石濤「一畫之法」的創作理念,意思是要根據自己的感受,創造能確切表達這種感受的畫法,正因每次有不同的感受,故每次應有不同的表現方法。故此,吳氏在寫生的過程中不是要追求像寫實主義藝術家般客觀的呈現日常生活所見的片段、不添加附會或多於修飾,而是要不擇手段,亦即是擇一切之手段,不囿於絕對的形式主義,尋求造形意境與形式的各自深化,結合成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表現。在《竹林春筍》中,吳氏以點、染、皴、擦等筆觸表現對點、線、面、色彩等獨立美感,於是交叉蔓延的竹枝化為流動的線、新生和飄落的竹葉化為聚散的點、春筍的紋理轉化為毛絨絨的深褐色塊,在「接天竹葉無窮碧,密密竹竿青一色」的畫面中,呈現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和生機。色彩、線條一一躍升為畫面的主角,以自身獨立的美感烙印於觀賞者心中。
齊白石說:「似我者死」,吳冠中對此十分贊同。無論他多麼的欣賞馬蒂斯對色彩的運用或者莫奈對光影的描繪,他都決意在留法數年之後回國尋根,推動「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創作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他的風景畫既非刻板的寫實再現,也不囿於絕對的形式主義,而是從容遊轉於兩個層面,為後來幾代的中國現代藝術家奠定了一種嶄新、完備的創作路向,也成為亞洲藝術百年進程中一個深具代表意義的縮影。
吳冠中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宜興縣,素有「華東第一竹海」之稱,其浩浩如海的竹林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大概是出自於對鄉愁的情感回應,吳冠中特別鍾情畫竹,除了多次背著畫箱專程追尋春筍之林 ,更曾大量臨過文與可和鄭板橋的墨竹。可是,吳冠中並不滿足於古人畫竹只能呈現體態綽約之姿和清風亮節的情操,曾言:「我用油畫來畫竹林,竭力想表現那濃鬱、蓬鬆、隨風搖曳的竹林風貌,以及那枝幹交錯、春筍密密的林間世界。……竹林,其間似乎確鑿只是一色青綠,被某些學西洋畫的人們認為是色彩單調不入畫,但卻令我長期陶醉在其中!」
吳冠中說:「面積,繪畫中最最要緊的資本,毫釐必爭」,亦即是說畫家絕不能放棄任何一寸的畫面。由於繪畫只佔一個平面,因此重疊、複合等等手法常常被用來豐富層次,表達深遠。《竹林春筍》採用了吳冠中最喜愛的「前樹後屋」構圖方式,前景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翠綠高聳的竹子,而中景則以一株株矮矮的、尖頭肥身的深褐色春筍打破了清一色竹林之單調。竹和筍因都是直線發展,然而直線高高矮矮,有節律,就像詞曲長短句,奏出音律。而竹海深處有人家,遠處散落著三戶兩戶的小小房舍,房屋都背靠竹叢,令畫面層次細膩,充滿節奏感。
吳冠中極力推崇石濤「一畫之法」的創作理念,意思是要根據自己的感受,創造能確切表達這種感受的畫法,正因每次有不同的感受,故每次應有不同的表現方法。故此,吳氏在寫生的過程中不是要追求像寫實主義藝術家般客觀的呈現日常生活所見的片段、不添加附會或多於修飾,而是要不擇手段,亦即是擇一切之手段,不囿於絕對的形式主義,尋求造形意境與形式的各自深化,結合成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表現。在《竹林春筍》中,吳氏以點、染、皴、擦等筆觸表現對點、線、面、色彩等獨立美感,於是交叉蔓延的竹枝化為流動的線、新生和飄落的竹葉化為聚散的點、春筍的紋理轉化為毛絨絨的深褐色塊,在「接天竹葉無窮碧,密密竹竿青一色」的畫面中,呈現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和生機。色彩、線條一一躍升為畫面的主角,以自身獨立的美感烙印於觀賞者心中。
齊白石說:「似我者死」,吳冠中對此十分贊同。無論他多麼的欣賞馬蒂斯對色彩的運用或者莫奈對光影的描繪,他都決意在留法數年之後回國尋根,推動「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創作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他的風景畫既非刻板的寫實再現,也不囿於絕對的形式主義,而是從容遊轉於兩個層面,為後來幾代的中國現代藝術家奠定了一種嶄新、完備的創作路向,也成為亞洲藝術百年進程中一個深具代表意義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