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山崎先生恐並未料到他這一構想深深打動了我的心弦。我年輕時在巴黎留學,如飢似渴吸取西方藝術的營養,並陶醉其間。…四十多年歲月逝去,人漸老,今以東方的眼和手,回頭來畫巴黎—新巴黎,感觸良多,豈止繪事。我接受了山崎先生的建議,於今年 (1989年)春寒料峭中抵達巴黎。」
“我首先奔向蒙馬特,那郁脫利羅筆底的巴黎,全世界藝術家心中的麥加。曲折傾斜的坡上窄街風貌依舊,錯落門窗還似昔日秋波,街頭遊人雜沓,奇藝服裝與不同膚色點染了旅人之夢。”
— 吳冠中「巴黎札記」
《巴黎蒙馬特(V)》一畫繪於1989年,是當代繪畫大師吳冠中在該年年初走訪巴黎時受到啟發而創作的。吳冠中曾兩次以油畫繪製同一景象,而本作相較於另一幅尺幅更大、完成度也更高。在花了10年多時間致力於中國水墨畫創作後,吳冠中透過此畫展現了他融合中西藝術技巧與美學的精湛功力。蒙馬特區當日天氣晴朗,街上也沒有往日那樣擁擠;而這幅宏構傑作捕捉了這景點的明媚風光。吳冠中透過對於構圖的控制和平衡拿捏,將他眼中此區的靈魂:領事館咖啡屋和聖心聖殿作為作品的焦點,呈現給觀者。《巴黎蒙馬特(V)》提供給我們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來透過大師的眼光欣賞花都。吳冠中除了以此作品向巴黎道別,同時通過他獨到的繪畫方法和風格展示自身在10年中在探索融合東西藝術的旅程上的建樹。
大師曾說:「技巧不過是藝術家表達情感心緒的工具」,而次畫作深刻地例示了此一陳述。1989年的巴黎之旅,對吳冠中來說確實苦乐参半。一方面,他對於西武百貨要他為公司在東京所舉辦的巴黎主題展,返回花都創作一組風景畫的邀請感到雀躍不禁。然而另一方面,不知自己將在1993年再次走訪光之,吳冠中當時以為這趟巴黎之行將是他與「藝海生涯中學習的故鄉」的道別之旅。吳冠中在1947年負笈至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進修,由於蒙馬特是著名藝術家和作家的集聚地,因此對此地充滿仰慕之情,層來這里走訪遊歷。當他在1950年回到中國後,對蒙馬特的憧憬又更深了,他在筆記中寫到,1989年年初抵達巴黎后,他「首先奔向蒙馬特,那郁脫利羅筆底的巴黎,全世界藝術家心中的麥加。」所謂的郁特里羅,正是法國印象派風景畫家莫里斯.郁特里羅,他畢生多以蒙馬特街景為題材作畫。而吳冠中這一幅藝作,讓人想起郁特里羅在1910年完成的《蒙馬特區的諾玟街》。透過描摹歷史悠久的領事館咖啡屋 – 一個因畢加索、梵高和莫內都曾造訪而備享盛譽的地方 – 吳冠中表達出對於那些與蒙馬特締下創作緣分的藝術家的尊敬。
吳冠中採用了豐富且奔放的筆勢,融會他精準的構圖控制和平衡,點亮畫中的焦點 – 也就是咖啡屋和聖心殿。前景的兩間屋子以極簡的線條和帶著微妙變化的顏彩所繪,立在整個場景的兩側。前景一開始的彎路,在視覺上將兩座建築物間的街道窄化了,與後方空間的開放感產生有趣的對比。這種不同空間感的並列安排,為這幅大師級作品平添戲劇效果:前景的建築物,好像是緩緩被拉開的舞台簾幕,揭開台上的演出。吳冠中使用雄壯明快的線條描寫前景的街樹,樹幹由上、往右盤繞,讓觀者感到它也正向後方圖景空間伸延。觀者的欣賞角度也隨著樹的延伸,落在畫景的主角上 – 一座以象牙白為主體的帶著深灰色屋頂的房宅,牆面上寫著「領事館咖啡屋」,以及聳立在後方且只露出部分建築的聖心殿。當我們隨著蜿蜒的街道漫步於畫景的空間時,便會感知畫面的景深;中景和背景內所繪的建築物,帶著微妙的陰影變化,更加強了景深的立體效果。與前景的那些建築物相比,咖啡屋、它周圍的民宅和聖心殿的摹寫,帶著更多豐富的細節。吳冠中不愧是一代藝術宗師,以快捷和點畫方式描繪咖啡屋垂直而紅綠交錯的頂蓬、用絢爛顏色代表穿梭行人,與咖啡屋上的如繡色彩相映成趣,為觀者的眼睛鋪陳一條欣賞路線,輕鬆遊走。就構圖上,天上的悠閒浮雲與前景的樹互為平衡,同時呼應了聖心殿的圓屋頂和下方的咖啡屋。圖面中的每個創意元素均相得益彰,在大師的細心安排下,導引著觀者的注意力到畫面中央,聚焦於他所理解、並鍾愛的蒙馬特景色的精華。
此作品充分顯示了大師將抽象和畫藝摹述並置的選擇,將他的經典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樣的景色他畫過三次:一次是水彩素描、另外兩次是油畫作品。《巴黎蒙馬特(V)》是兩幅油畫之中較精細、完成度較高的作品;與素描畫相比,此作中的某些元素更具抽象風格。路上的鋪磚被濃淡有致的灰彩所取代;在此處展示的畫例中,街道彎度也明顯得多,強化了空間深度的錯覺。在摹描前景雙側兩間屋子時,吳冠中以輪廓線和顏色處理,尤顯雲淡風輕。某些建築物的細節,像是屋頂和面街的幾扇門,也被極簡化了,只剩輪廓線和素彩。吳冠中為左下方以半抽象形式描畫的民宅,加了生動的綠色柵欄,在畫面中創造了從柵欄到咖啡屋紅綠頂蓬,一直延伸到衣著綺麗的行人、和中景內的門扉的色彩連續感。所有的創意刪減和增補,均是為了襯托咖啡屋和聖心殿。大師對這兩個焦點的細節描繪不遺餘力,而且還賦予它們一種宏大的感受。此畫作中行人的大小,比水彩素描版中的人們小了將近一半;而大得不成比例的咖啡屋,與迷你的行人相對比,更增添了畫中央建築物的宏碩印象。
吳冠中在探索創意的旅程中,充滿先驅精神,他將中國山水畫中原有的多視角技巧導入西方油畫;而這個方法將一張原本平凡不過的街景作品,幻化成一幅宏購巨作,見證了他在視角協調上得心應手。為了更強化焦點的宏大印象,吳冠中將微妙的視角融匯入視覺表述中。多重視角,是中國北宋畫家郭熙所發明的技巧,他用這種作畫方式,讓觀者從單一視角的限制中掙開桎梏,能多角度去欣賞景色。畫面左下角的民宅,被移到更左邊,為畫景中央釋出更多描繪空間。與素描版本相比,此幅中的咖啡屋看起來更寬、更大,而聖母殿的圓屋頂和燈塔排置也被經過微調,看起來更高、離觀者更近。
除了制高點的微調的創新,此作品的顏彩表現也如實見證了吳冠中在融會東西藝術傳承的嘗試。此畫的色彩搭配,使我們聯想到他的以黑、灰、白來支配整個圖繪空間江南系列。在大師重拾並自1970年代起廣泛創作中國水墨畫后,他開始在油畫作品中融入這個冷色調組合。從不同傳統汲取靈感、重新演繹成獨有的繪畫風格,見證了吳冠中獨特的創意和藝術表現風格。
吳冠中對於咖啡屋室外頂篷、行人,以及在民宅外牆和屋頂的隨興彩點的排列,為畫面賦予了生動活潑的視覺韻律,讓人聯想起俄國抽象畫家卡濟米爾.馬列維奇的作品。後者投身於形式主義創作,探索呈現視覺韻律的彩色幾何圖案間的關係。大師自構成主義汲取靈感,創作時強調形式和內容的並重,從而發展出他的獨有的繪畫語言,模糊了形式抽象主義和具象表述之間的界線。
這幅畫看似是自發隨性的藝術記敘,事實上,大師對《巴黎蒙馬特(V)》的構圖安排,曾深思推敲過,但呈現出的風格卻不帶痕跡,讓觀眾了解到他對美和迷人的定義。吳冠中以駕輕就熟的手法結合中國水墨畫和西方油畫的技巧和美學,并編纂處獨特的圖像語言的創造力,奠定了他現代中國畫之父的地位。
“我首先奔向蒙馬特,那郁脫利羅筆底的巴黎,全世界藝術家心中的麥加。曲折傾斜的坡上窄街風貌依舊,錯落門窗還似昔日秋波,街頭遊人雜沓,奇藝服裝與不同膚色點染了旅人之夢。”
— 吳冠中「巴黎札記」
《巴黎蒙馬特(V)》一畫繪於1989年,是當代繪畫大師吳冠中在該年年初走訪巴黎時受到啟發而創作的。吳冠中曾兩次以油畫繪製同一景象,而本作相較於另一幅尺幅更大、完成度也更高。在花了10年多時間致力於中國水墨畫創作後,吳冠中透過此畫展現了他融合中西藝術技巧與美學的精湛功力。蒙馬特區當日天氣晴朗,街上也沒有往日那樣擁擠;而這幅宏構傑作捕捉了這景點的明媚風光。吳冠中透過對於構圖的控制和平衡拿捏,將他眼中此區的靈魂:領事館咖啡屋和聖心聖殿作為作品的焦點,呈現給觀者。《巴黎蒙馬特(V)》提供給我們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來透過大師的眼光欣賞花都。吳冠中除了以此作品向巴黎道別,同時通過他獨到的繪畫方法和風格展示自身在10年中在探索融合東西藝術的旅程上的建樹。
大師曾說:「技巧不過是藝術家表達情感心緒的工具」,而次畫作深刻地例示了此一陳述。1989年的巴黎之旅,對吳冠中來說確實苦乐参半。一方面,他對於西武百貨要他為公司在東京所舉辦的巴黎主題展,返回花都創作一組風景畫的邀請感到雀躍不禁。然而另一方面,不知自己將在1993年再次走訪光之,吳冠中當時以為這趟巴黎之行將是他與「藝海生涯中學習的故鄉」的道別之旅。吳冠中在1947年負笈至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進修,由於蒙馬特是著名藝術家和作家的集聚地,因此對此地充滿仰慕之情,層來這里走訪遊歷。當他在1950年回到中國後,對蒙馬特的憧憬又更深了,他在筆記中寫到,1989年年初抵達巴黎后,他「首先奔向蒙馬特,那郁脫利羅筆底的巴黎,全世界藝術家心中的麥加。」所謂的郁特里羅,正是法國印象派風景畫家莫里斯.郁特里羅,他畢生多以蒙馬特街景為題材作畫。而吳冠中這一幅藝作,讓人想起郁特里羅在1910年完成的《蒙馬特區的諾玟街》。透過描摹歷史悠久的領事館咖啡屋 – 一個因畢加索、梵高和莫內都曾造訪而備享盛譽的地方 – 吳冠中表達出對於那些與蒙馬特締下創作緣分的藝術家的尊敬。
吳冠中採用了豐富且奔放的筆勢,融會他精準的構圖控制和平衡,點亮畫中的焦點 – 也就是咖啡屋和聖心殿。前景的兩間屋子以極簡的線條和帶著微妙變化的顏彩所繪,立在整個場景的兩側。前景一開始的彎路,在視覺上將兩座建築物間的街道窄化了,與後方空間的開放感產生有趣的對比。這種不同空間感的並列安排,為這幅大師級作品平添戲劇效果:前景的建築物,好像是緩緩被拉開的舞台簾幕,揭開台上的演出。吳冠中使用雄壯明快的線條描寫前景的街樹,樹幹由上、往右盤繞,讓觀者感到它也正向後方圖景空間伸延。觀者的欣賞角度也隨著樹的延伸,落在畫景的主角上 – 一座以象牙白為主體的帶著深灰色屋頂的房宅,牆面上寫著「領事館咖啡屋」,以及聳立在後方且只露出部分建築的聖心殿。當我們隨著蜿蜒的街道漫步於畫景的空間時,便會感知畫面的景深;中景和背景內所繪的建築物,帶著微妙的陰影變化,更加強了景深的立體效果。與前景的那些建築物相比,咖啡屋、它周圍的民宅和聖心殿的摹寫,帶著更多豐富的細節。吳冠中不愧是一代藝術宗師,以快捷和點畫方式描繪咖啡屋垂直而紅綠交錯的頂蓬、用絢爛顏色代表穿梭行人,與咖啡屋上的如繡色彩相映成趣,為觀者的眼睛鋪陳一條欣賞路線,輕鬆遊走。就構圖上,天上的悠閒浮雲與前景的樹互為平衡,同時呼應了聖心殿的圓屋頂和下方的咖啡屋。圖面中的每個創意元素均相得益彰,在大師的細心安排下,導引著觀者的注意力到畫面中央,聚焦於他所理解、並鍾愛的蒙馬特景色的精華。
此作品充分顯示了大師將抽象和畫藝摹述並置的選擇,將他的經典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樣的景色他畫過三次:一次是水彩素描、另外兩次是油畫作品。《巴黎蒙馬特(V)》是兩幅油畫之中較精細、完成度較高的作品;與素描畫相比,此作中的某些元素更具抽象風格。路上的鋪磚被濃淡有致的灰彩所取代;在此處展示的畫例中,街道彎度也明顯得多,強化了空間深度的錯覺。在摹描前景雙側兩間屋子時,吳冠中以輪廓線和顏色處理,尤顯雲淡風輕。某些建築物的細節,像是屋頂和面街的幾扇門,也被極簡化了,只剩輪廓線和素彩。吳冠中為左下方以半抽象形式描畫的民宅,加了生動的綠色柵欄,在畫面中創造了從柵欄到咖啡屋紅綠頂蓬,一直延伸到衣著綺麗的行人、和中景內的門扉的色彩連續感。所有的創意刪減和增補,均是為了襯托咖啡屋和聖心殿。大師對這兩個焦點的細節描繪不遺餘力,而且還賦予它們一種宏大的感受。此畫作中行人的大小,比水彩素描版中的人們小了將近一半;而大得不成比例的咖啡屋,與迷你的行人相對比,更增添了畫中央建築物的宏碩印象。
吳冠中在探索創意的旅程中,充滿先驅精神,他將中國山水畫中原有的多視角技巧導入西方油畫;而這個方法將一張原本平凡不過的街景作品,幻化成一幅宏購巨作,見證了他在視角協調上得心應手。為了更強化焦點的宏大印象,吳冠中將微妙的視角融匯入視覺表述中。多重視角,是中國北宋畫家郭熙所發明的技巧,他用這種作畫方式,讓觀者從單一視角的限制中掙開桎梏,能多角度去欣賞景色。畫面左下角的民宅,被移到更左邊,為畫景中央釋出更多描繪空間。與素描版本相比,此幅中的咖啡屋看起來更寬、更大,而聖母殿的圓屋頂和燈塔排置也被經過微調,看起來更高、離觀者更近。
除了制高點的微調的創新,此作品的顏彩表現也如實見證了吳冠中在融會東西藝術傳承的嘗試。此畫的色彩搭配,使我們聯想到他的以黑、灰、白來支配整個圖繪空間江南系列。在大師重拾並自1970年代起廣泛創作中國水墨畫后,他開始在油畫作品中融入這個冷色調組合。從不同傳統汲取靈感、重新演繹成獨有的繪畫風格,見證了吳冠中獨特的創意和藝術表現風格。
吳冠中對於咖啡屋室外頂篷、行人,以及在民宅外牆和屋頂的隨興彩點的排列,為畫面賦予了生動活潑的視覺韻律,讓人聯想起俄國抽象畫家卡濟米爾.馬列維奇的作品。後者投身於形式主義創作,探索呈現視覺韻律的彩色幾何圖案間的關係。大師自構成主義汲取靈感,創作時強調形式和內容的並重,從而發展出他的獨有的繪畫語言,模糊了形式抽象主義和具象表述之間的界線。
這幅畫看似是自發隨性的藝術記敘,事實上,大師對《巴黎蒙馬特(V)》的構圖安排,曾深思推敲過,但呈現出的風格卻不帶痕跡,讓觀眾了解到他對美和迷人的定義。吳冠中以駕輕就熟的手法結合中國水墨畫和西方油畫的技巧和美學,并編纂處獨特的圖像語言的創造力,奠定了他現代中國畫之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