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ZHAO WUJI, FRANCE/CHINA, 1920-2013)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趙無極 (法國/中國, 1920-2013)

三聯作 1987-1988

細節
趙無極
趙無極 (法國/中國, 1920-2013)
三聯作 1987-1988
油彩 畫布 (三聯作)
each: 200 x 162 cm. (78 3/4 x 63 3/4 in.)(3)
Overall: 200 x 486 cm. (78 3/4 x 191 3/8 in.)
1987-1988年作
款識 :無極 ZAO (右下);Zao Wou-Ki 200 x 486 Triptyque 1987-1988 I (左屏畫背);Zao Wou-Ki 200 x 486 cm Triptyque 1987-1988 II (中屏畫背);& Zao Wou-Ki 200 x 486 cm Triptyque 1987-1988 III (右屏畫背)
來源
現藏者直接購自藝術家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並將收錄於弗朗索瓦.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 )
出版
1988年 《趙無極 1955-1988》 展覽圖錄 艾德 巴黎 法國 (圖版,第42-43頁)
1992年 《趙無極回顧展:油畫1955-1992》 展覽圖錄 諾魯瓦-阿拉斯文化中心 阿拉斯 法國 (圖版,第12-13頁)
1993年 《趙無極回顧展》 展覽圖錄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 台灣 (圖版,第70-71頁)
1994年《趙無極:繪畫四十年 (1954-1994)》展覽圖錄 Pierre Schneider 著 Televisa文化基金會 當代藝術文化中心 墨西哥城 墨西哥 (圖版,第103-104頁)
1996年 《趙無極回顧展》展覽圖錄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台灣 (圖版,第69圖,第197-198頁)
1996年《無極意象:趙無極回顧展》展覽圖錄 香港藝術館 香港市政局 香港 (圖版,第153-154頁)
1998年 《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 1935-1998》 展覽圖錄 上海 三聯書店 上海 中國 (圖版,第72圖,第201-202頁)
1998年 《趙無極》Yves Bonnefoy及Gerard de Cortanze, Editions La Difference 巴黎 法國 (圖版,第232頁)
2000年 《趙無極巨作展-在可見的邊緣》Bernard Noel 著 Editions Cercle d'Art 巴黎 法國 (圖版,第53圖,無頁)
2004年 《趙無極:寧靜之追尋 》 展覽圖錄 敦克爾克美術館 敦克爾克 法國 (圖版,第60圖,第78-79頁)
2005年《趙無極:中國油畫與水墨1948-2005》展覽圖錄 Le Bellevue, Editions Hazan 比亞裡茨 法國 (圖版,第38圖,第74-75頁)
2016年 《趙無極》 展覽圖錄 加納達藏品博物館 馬蒂尼 瑞士 (圖版,第32圖,第88-90頁)
展覽
1988年「趙無極 1955-1988」 艾德 巴黎 法國
1992年「趙無極回顧展:油畫1955-1992」 諾魯瓦-阿拉斯文化中心 阿拉斯 法國
1993年3月-5月「趙無極回顧展」台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 台灣
1994年3月-5月「趙無極:繪畫四十年 (1954-1994)」Televisa文化基金會 A.C. 當代藝術文化中心 墨西哥城 墨西哥
1996年1月-4月「趙無極回顧展」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 台灣
1996年5月-7月「無極意象:趙無極回顧展」 香港藝術館 香港
1998-1999年 「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 1935-1998」 上海博物館 上海 中國 ;該展覽還在以下地點展出 1999年 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 ; 1999年 廣東美術館 廣東 中國
2004年4月-8月「趙無極:寧靜之追尋 」敦克爾克美術館 敦克爾克 法國
2005年「趙無極:中國油畫與水墨1948-2005」Le Bellevue 比亞里茨 法國
2016年 「趙無極」 加納達藏品博物館 馬蒂尼 瑞士

拍品專文

「中國或是法國?東方或是西方?其實趙無極只是居住在一個國度裡,他在無極國裡住了許多年。」- 克勞得.羅伊

鴻篇巨作的悠久歷史

趙無極在1980和1990年年間繪製了7幅大型三聯作,但是到目前為止,只有2幅問世拍賣市場。《三聯作 1987-1988》,是80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藝術家透過對比鮮明的顏色重述自己的創作演進歷程:畫幅邊角用色深邃,讓人想起趙1960年代的作品;畫面的中央則如開雲間日般光芒璀璨,可謂趙氏晚年唯一一幅與多位藝術巨匠直接對話的大成之作。
1980和1990年代,是趙無極以其大氣磅礡的多聯作揚名立萬的重要時期之一;不過在此前,他創作雄偉氣壯的大尺幅作品已有豐厚的經驗,這也使得他在創作三聯巨幅長卷時更如蛟龍得水,作品氣韻生動,為人著稱。
趙無極在1977年於巴黎不遠處的法國行政區-盧瓦雷-購入一間大型畫室,而這過程也激發了他在巨幅畫面發揮靈感的慾望。事實上,早在1940年末他就開始有嘗試少量油畫長卷創作;然而,直到他1957年展開的紐約之旅,接觸到了美國抽象畫家,他才真正開始在闊面畫布上自在奔放地進行各種創意實驗。在《自畫像》中,趙提到大尺幅長卷的無限可能:「雄闊的作畫面積,激勵著我以筆為戎,與空間奮力一搏:我要把空間充滿,賦予它生息,將我自己全然投入。我那時嘗試以繪筆表達動勢,無論是匍匐緩進,或是電掣疾風,我都希望能將單一色的對比衝突、或是流光溢彩使整面畫布震顫飛舞…之後我才明白,比起在小幅畫布,在闊幅長卷上更容易表達出平衡協調感:有更大的作畫面積,自然能讓藝術家在這兒在那兒添筆。因此,我從感性繪畫,移轉到空間繪圖。」
1960年代的表現主義的大尺幅作品,逐漸在1970年代過渡為山水圖般的鴻篇長卷。1972年妻子陳美琴逝世后,趙無極繼1948年後首次回到祖國,這一中國之旅促使趙將傳統水墨技法轉介到油畫;他用稀釋過的油彩,使筆勢能在畫布上更不羈、自在地奔行。他的藝術之旅,已不再僅僅是傳達深邃的內心世界,而是轉向別具心裁的視角,畫面循環往復的流動更在空間中注入了時間性的描述,引領觀眾在流光溢彩的時空壯遊。
在1981年,法國藝術史學家尚.雷瑪依在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為趙無極的大尺幅作品舉辦了首場博物館展。《15.12.76》、《24.11.80》和《05.06.80》這3副三聯畫在展場亮相;後兩幅為展覽特地創作的。2018也是將其作品閃耀全球藝壇的重要一年,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在概念著重展出趙的大幅作品,博物館以其挑高的天花板和大窗戶為他的作品賦予新的觀賞視角,自然採光隨不同天色明晦變幻,引領觀者感受不同的境域。在他繪製的20座闊幅三聯畫中,有7幅在此展場亮相。
雖然趙無極創作於1980至1990這10年的三聯畫,均傳達了一種煙嵐綿聯的空間深度,但是,沒有一幅作品比《三聯作 1987-1988》所建構的空間感更為明晰。作品為觀者提供了一扇窗,以展現藝術家對世界的新感悟:在這個創作宇宙中,藝術家延續了自己經典舊作的特徵;但在此之上,更將靈感導師馬諦斯和莫內對他的重要影響完美融合于同一畫面之上。

亨利.馬諦斯:雋永無盡的靈感之泉

在《三聯作 1987-1988》時,晚年的趙無極剛開始以自己的藝術語言重新演繹大師作品。這一前所未有的實踐可以追溯到他在1986年繪製的《向馬諦斯致敬》,代表了他漫長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捩。三聯作兩側沿用了與其極為類似的構圖,塑造了一個深邃的、富有層次的空間。與馬諦斯《科里烏爾的窗戶》相似:作品中的窗戶將窗外美景框起,在畫中嵌入又一幅佳作。畫中之景,象征了藝術家的藝術宇宙,也成為全作的焦點。本作品全然呈現了作者的自我探索之旅:他已將將《向馬諦斯致敬》中的色彩空間關係全然內化,并藉此表達充沛的內心之光。因此,若對馬蒂斯作品的內涵有所理解,便可以更深入地欣賞這件三聯作。
1914年戰爭年間,馬蒂斯對藝術的探索被驟然打斷,由是他繪製了一幅另類的《科里烏爾的窗戶》,而趙無極對此作盛讚不已,做了如此評論:「是20世紀最重要的畫作[…]它是無窮的黑色企盼。對我們所有人而言,這幅作品為我們開啟了真實藝繪的殿堂之門」。
將窗稜繪成邊框,好將美景詮釋為一幅畫作的這類主題,可追本溯源到文藝復興時期。這種視角在馬諦斯的作品集中俯拾皆是。然而與先前的版本不同,1914年的《科里烏爾的窗戶》已將實物抽象到極致,僅僅以色彩間的反差關係,塑造出一片深邃的空間。馬諦斯這種別出心裁的色彩空間關係深得趙無極的共鳴;這在趙揮筆創造《三聯作 1987-1988》這幅巨作時格外昭著。
《三聯作1987-1988》以其構圖與用色,巧妙的體現了趙無極將個人傳統與馬蒂斯的色彩空間概念完美融合。他將西方野獸派式的濃郁油彩與如潑彩般稀釋的墨色顏料層層疊加,組成色彩律動的光影空間:畫面中央迸發出西方油彩不斷試圖表達的璀璨光芒,然後逐漸轉化為墨色——東方傳統意義上光的體現。將馬蒂斯的構圖翻轉,趙以其獨有的東方空間概念,與西方繪畫中光的表現結合,以超然的空間感框其一方神聖的光芒。
藝評家楊.韓甄在名為《無極繪畫》一篇論述文寫道:趙無極結束中國之旅後返回巴黎,即靈思泉湧,「開啟了一段創作高峰,完成了數幅巨型畫作,好像在彌補之前的創作空窗期。這些繪品重申了前時段的藝術張力,卻平添了一種空間領略,為『留白』這概念賦予更多意義:空間實為一重要的佈局元素,為畫作帶來遠近淺深的魅力。」《向馬蒂斯致敬》為這一時期的里程碑;《三聯作 1987-1988》則是繼此作後的第一幅三聯畫。它的完成,確立了趙無極對空間和留白概念的新理解,而此畫無疑是這一時期的關節傑作。

流光溢彩的動態時空

「在筆下,一個空間誕生了,隨著我馳騁的思想成型、飛翔、輕盈地擴散」——趙無極
從三聯作的一端慢慢地走向另一頭,觀者的視線先被深邃的陰影籠罩、壓抑,然後逐漸走向明朗,隨著開云間日的能量上升。極為豐富色彩、光影、和心理變幻,又指涉了另一位對趙無極影響至深的大師——莫奈。完成這張作品后的三年,他創作了《向莫奈致敬》,其中就完全採用了這張三聯作的色彩,將莫奈《睡蓮》長卷中的色彩的時間性,用趙無極自己的語言重新演繹。
莫奈晚年的《睡蓮》系列以汲取了東方卷軸的時間性概念,讓觀者隨著長卷移動步伐,遊歷自然界中瞬息萬變的光影變化。趙無極在《三聯作 1987-1988》中則更加深入東方根源,不僅追求以自然光表現時間與空間的流變,更融入了中國山水畫中獨特的筆鋒與視角,讓觀者隨著光影的引導,親身感受藝術家創作時的動感與力量——或濃厚深沉、或枯筆摩挲、或奮筆潑灑,百轉千回、氣象萬千。如南朝畫家宗炳(357-444)在《画山水序》中所言「橫墨數尺,體百里之回」,在三聯作中,藝術家利用印象派對光的拆解,用極其細碎的粉紅、蔚藍、嫩綠、淺黃、丁香紫激發霞光、暮靄、晨霧、星辰等意象,並且在瞬息萬變的色彩之上,更利用稀釋的油彩創造出中國水墨的筆觸動感,引發風雲變幻、浪潮翻卷的動勢。近處細看,每一角都自成一景。在一個氣勢磅礴的大氣候內,包含了無數個微觀宇宙。
趙無極曾坦言「我力求自由的空間關係,我的視點是像國畫那樣移動的多視點。」《三聯作 1987-1988》強有力地將《睡蓮》所營造的浸入式體驗,與中國山水畫中的動態視角融合在一起。觀者的目光在藝術家塑造出的千萬個微景觀間遊移,長達數米的巨幅的畫卷,將觀者被光影環抱,將自然升華為一種崇高的感動。正如瑞士作家謝賽克斯所描述的「畫里的空間呈現一種暢快甜美的奇觀。畫隨無人在其中,卻高度凝聚出一股力量,是我們聯想到人類的旅程,畫家的記憶以及他所經歷的所有平凡和美好的回憶。」

橫跨東西的橋樑:趙無極的「創世紀」

「他的作品達到另一個高度:脫離了繁瑣龐雜,創造更有力量的「骨感」,其光芒從無限溫存延伸至黑暗,從而打開悠然沈寂的內心境界。」——喬迅(Jonathan Hay)
在《創世紀》中,米開朗琪羅定格了上帝創造亞當的瞬間。那一刻起,人與神分隔兩界,而又相處與共,人類的新歷史就此展開。
《三聯作 1987-1988》於趙無極而言,亦是映刻了「創世紀」般至關重要的一個瞬間。幾十年的抽象藝術發展中,他經歷了從來源於東方,立足於西方,最終融貫東西的心歷之程。《三聯作 1987-1988》中,趙以色彩筆觸為媒,講述了他數十年來跨越東西的故事。
趙無極的一生跨越兩個文化世界,他在中國長大,在巴黎生活。在杭州藝專讀書時,他隨潘天壽學習傳統水墨,隨吳大羽、方幹民學習油畫。 1948年到了巴黎,他又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西方的古典及現代藝術風格,在眾多藝術思潮之中,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60年代的抽象表現主義熱潮,將趙無極從具態物像中解放,然而真正讓趙無極立足于世界舞台的,是其對書法性的獨到把握。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取經東方書法表現節奏感和形式自由不同,趙將筆的動態、遐思的脈動與畫家心境回環往覆。《三聯作 1987-1988》中間底部向上伸展的大刀闊斧的粗壯線條,加以更多色彩暈染,使深層結構更複雜油彩筆觸間相互不斷衝撞、呼應的對話,激蕩出天地渾沌間反復流轉不息的張力。
也許更難能可貴的是,趙無極作品中展現了自然風景與內心境界的合二為一,傳達出東方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概念,與西方抽象對形式與表現的偏重完全不同。從《三聯作1987-1988》的抽象元素中,觀者依稀可以聯想到層疊的遠山、奇幻的云霞、純淨明朗的微風,超脫於「形似」、「具象」、「模擬自然」的表現方式,以更為抽象的方式去展示自然的動勢、生機、氣韻。
「感覺我已自中國走出,使我能再走向中國。」——趙無極
尋著三聯作底部枝杈式的粗筆線條向上走,一束耀眼的光芒在畫面中上方衝破天際,乍然擴散開來。趙無極從倫勃朗、透納、莫內等西方藝術家身上汲取了光的意識,彌補了中國傳統水墨中光感的缺失。在《三聯作》中,畫面中央的璀璨光芒仿佛從天際破云而出,點亮了宇宙萬物。趙無極的千百翻筆觸,無數種自然的描繪,在這一束光芒的籠罩下顯現。
一路走來,趙無極不斷地在東西方的藝術語言之間上下求索。趙無極在1985 年造訪杭州美術學院,這一行令他重新回憶起早年西方藝術名匠對他深刻的印象。在返鄉之後,他密集創作出向藝術家致敬系列:一開始是《向馬蒂斯致敬》,而他在1993年又重畫一次。接著,他完成了《向莫內致敬》(1991年)、《向摯友亨利.米修致敬》(1999年)、《向摯友尚-保羅.莉奧佩爾致敬》(2003年) 、和《向法蘭索瓦的致敬》(2003年),而《三聯作 1987-1988》正是將其晚年回顧致敬其藝術啟蒙者的集大成之作。
《三聯作 1987-1988》彰顯了趙無極晚年與西方藝術巨擘對話的非凡氣魄與底蘊。畫面兩側的深邃走向光明綻放,不僅營造出開雲間日的崇高體驗,放在趙無極的人生背景中來看更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三聯作 1987-1988》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現了趙無極跨越東西的人生軌跡——左右兩側的深邃色塊,暗喻趙無極的「兩個世界」,其結構神似米開朗琪羅的《創世紀:創造亞當》——畫面右側的神與左側的人分屬兩個世界,然而整幅畫面的重心以萬鈞之勢落在畫面中心,那是萬物的開始,是創世紀的瞬間——就好比三聯作中央的那一束光芒,中央得以碰撞、交融、升華,透過馬蒂斯打開的的真實之窗,莫奈的色彩與光影印象,書法式的筆觸與墨色,趙無極站在傳統與大師的肩膀上,創造出了屬於他個人的無極宇宙。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