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出自張曉剛手筆的經典家庭肖像,自上世紀90 年代以來,就已經成為中國 前衛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張氏所創作的黑白正面肖像,畫中人看似 冷漠無情,由一條細紅線把各人相連,這正是藝術家《血緣:大家庭》系列 的典型元素,藉此隱喻一個掙扎於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社會。
張曉剛在1992 年接觸到西方藝術,發現自己對自身文化認同的意識與日俱 增。「中國性」這概念成為了張氏其藝術追求的主題,並試圖超越其既定的 深沉定義。張氏到訪德國期間,與著名藝術評論家栗憲庭的書信往來中寫道 其藝術意圖:「中國藝術一旦進入西方藝術花園,若不堅守自身文化背景, 必失去其價值和意義。」在1993 年,藝術家在家中發現一些家庭老照片。 照片中年輕時的母親美得出塵脫俗,令藝術家甚為驚艶,他所認識母親卻是 一位憂惱煩愁的婦人,二者形象大相逕庭。此事為張氏的創作帶來天翻地覆 的改變,促使他開始深入研究中國人的面容。藝術家仔細考量現實主義風格 肖像畫的藝術潛力後,決定描繪真實人物,並參考大量攝影圖像存照。
創作於2000 年的《血緣系列:大家庭10 號》為藝術家極為罕見的作品, 原因如下:此畫作是《大家庭》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之一。畫中一男一女 兩個小孩,父母位處其兩側,這樣的安排也非比尋常。雖然張氏曾複製真實 照片來描繪主體人物,但畫中四位人物毫無疑問是藝術家的創作想像。細看 之下,女兒和兒子是母親和父親的縮小複製版本,穿着一式一樣的革命制服, 甚至連細節也同出一轍;兩父子襯衫上的口袋同樣插着一支筆,而母女倆的 鼻側同樣長了一顆痣。藝術家描繪的人物一向只穿式樣簡單的服飾或制服, 因此畫中人所穿的格子襯衫並不常見。
不可否認的是,在德國期間,張曉剛開始採用西方藝術手法和風格。觀者可 以聯想到杰哈德.李希特(Gerard Richter)以上世紀60 年代的真實照片 為基礎的黑白家庭肖像作品系列。影像特意帶點模糊,採用父母與一對小孩 的經典組合,人物正看前方並姿勢僵硬略顯笨拙,這些特點給觀眾的印象是 刻意去掉個人特質,以成就畫面完美無暇的假像。從西方的藝術觀點來看, 張氏藉此反思自己的文化和社會,以此提煉出與別不同的「中國性」,並加 之於其同輩,從而發掘他們的獨特、本質、悲哀與掙扎。
藝術家按傳統家庭肖像的習慣,把男人安排在女人的右邊,二者完美對稱, 人物與觀眾面面相覷、四目交投,一本正經的姿態讓人想起傳統中國文化裏 端嚴肅穆、矜莊持重的肖像畫。肖像畫中的人物在灰暗的影樓背景前正襟危 坐,散發着一股攝人的魅力,兼具戲劇性和史詩式的莊嚴。如此拘謹漠然的 表達方式與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脈相承,認為禁絕極端的思想和行為可達至完 美的平衡狀態;當一個人符合「禮」的規範時,才能在「過」與「不及」之 間找到平衡,達至「中和」。在孔子眼中,這是道德最崇高的實踐,縱使喜 怒哀樂這些情感皆出於自然的本能反應,但必須適度克制,才能在生命、理 想和現實之間實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畫中人物不苟言笑、外表心平氣靜,流露出一股永恆之感。唯有他們淚濕的 眼睛委婉地透露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經歷的政治和文化動盪,對他們烙 下了傷痛的回憶。雙目映照出他們所背負沉重的秘密、無盡的悲悽和近乎詩 意的艱苦。張氏如此說道:「這些面孔表面看來靜止如水,內心卻澎湃洶湧。」
張曉剛出生於1958 年,成長期間經歷動盪不安的局勢,無數人遭受心靈創 傷,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經歷。在這個令人窒息的時代,所有人必須順 從一致,抹煞個人特質。張氏深深着迷公眾生活與個人隱私之間的角力,因 而創造了代表他那一代人的藝術圖像,他與同輩曾受制於政治環境,卻又緊 接進入現代化、全球化和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在《血緣系列: 大家庭10 號》 中,孩子與父母的特徵雖然如出一轍,但與父母不一樣的是,孩子們再也無 法收起自我,木訥的面孔緩緩滲出真正的個人色彩。女兒的臉上散發出淡黃 光芒,兒子則臉帶粉紅,與落寞寡歡的父母截然不同。他們的個人歷史自此 無從壓抑。
張氏的作品概括了那個年代私隱遭受侵犯的集體經驗,創造出中國近代史上 心靈備受壓抑的藝術形象:藝術家告訴我們,世上沒有任何一幅標準肖像能 隱藏個人經歷的痛苦。
張曉剛在1992 年接觸到西方藝術,發現自己對自身文化認同的意識與日俱 增。「中國性」這概念成為了張氏其藝術追求的主題,並試圖超越其既定的 深沉定義。張氏到訪德國期間,與著名藝術評論家栗憲庭的書信往來中寫道 其藝術意圖:「中國藝術一旦進入西方藝術花園,若不堅守自身文化背景, 必失去其價值和意義。」在1993 年,藝術家在家中發現一些家庭老照片。 照片中年輕時的母親美得出塵脫俗,令藝術家甚為驚艶,他所認識母親卻是 一位憂惱煩愁的婦人,二者形象大相逕庭。此事為張氏的創作帶來天翻地覆 的改變,促使他開始深入研究中國人的面容。藝術家仔細考量現實主義風格 肖像畫的藝術潛力後,決定描繪真實人物,並參考大量攝影圖像存照。
創作於2000 年的《血緣系列:大家庭10 號》為藝術家極為罕見的作品, 原因如下:此畫作是《大家庭》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之一。畫中一男一女 兩個小孩,父母位處其兩側,這樣的安排也非比尋常。雖然張氏曾複製真實 照片來描繪主體人物,但畫中四位人物毫無疑問是藝術家的創作想像。細看 之下,女兒和兒子是母親和父親的縮小複製版本,穿着一式一樣的革命制服, 甚至連細節也同出一轍;兩父子襯衫上的口袋同樣插着一支筆,而母女倆的 鼻側同樣長了一顆痣。藝術家描繪的人物一向只穿式樣簡單的服飾或制服, 因此畫中人所穿的格子襯衫並不常見。
不可否認的是,在德國期間,張曉剛開始採用西方藝術手法和風格。觀者可 以聯想到杰哈德.李希特(Gerard Richter)以上世紀60 年代的真實照片 為基礎的黑白家庭肖像作品系列。影像特意帶點模糊,採用父母與一對小孩 的經典組合,人物正看前方並姿勢僵硬略顯笨拙,這些特點給觀眾的印象是 刻意去掉個人特質,以成就畫面完美無暇的假像。從西方的藝術觀點來看, 張氏藉此反思自己的文化和社會,以此提煉出與別不同的「中國性」,並加 之於其同輩,從而發掘他們的獨特、本質、悲哀與掙扎。
藝術家按傳統家庭肖像的習慣,把男人安排在女人的右邊,二者完美對稱, 人物與觀眾面面相覷、四目交投,一本正經的姿態讓人想起傳統中國文化裏 端嚴肅穆、矜莊持重的肖像畫。肖像畫中的人物在灰暗的影樓背景前正襟危 坐,散發着一股攝人的魅力,兼具戲劇性和史詩式的莊嚴。如此拘謹漠然的 表達方式與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脈相承,認為禁絕極端的思想和行為可達至完 美的平衡狀態;當一個人符合「禮」的規範時,才能在「過」與「不及」之 間找到平衡,達至「中和」。在孔子眼中,這是道德最崇高的實踐,縱使喜 怒哀樂這些情感皆出於自然的本能反應,但必須適度克制,才能在生命、理 想和現實之間實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畫中人物不苟言笑、外表心平氣靜,流露出一股永恆之感。唯有他們淚濕的 眼睛委婉地透露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經歷的政治和文化動盪,對他們烙 下了傷痛的回憶。雙目映照出他們所背負沉重的秘密、無盡的悲悽和近乎詩 意的艱苦。張氏如此說道:「這些面孔表面看來靜止如水,內心卻澎湃洶湧。」
張曉剛出生於1958 年,成長期間經歷動盪不安的局勢,無數人遭受心靈創 傷,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經歷。在這個令人窒息的時代,所有人必須順 從一致,抹煞個人特質。張氏深深着迷公眾生活與個人隱私之間的角力,因 而創造了代表他那一代人的藝術圖像,他與同輩曾受制於政治環境,卻又緊 接進入現代化、全球化和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在《血緣系列: 大家庭10 號》 中,孩子與父母的特徵雖然如出一轍,但與父母不一樣的是,孩子們再也無 法收起自我,木訥的面孔緩緩滲出真正的個人色彩。女兒的臉上散發出淡黃 光芒,兒子則臉帶粉紅,與落寞寡歡的父母截然不同。他們的個人歷史自此 無從壓抑。
張氏的作品概括了那個年代私隱遭受侵犯的集體經驗,創造出中國近代史上 心靈備受壓抑的藝術形象:藝術家告訴我們,世上沒有任何一幅標準肖像能 隱藏個人經歷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