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 CHUNYA (CHINA, B. 1955)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周春芽 (中國,1955年生)

石頭系列—與石頭聯接的樹

細節
周春芽
周春芽 (中國,1955年生)
石頭系列—與石頭聯接的樹
油彩 畫布
195 x 130 cm. (76 3/4 x 51 1/8 in.)
1993年作
款識:周春芽 1993 (右下);《石頭系列-與石頭聯接的樹》195 x 130 cm 120F 1993 周春芽 (畫背)
來源
蘇富比 香港 2006年10月9日 編號 1730
亞洲 私人收藏
蘇富比 香港 2014年4月5日 編號 150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93年《九十年代的中國美術:中國經驗》展覽圖錄 王林主編 四川省美術館 成都 中國 (圖版,第91頁)
2007年《當代藝術家叢書 第二輯 周春芽 新繪畫的春天》呂澎主編 四川美術出版社 成都 中國 (圖版,第42頁)
2007年《花間記》周春芽著 四川美術出版社 成都中國 (圖版,第45頁)
2010年《周春芽》洪磊編輯 東八時區 香港 (圖版,第192-193頁)
展覽
1993年12月「九十年代的中國美術:中國經驗畫展」四川省美術館 成都 中國
2010年6月「1971-2010周春芽藝術四十年回顧」上海美術館 上海 中國

拍品專文

《石頭系列—與石頭聯接的樹》創作於周春芽甫自德國學成歸國後不久,以 一種挾帶新表現主義的風采同時內蘊東方文人寫意精神的嶄新語彙,使他立 即於中國畫壇取得一席之地;這一系列作品代表著他對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 殊異的表現形式的掌握已經相當成熟,屬於藝術家的第一個創作高峰,象徵 其視覺風格與藝術形態的確立。

80 年代,中國對西方藝術的封鎖隨著文革的結束已漸漸淡去,藝術學子們紛 紛投入對藝術新潮的學習與仿效,但周春芽遠赴德國,卻是從西方的角度回 頭領悟了中國畫的深刻內涵。當時德國新表現主義(Neo-expressionism) 藝 術家如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安森.基弗(Anselm Kiefer) 以 充滿想像力的變形構圖、濃烈狂放的筆觸,將原始的情感展現在畫布上,給 予周春芽極大的視覺震撼。面對這樣個性化的表現,周春芽回溯自身文化時 發現中國文人畫早已具有這樣的傳統,且歷史更為久遠。1989 年,回國後的 周春芽毅然回到四川,潛心研習八大山人等文人畫家,嘗試將中國畫細膩又 寫意的特色用西方的媒材表現出來,並融入新表現主義的色彩與技巧,嘗試 建立個人的藝術風格。在談到這一時期的時候他曾說:「我在創作山石的時 候,正在研究文人山水畫,我並沒有像國畫家那樣在材質屬性和圖式形態上 去理解,而是按照我的表現意圖去尋找那些令我覺得陌生又能帶來驚喜的東 西,我在肌理和質感上花費了很大的工夫,近似於強迫症似的去捕捉和玩味 那些潛藏在石頭自然屬性中的視覺因素,把這些東西強化、放大本就是形式, 而視覺的呈現本就是內容,已經不需要你進行更多的解釋和引申,這比我們 從概念、方法出發所看到和理解到的石頭更讓人驚訝、震撼。」

山石樹木是中國繪畫的傳統題材,也是文人的精神寄託,原本呈現恬靜優雅、 內斂自省的性格,在此件《石頭系列—與石頭聯接的樹》中,他卻刻意偏離 正統,觀者看到的是另一種迥異的外貌及情緒。周春芽雖承襲了八大山人、 石濤、黃賓虹一脈的筆墨意趣,以主觀截取景物造形作為表現手法,暗通文 人繪畫;但卻用新表現主義擅用的濃稠油彩來進行皴擦,呈現山石樹木凝重 的質感與堅實的肌理,取代了傳統水墨的質地,也以錯落繁複的構圖改變了 文人畫扁平的視覺特性,表達激烈的張力。畫面中央的黑色樹木與飽滿的藍 色背景形成鮮明反差,在扭曲的枝條與衝擊性色彩的相互襯托下顯示出了一 種突兀的存在,使畫面彌漫著詭譎的奇異效果,令人想起表現主義藝術家柴 姆.蘇丁(Chaïm Soutine) 的扭曲、憂鬱畫風。周春芽成功地將自身的叛逆 性格與繪畫有機的結合了起來,他曾說:「我喜歡古典文人筆下石頭的形態, 但不滿足於那種過於溫和、內向的性格,我想到一種張揚而冒險的嘗試—借 助這種典雅的形態去傳達一種暴力甚至是色情的意味……在習以為常的正統 視覺之外,我發現了一種契合我天性,同時又與傳統習慣相對立的視覺經驗, 以我的放肆證明了文人繪畫溫和、內向、惰性的性格局限。我非常興奮,一 發不可收拾,我感謝表現主義,感謝文人畫,是它們給予了我張揚自我藝術 個性的理由。」

此件《石頭系列—與石頭聯接的樹》曾於1993 年「中國經驗」展中展出。這 是90 年代初一個極重要的展覽,一眾西南地區藝術家包括張曉剛、毛旭輝因 此能嶄露頭角,為90 年代後中國當代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此系列作品 更成為象徵周春芽既叛逆又不脫離傳統,強調展現自我又不受其局限的獨特 風格的重要之作。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