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詩篇中的珠璣,忍受譏誚而無怨言。我心中的血汨汨湧出,到處奔流。"
Han Mac Tu (1912-1940)
《愛慕》
「隨著我的航遊遠走,家鄉的輪廓也愈來愈模糊;我的鄉愁就如絕望的花朵,殷盼綻放的那日」:畫家留下一紙手寫線索,盼觀者一窺他的創作心境。
畫中兩名容貌優雅的女子,姿態顯得意興闌珊、志氣消沈;觀者透過畫家栩栩的詮釋,對她們這些理想破滅的情緒感同身受,畫面背景豐富的家飾和兩名女主角時髦瀟灑的衣著,更凸顯她們的愁緒。此畫作者想表達什麼:一種認知,還是幻想破滅的諭示?亦或是,作者是否在表達一個世界的結束,還是一個新世界的可能性?此畫作於1932年完成,而作者蘇玉雲—法國名畫家約瑟.安桂貝提的愛徒— 喚起的反思,遠超過他的創作斷言。
蘇玉雲的藝術手法之後經過戰時影響,開始帶了更多政治論述、好戰激進思維;但是此時的他,還未參與革命運動。一直要到1945年8月,蘇才會傾力投入越南的革命風潮。當他在創作此畫時,他也還不是北越藝術學院的第一任校長:該校成立於太原省大慈縣,而蘇也在該校與數名成就熠熠藝術家——包括陳文瑾、漆畫家阮康和阮思嚴等 —— 成為同僚。
儘管如此,此作已透露蛛絲馬跡,讓我們能在其中尋得20世紀越南文宣藝術的首要主題。若我們思索「摧毀以便重建」、「學習以求生存」等口號的意義,這幅作品反映的即是社會氛圍的更迭、而非主題的改變:越南女性的地位、上流菁英的合理性、西風漸進、以及越南最終不得不屈就中國影響力;作品更捕捉到這些相互交流衝擊的元素。
越南女性以貌美娉婷、優雅秀氣著稱,畫中也以合適類似的安排凸顯越國女子的特色。蘇玉雲成功地創作了一幅出色的藝術大作,也透過作品發表政治宣言,處理技巧幽微而且無懈可擊。他同時也闡述了一個挑戰越南國族認同的主題(包括了他不斷提涉西元43年武裝反抗中國東漢政權的征氏姐妹)。這所有背景故事都編織入這幅1932年完成的作品:儒學、民族主義、世界主義、以及流金般的歷史的歲月感。越南繪畫的整個歷史,都涵蓋在這些多元、時而相互衝突、但永遠才情縱橫的迴響,為這些重大且具普世性的疑問做了動人表述。
Tuan Pham 藏品:心之雅致和雋永清麗的越南佳構
所謂「 過來人」,便是可以飽嘗風霜之後還能坦然的一笑了之。收藏家Tuan Pham便是這樣一位擁有恬適而淡然笑容的人。
自始,我們就明白這位收藏家懂得何為言多必失:他有些矜持,也似乎有所保留。望他可以體諒我們讓他多介紹一些自己的經歷以及他美妙的收藏的請求,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在絢爛靚雅的越南藝術中尋幽訪奇時,最好的偶得。
一場始於30年前的 非凡收藏之旅:
「……90年代末,我到南弗羅裡達州度假時,逛到一間不起眼的小藝廊,無意間瞥見一幅小尺寸的繪畫。這幅靜物作品主題是花瓶和花卉。瓶身為藍、白色,讓我聯想到19世紀中國外銷的青花瓷。花卉則是使用了嬌嬈的嫩黃色和鮮藍色;模糊的背景中,艾菲爾鐵塔聳然而立。這張靜物作品還有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我走近作品想要細瞧,看見畫作上簽有中文字(我那時誤以為是『李普』這個中文名字)。當買了這幅作品時,我還是渾然不知黎譜是一位越南藝術家。這是便我收藏的第一件越南作品。這也開啟了一場我的私人旅程,讓我重新認知我的出生地。」
這一回偶然的購買經驗也饒富著預示意義,過程仿若一場宣言,因為它濃縮又涵括了20世紀越南繪畫的普世價值。越南是畫家黎譜的出生地(靠近河內的河東郡)、靜物作品所描繪的背景是法國(艾菲爾鐵塔)、中國(花瓶)、和美國(弗羅裡達州南部),所有的線索不謀而合地勾勒出越南繪畫的脈絡。
然而,僅見一松一石何以見廬山真面目。另一個例子或許可以更好詮釋Tuan Pham這先鋒之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似乎是對收藏家Tuan Pham最貼切的形容。
1975年4月的西貢——一名13歲的少年與哥哥等待著、逃離那硝煙不斷的國家。殘酷的戰火在西貢市郊持續燃起。Tuan Pham成長於大叻市一個富裕家庭,那時他對周遭崩解中的世界毫無所知。之後不久,少年的Tuan Pham便到了弗羅裡達州成為難民,被貼上了孤兒的標籤,並與哥哥隻身前往加州。因為全家人(父母和其他的手足)仍留在越南,他要等待漫長的18年才能與家人團聚。
克服困境、出類拔萃、超越自我:對Tuan Pham而言,他別無選擇。少年時期的他已經明白,對待逆境處之泰然是必要的;而嘈雜和抱怨對困境更毫無幫助。解決當下的難處,專注自我養成,忽視四周的嘲諷:這才是「交戰」之道、得勝之秘訣。
是否白雲居士——阮秉謙(1491-1585)啟發了他:
「 高潔誰為天下士,
安閒我是地上仙。」?
1978年,Tuan Pham遇到了他一生摯愛及生活的動力,賈克琳.陳閻水,一名在1989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學位的才女。這個緣份,是Tuan Pham人生第一個重要轉捩點,他苦幹實耕,也必將預示著他迎來之後的成功:
「我在1992年創立了Phamatech這個生物科技公司和實驗室。使用新穎、新興的科技來宣導人們的保健意識,鼓勵他們進行病況的早期診斷、提高生活品質、並為病患們研發更多治療方法。大約在25年之後,我不但可以實現我的職業目標,創立一家深受尊重且有意義的企業,還可以通過回饋社會來分享Phamatech的成功。多年來,Phamatech一直是許多公共活動的忠實支持者,在促進越南文化和藝術領域更是不遺餘力。我們也協助成立了一個非營利機構,推廣、傳播越南語和越南文化,在過去的10年中,Phamatech每年都會向許多弱勢學生發放獎學金,以資助他們完成他們的大學夢。」
此次,我們僅榮幸呈現珍藏的第一部分,涵蓋了來自9位藝術家的17件佳作。這些藝術家中,有4位離開越南遠走法國,他們在那裡創作、生活、最終溘然長逝;有5位一直生活於越南。這一數字揭示著,選擇兩種人生軌跡的藝術家似乎人數相當。但實則,珍藏中有12件作品來自4位元遠走異鄉的藝術家;其餘5件則是5位留在越南的畫家所創。
簡言之,此次倍受矚目之珍藏以專題策展的形式呈現:多元呈現女性之美、一名母親(Tuan Pham的母親、以及為他生了Alan、Brian和Daniel這子的愛妻);愛意相隨、姐妹情深、娉婷優雅、自由解放、期許或是凝望的相對。
作品中也充滿了對古典越南豐富而精准的創意表述:如身著越南傳統國服「奧黛」的美麗女子、佩戴的圓錐帽子、傳統越式建築、民俗遊戲、古早傳承下來的魚釣方式、和官宦肖像等。有趣的是,作品中對於神諭甚少著墨,但又總有暗示:如在油畫大師蘇玉雲的精巧巨作《幻滅》中,畫中女子們姿態優雅,絲毫沒有抹殺訴求的表達(恰恰相反,那才是訴求的表達)。武高談所繪的《情侶》一作,也影射了越南國民文學、長編敘事詩《金雲翹傳》。
此次呈現的作品中沒有風景畫,似乎收藏家可以以畫為鏡,置身其中他便可以凝望過往。這些作品都是畫家在其巔峰時期所作的巨作,也是他們的藝術旅程在「質」上最具代表意義的。為了呼應這些雅致的畫作,我們也在旁邊加注了精華詩句,盼能凸顯並解釋作品的創作背景,藉此向忠愛藝術與詩歌的收藏家Tuan Pham詠歎衷心禮贊。
此刻我們要退到一旁,讓一路盡心收藏、視這些佳作為摯愛的收藏家,簡單總結於此:
「許多作品對我來說均是掌上珍寶,但就如畫作的作者一樣,這些並非出自我手,它們理應在收藏家中佔有一席之地。至此,它們與我相伴的旅程已經結束,是時候讓作品繼續承接下去,開啟下一段的(與君)之旅了。」
Jean-François Hubert
越南藝術部資深顧問
Han Mac Tu (1912-1940)
《愛慕》
「隨著我的航遊遠走,家鄉的輪廓也愈來愈模糊;我的鄉愁就如絕望的花朵,殷盼綻放的那日」:畫家留下一紙手寫線索,盼觀者一窺他的創作心境。
畫中兩名容貌優雅的女子,姿態顯得意興闌珊、志氣消沈;觀者透過畫家栩栩的詮釋,對她們這些理想破滅的情緒感同身受,畫面背景豐富的家飾和兩名女主角時髦瀟灑的衣著,更凸顯她們的愁緒。此畫作者想表達什麼:一種認知,還是幻想破滅的諭示?亦或是,作者是否在表達一個世界的結束,還是一個新世界的可能性?此畫作於1932年完成,而作者蘇玉雲—法國名畫家約瑟.安桂貝提的愛徒— 喚起的反思,遠超過他的創作斷言。
蘇玉雲的藝術手法之後經過戰時影響,開始帶了更多政治論述、好戰激進思維;但是此時的他,還未參與革命運動。一直要到1945年8月,蘇才會傾力投入越南的革命風潮。當他在創作此畫時,他也還不是北越藝術學院的第一任校長:該校成立於太原省大慈縣,而蘇也在該校與數名成就熠熠藝術家——包括陳文瑾、漆畫家阮康和阮思嚴等 —— 成為同僚。
儘管如此,此作已透露蛛絲馬跡,讓我們能在其中尋得20世紀越南文宣藝術的首要主題。若我們思索「摧毀以便重建」、「學習以求生存」等口號的意義,這幅作品反映的即是社會氛圍的更迭、而非主題的改變:越南女性的地位、上流菁英的合理性、西風漸進、以及越南最終不得不屈就中國影響力;作品更捕捉到這些相互交流衝擊的元素。
越南女性以貌美娉婷、優雅秀氣著稱,畫中也以合適類似的安排凸顯越國女子的特色。蘇玉雲成功地創作了一幅出色的藝術大作,也透過作品發表政治宣言,處理技巧幽微而且無懈可擊。他同時也闡述了一個挑戰越南國族認同的主題(包括了他不斷提涉西元43年武裝反抗中國東漢政權的征氏姐妹)。這所有背景故事都編織入這幅1932年完成的作品:儒學、民族主義、世界主義、以及流金般的歷史的歲月感。越南繪畫的整個歷史,都涵蓋在這些多元、時而相互衝突、但永遠才情縱橫的迴響,為這些重大且具普世性的疑問做了動人表述。
Tuan Pham 藏品:心之雅致和雋永清麗的越南佳構
所謂「 過來人」,便是可以飽嘗風霜之後還能坦然的一笑了之。收藏家Tuan Pham便是這樣一位擁有恬適而淡然笑容的人。
自始,我們就明白這位收藏家懂得何為言多必失:他有些矜持,也似乎有所保留。望他可以體諒我們讓他多介紹一些自己的經歷以及他美妙的收藏的請求,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在絢爛靚雅的越南藝術中尋幽訪奇時,最好的偶得。
一場始於30年前的 非凡收藏之旅:
「……90年代末,我到南弗羅裡達州度假時,逛到一間不起眼的小藝廊,無意間瞥見一幅小尺寸的繪畫。這幅靜物作品主題是花瓶和花卉。瓶身為藍、白色,讓我聯想到19世紀中國外銷的青花瓷。花卉則是使用了嬌嬈的嫩黃色和鮮藍色;模糊的背景中,艾菲爾鐵塔聳然而立。這張靜物作品還有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我走近作品想要細瞧,看見畫作上簽有中文字(我那時誤以為是『李普』這個中文名字)。當買了這幅作品時,我還是渾然不知黎譜是一位越南藝術家。這是便我收藏的第一件越南作品。這也開啟了一場我的私人旅程,讓我重新認知我的出生地。」
這一回偶然的購買經驗也饒富著預示意義,過程仿若一場宣言,因為它濃縮又涵括了20世紀越南繪畫的普世價值。越南是畫家黎譜的出生地(靠近河內的河東郡)、靜物作品所描繪的背景是法國(艾菲爾鐵塔)、中國(花瓶)、和美國(弗羅裡達州南部),所有的線索不謀而合地勾勒出越南繪畫的脈絡。
然而,僅見一松一石何以見廬山真面目。另一個例子或許可以更好詮釋Tuan Pham這先鋒之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似乎是對收藏家Tuan Pham最貼切的形容。
1975年4月的西貢——一名13歲的少年與哥哥等待著、逃離那硝煙不斷的國家。殘酷的戰火在西貢市郊持續燃起。Tuan Pham成長於大叻市一個富裕家庭,那時他對周遭崩解中的世界毫無所知。之後不久,少年的Tuan Pham便到了弗羅裡達州成為難民,被貼上了孤兒的標籤,並與哥哥隻身前往加州。因為全家人(父母和其他的手足)仍留在越南,他要等待漫長的18年才能與家人團聚。
克服困境、出類拔萃、超越自我:對Tuan Pham而言,他別無選擇。少年時期的他已經明白,對待逆境處之泰然是必要的;而嘈雜和抱怨對困境更毫無幫助。解決當下的難處,專注自我養成,忽視四周的嘲諷:這才是「交戰」之道、得勝之秘訣。
是否白雲居士——阮秉謙(1491-1585)啟發了他:
「 高潔誰為天下士,
安閒我是地上仙。」?
1978年,Tuan Pham遇到了他一生摯愛及生活的動力,賈克琳.陳閻水,一名在1989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學位的才女。這個緣份,是Tuan Pham人生第一個重要轉捩點,他苦幹實耕,也必將預示著他迎來之後的成功:
「我在1992年創立了Phamatech這個生物科技公司和實驗室。使用新穎、新興的科技來宣導人們的保健意識,鼓勵他們進行病況的早期診斷、提高生活品質、並為病患們研發更多治療方法。大約在25年之後,我不但可以實現我的職業目標,創立一家深受尊重且有意義的企業,還可以通過回饋社會來分享Phamatech的成功。多年來,Phamatech一直是許多公共活動的忠實支持者,在促進越南文化和藝術領域更是不遺餘力。我們也協助成立了一個非營利機構,推廣、傳播越南語和越南文化,在過去的10年中,Phamatech每年都會向許多弱勢學生發放獎學金,以資助他們完成他們的大學夢。」
此次,我們僅榮幸呈現珍藏的第一部分,涵蓋了來自9位藝術家的17件佳作。這些藝術家中,有4位離開越南遠走法國,他們在那裡創作、生活、最終溘然長逝;有5位一直生活於越南。這一數字揭示著,選擇兩種人生軌跡的藝術家似乎人數相當。但實則,珍藏中有12件作品來自4位元遠走異鄉的藝術家;其餘5件則是5位留在越南的畫家所創。
簡言之,此次倍受矚目之珍藏以專題策展的形式呈現:多元呈現女性之美、一名母親(Tuan Pham的母親、以及為他生了Alan、Brian和Daniel這子的愛妻);愛意相隨、姐妹情深、娉婷優雅、自由解放、期許或是凝望的相對。
作品中也充滿了對古典越南豐富而精准的創意表述:如身著越南傳統國服「奧黛」的美麗女子、佩戴的圓錐帽子、傳統越式建築、民俗遊戲、古早傳承下來的魚釣方式、和官宦肖像等。有趣的是,作品中對於神諭甚少著墨,但又總有暗示:如在油畫大師蘇玉雲的精巧巨作《幻滅》中,畫中女子們姿態優雅,絲毫沒有抹殺訴求的表達(恰恰相反,那才是訴求的表達)。武高談所繪的《情侶》一作,也影射了越南國民文學、長編敘事詩《金雲翹傳》。
此次呈現的作品中沒有風景畫,似乎收藏家可以以畫為鏡,置身其中他便可以凝望過往。這些作品都是畫家在其巔峰時期所作的巨作,也是他們的藝術旅程在「質」上最具代表意義的。為了呼應這些雅致的畫作,我們也在旁邊加注了精華詩句,盼能凸顯並解釋作品的創作背景,藉此向忠愛藝術與詩歌的收藏家Tuan Pham詠歎衷心禮贊。
此刻我們要退到一旁,讓一路盡心收藏、視這些佳作為摯愛的收藏家,簡單總結於此:
「許多作品對我來說均是掌上珍寶,但就如畫作的作者一樣,這些並非出自我手,它們理應在收藏家中佔有一席之地。至此,它們與我相伴的旅程已經結束,是時候讓作品繼續承接下去,開啟下一段的(與君)之旅了。」
Jean-François Hubert
越南藝術部資深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