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陳逸飛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在美國、英國藝壇成名的中國藝術家。他接受的油畫訓練是傳承自蘇聯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陳氏雖然是接受蘇聯寫實風格培訓,可是他成功在掌握了歐洲古典寫實的精髓後,開創出自己的寫實風格。他借以西方人最熟悉的古典寫實風格和浪漫主義展現中國藝術的特徵和精髓。在抵達紐約短短二年便獲著名漢默畫廊創辦人及美國石油大亨漢默博士的菁來。1985年,漢默博士訪問中國,並將陳逸飛的《家鄉的回憶—雙橋》致送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陳逸飛為海外觀者預示了中國新時代美術的到來。
1982年「水鄉系列」是陳逸飛在紐約創作的首個系列作品,題材縱然異於出國前的歷史繪畫,但同樣流露古樸、懷舊的歷史感。1984年美國《紐約時報》與《藝術新聞》雜誌更把陳逸飛的藝術風格評為「浪漫寫實主義」,「水鄉系列」由此開始在美國產生迴響。
陳氏畫作中滲透的浪漫氣息與陳逸飛創出繪畫筆觸有莫大的關係。紮實油畫及雕塑科班訓練的陳逸飛沒有跟隨古典寫實以細膩而分毫不差的「色彩線」筆法著色,產生環境深度、光線折射等精準的描寫,而是以接近西方印象派「色彩面」入畫。
《日落蘇州》(拍品編號 350)一作中水鄉中的建築物、橋樑、水面、樹木、小艇等均以相互推疊的「色彩面」組成。作品遠看似是照片中與現實分毫不差的現實景象,或許觀者也被瞞騙,以為陳逸飛只是遵循西方古典寫實以細膩工筆的「色彩線」創作。可真相是陳逸飛把現代藝術中的「色彩面」注入古典寫實繪畫中,形成粗放、磨沙、濃烈、斑駁的筆觸。畫面效果儼如經過鏡頭輸出的特殊畫面效果,表現一種懷舊、浪漫的氛圍。這一點與德國當代藝術家里希特在1970年代把攝影語言帶進油畫的創作遙呼相應。
陳逸飛利用此獨特的筆觸在《日落蘇州》表現傍晚時份朦朧的光線,以及江南獨有的濕潤、煙雨氤氳的浪漫氛圍。在連綿不絕的黑瓦白牆夾著的河道上,村民工作完畢後撐著小艇返家,陳逸飛仿佛把這寧靜的一刻都止住了,深入細緻地表現枕河而居的江南獨特環境。
1982年「水鄉系列」是陳逸飛在紐約創作的首個系列作品,題材縱然異於出國前的歷史繪畫,但同樣流露古樸、懷舊的歷史感。1984年美國《紐約時報》與《藝術新聞》雜誌更把陳逸飛的藝術風格評為「浪漫寫實主義」,「水鄉系列」由此開始在美國產生迴響。
陳氏畫作中滲透的浪漫氣息與陳逸飛創出繪畫筆觸有莫大的關係。紮實油畫及雕塑科班訓練的陳逸飛沒有跟隨古典寫實以細膩而分毫不差的「色彩線」筆法著色,產生環境深度、光線折射等精準的描寫,而是以接近西方印象派「色彩面」入畫。
《日落蘇州》(拍品編號 350)一作中水鄉中的建築物、橋樑、水面、樹木、小艇等均以相互推疊的「色彩面」組成。作品遠看似是照片中與現實分毫不差的現實景象,或許觀者也被瞞騙,以為陳逸飛只是遵循西方古典寫實以細膩工筆的「色彩線」創作。可真相是陳逸飛把現代藝術中的「色彩面」注入古典寫實繪畫中,形成粗放、磨沙、濃烈、斑駁的筆觸。畫面效果儼如經過鏡頭輸出的特殊畫面效果,表現一種懷舊、浪漫的氛圍。這一點與德國當代藝術家里希特在1970年代把攝影語言帶進油畫的創作遙呼相應。
陳逸飛利用此獨特的筆觸在《日落蘇州》表現傍晚時份朦朧的光線,以及江南獨有的濕潤、煙雨氤氳的浪漫氛圍。在連綿不絕的黑瓦白牆夾著的河道上,村民工作完畢後撐著小艇返家,陳逸飛仿佛把這寧靜的一刻都止住了,深入細緻地表現枕河而居的江南獨特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