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w=1)
重要亞洲收藏 (拍品1302-1318)重要亞洲收藏徐悲鴻作品:徐悲鴻與他的亞洲朋友們撰文/徐慶平教授1939年先君悲鴻公從桂林出發到南洋為抗戰籌款,從上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他創作了上千件作品,舉行了36次畫展,以賣畫全部所得幫助陣亡將士的遺孤和流離失所的難民。他也在此時分別以中國畫和油畫兩種形式創作完成了表達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偉大精神的巨作《愚公移山》,實踐了自己所說藝術家應“盡其所能,貢獻國家,盡國民一份子的義務“。今天我們有幸看到的這一展示,使我們如同看到為國家拼命畫畫的藝術家就在眼前。悲鴻公的動物畫享譽中外,其筆下動物神情畢現:牛淳厚踏實,馬聰穎忠勇,貓機敏顢頇,雞忠職警惕,均性格突出,形象鮮明。應該說,借物寄情的象徵性手法本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一大特點,擅長以松竹梅不畏嚴寒的形象比喻作者的一身傲骨,又以巨石、粗幹象徵此精神的地久天長。但如果完全抄襲古人,毫無新意地依樣畫葫蘆,就勢必退步到故作文雅,無病呻吟的可笑境地。悲鴻公將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的“德”“仁”和西方文學經典中對真理、對進步思想理念的追求融匯一處,具有浪漫主義藝術的典型特點—豐富無比的想像力。他的畫把中國詩歌的寄情托興變成繪畫中充滿象徵意義的擬人手法。悲鴻公在日軍進攻新加坡時乘最後離開的輪船經緬甸回國,80年後,我們欣喜地看到收藏家們把這些遺留在南洋的作品保存得完好如初,令人仿佛仍然清晰地看到他那緊張作畫的身影。藝術家的生命因其偉大的作品而永存。註:本收藏中作品之介紹由徐慶平教授撰文。
陳福善
雙舟
細節
陳福善
雙舟
水彩紙本 鏡框 一九三八年作
36.5 x 25.5 cm. (14 3/8 x 10 in.)
題識:L.C. 1938。
畫家裱邊題:To Peon, from Luis Chan 23/12/38
雙舟
水彩紙本 鏡框 一九三八年作
36.5 x 25.5 cm. (14 3/8 x 10 in.)
題識:L.C. 1938。
畫家裱邊題:To Peon, from Luis Chan 23/12/38
更多詳情
徐悲鴻的南洋足跡
1937年至1942年間,徐悲鴻離開中國,前往東南亞及印度等地。本專輯之作品反映了徐氏此段旅程中的人生經歷、藝術成就及人際交往。畫家結交諸多朋友,他們贊助畫展,提供下榻,並與悲鴻談藝論道。本專輯中多件作品即贈予該地區之諸位友好,尤其可貴的是,其中亦呈現數件畫家朋友贈送徐悲鴻之作品。
徐悲鴻一生中訪歐不下五次。1938年底至1939年初,他乘荷蘭“萬福士”號郵輪經香港前往新加坡。在香港停留期間,他與諸位本地畫家見面,包括陳福善、余本和王少陵等人,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畫家得以互相交流藝術理念。
徐悲鴻1939年到訪印度,尤以他與泰戈爾(1871-1951)的見面為標誌性事件,泰戈爾是印度現代繪畫的關鍵人物,亦是著名的詩人。這次訪問使徐悲鴻創作出多幅特別作品,包括《甘地像》(編號1308)及色彩明麗的大吉嶺風景水彩畫(編號1309)。
1937年至1942年間,徐悲鴻離開中國,前往東南亞及印度等地。本專輯之作品反映了徐氏此段旅程中的人生經歷、藝術成就及人際交往。畫家結交諸多朋友,他們贊助畫展,提供下榻,並與悲鴻談藝論道。本專輯中多件作品即贈予該地區之諸位友好,尤其可貴的是,其中亦呈現數件畫家朋友贈送徐悲鴻之作品。
徐悲鴻一生中訪歐不下五次。1938年底至1939年初,他乘荷蘭“萬福士”號郵輪經香港前往新加坡。在香港停留期間,他與諸位本地畫家見面,包括陳福善、余本和王少陵等人,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畫家得以互相交流藝術理念。
徐悲鴻1939年到訪印度,尤以他與泰戈爾(1871-1951)的見面為標誌性事件,泰戈爾是印度現代繪畫的關鍵人物,亦是著名的詩人。這次訪問使徐悲鴻創作出多幅特別作品,包括《甘地像》(編號1308)及色彩明麗的大吉嶺風景水彩畫(編號1309)。
榮譽呈獻
Sandy Y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