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他對蘇天賜說要畫的「新風景」,或許就是這陽光下的秋色。- 郎紹君
《秋山》原是林風眠舊識袁湘文女士的收藏。1952 年她結識其夫潘其鎏的老師林風眠,文革期間始終照顧在側。因此當林風眠決定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之際,便將一批畫作留給了她,此作便屬其中之一。《秋山》完成於1960 年代,當時林風眠已離開了教職,居住於上海南昌路。50 年代,中國畫家興起下鄉寫生的風氣,如潘天壽、李可染等大家,皆從名山大川中創造了氣勢磅礡的新作品,林風眠也是其中一人 。這段日子裡,他走進自然,從深秋時節的蘇州天平山景色中,發現了一種無論色彩、造型及空間上都極富詩意的創作靈感。當林風眠回程路過蘇天賜家,甚至興奮地對蘇天賜說此行收穫很大,可以畫一種「新風景」了。從50 年代後期起,林風眠多次描繪這記憶中的美麗秋色,無論是紅葉、河岸、村莊等,色彩皆變化萬千,使秋景系列成為林風眠成熟時期創作中最富感染力的作品。
風景畫是林風眠實踐繪畫革新的重點之一,他獨創的風景畫法,引入了印象派對於光線和色彩的觀點,並把水墨與色彩和諧交融。從《秋山》以濃重的顏料著色,可見林風眠為了加強景色的質感,同時穩定水墨的流動性質,刻意以重彩描繪;採取「墨疊色、色疊墨」的著色技巧,雖重而不滯,形成色層豐富重疊,水性顏料厚薄相間的全新風景畫。林風眠以綠色混合赭紅、黃褐、深紅,以細緻的筆法,幻化成多層次光影穿透的樹叢,描繪大自然為翠綠的楓樹換上了新衣,洋溢濃濃的秋意,整體色厚卻通透,予人感覺十分清爽。樹林與小屋緊密相連,前後有置;河面、緩坡、遠山與天空採取近大遠小的原則,在方形的平面上拉出了空間的深度,瀰漫著空靈悠遠的氛圍,觀眾得以由近而遠地遊覽體驗,由實而虛地感知意境,構圖手法十分高妙。
《秋山》原是林風眠舊識袁湘文女士的收藏。1952 年她結識其夫潘其鎏的老師林風眠,文革期間始終照顧在側。因此當林風眠決定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之際,便將一批畫作留給了她,此作便屬其中之一。《秋山》完成於1960 年代,當時林風眠已離開了教職,居住於上海南昌路。50 年代,中國畫家興起下鄉寫生的風氣,如潘天壽、李可染等大家,皆從名山大川中創造了氣勢磅礡的新作品,林風眠也是其中一人 。這段日子裡,他走進自然,從深秋時節的蘇州天平山景色中,發現了一種無論色彩、造型及空間上都極富詩意的創作靈感。當林風眠回程路過蘇天賜家,甚至興奮地對蘇天賜說此行收穫很大,可以畫一種「新風景」了。從50 年代後期起,林風眠多次描繪這記憶中的美麗秋色,無論是紅葉、河岸、村莊等,色彩皆變化萬千,使秋景系列成為林風眠成熟時期創作中最富感染力的作品。
風景畫是林風眠實踐繪畫革新的重點之一,他獨創的風景畫法,引入了印象派對於光線和色彩的觀點,並把水墨與色彩和諧交融。從《秋山》以濃重的顏料著色,可見林風眠為了加強景色的質感,同時穩定水墨的流動性質,刻意以重彩描繪;採取「墨疊色、色疊墨」的著色技巧,雖重而不滯,形成色層豐富重疊,水性顏料厚薄相間的全新風景畫。林風眠以綠色混合赭紅、黃褐、深紅,以細緻的筆法,幻化成多層次光影穿透的樹叢,描繪大自然為翠綠的楓樹換上了新衣,洋溢濃濃的秋意,整體色厚卻通透,予人感覺十分清爽。樹林與小屋緊密相連,前後有置;河面、緩坡、遠山與天空採取近大遠小的原則,在方形的平面上拉出了空間的深度,瀰漫著空靈悠遠的氛圍,觀眾得以由近而遠地遊覽體驗,由實而虛地感知意境,構圖手法十分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