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 MING (ZHU MING, B. 1938)
JU MING (ZHU MING, B. 1938)
JU MING (ZHU MING, B. 1938)
2 更多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朱銘 (1938年生)

太極系列 – 對打

細節
朱銘
朱銘 (1938年生)
太極系列 – 對打
木雕 雕塑
70.2(H) x 50.5 x 39.2 cm. (27 5/8 x 19 7/8 x 15 3/8 in.); & 57.4(H) x 68.3 x 38.6 cm. (22 5/8 x 26 7/8 x 15 1/4 in.) (2)
1988年作; 及1988年作
款識:'88 朱銘 (刻於背面下方); 及朱銘'88 (刻於背面下方)
來源
蘇富比 香港 2006年4月8日 編號 594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此作品附財團法人朱銘文教基金會所開立之作品鑑定報告書

榮譽呈獻

Shanshan Wei
Shanshan Wei

拍品專文

朱銘的《太極系列》不僅呈現了拳法有形的運動,更反映出陰陽二元、兩儀平 衡的精神概念,標誌著藝術家已脫離題材的敘述性與具象的束縛,進入一種統 粹精神性的傳達。如同林風眠將中國繪畫帶入現代藝術領域,朱銘的作品以豐 富的傳統內涵展現了現代雕塑的特色;藉由融和東方傳統美學與西方雕塑的手 法,成功表現出太極所蘊涵的氣、運、定、勁,確立了其在中國現代藝術的崇 高地位。
朱銘在1970 年代曾追隨雕塑大師楊英風習藝,當時正是在楊英風的建議下學 習太極拳,啟發了朱銘向內探索藝術的精神層次。隨著80 至90 年代進入其 創作的迸發期,朱銘逐步確立了太極系列的語彙及內涵,而木雕則是朱銘創作 太極系列時最先使用的媒材。之所以選擇木雕作為起點,可說是把主題與形式 高度統一的深思熟慮。木材舉凡紋理、節瘤、傷痕、都記錄著一個自然生命歷 經風霜雨露、春秋寒暑的結果。當藝術家面對這樣一個生命載體進行創作時, 順應著自然痕跡由外向內挖掘,把潛藏的美感一步一步彰顯出來,恰如太極所 謂人應順應自然宇宙和諧運作的理想狀態。早期的太極系列多是單件作品,而 考慮太極有二元相生相長的概念,80 年代後朱銘陸續製作了不同的雙人對打 造型,為太極系列確立了經典形式。

此件創作於1988 年的《太極-對打》,可見朱銘將人物對招的形體抽象化, 在俐落的線條中隱含著力量的連續,雖然超越了具象的模擬,卻進一步強化了 流動的神韻,更貼近太極的真意。可見,朱銘已不再著眼於所看到的事物,脫 離了真實的限制,顯示出強烈的現代主義藝術特質,但更多的淵源則來自一種 東方傳統的美學思想。對此朱銘曾說:「當藝術家縱手放意、快速創作的時 候…我們的心思沒有餘力再三思考,只能靠直覺帶領我們完成作品。」這種源 於「意」而非琢磨於「形」的創作,如同將刀法看作書畫的筆法,紋理比作寫 意的線條,教人聯想到傳統文人畫的快意舒懷,擺脫了具象的束縛,進入一種 統粹精神性的表達。此外,當觀者環視朱銘的雕塑時,可發現其對於光影明 暗、陰陽二面結構的高度掌握力,為視覺增添了豐富的動態;雕塑上每道斧劈 鑿刻與傳統園林中山石為了仿擬自然的凹凸起伏,在日昇月落間所產生的光影 變化,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源自傳統美學與哲學思想的創作內涵,與西方的 雕塑脈絡大異其趣。

西方自20 世紀初開始試圖以科學的方法詮釋物象的美學,引發了諸如立體主 義及未來主義解構與重組的創作概念,影響雕塑界甚鉅。從此雕塑不再侷限於 「再現」,轉而專注於物象在三度空間中的形式與平衡、體量與動態等美感因 素。以薄丘尼(Umberto Boccioni) 的代表作品《空間中連續性的唯一形體》 為例,他以立體派的幾何分割解構了動作,再以分鏡圖般的方式層疊移動軌 跡,試圖再現那稍縱即逝的瞬間於靜止的雕塑中。相較於朱銘《太極-對打》 對動作表徵性的刻劃,薄丘尼採取了偏向客觀的基礎來解讀,充分展現未來主 義試圖捕捉「速度與動態」的企圖。反之朱銘的雕塑則是嘗試在靜止的狀態中, 尋求物象與時空、光影、觀者之間無止境的對話,來「感受」動勢的存在,並 以陰陽並存的關係,形象化易經中講述萬物與天地之間的永恆互動。

同一系列於1991 年所創作的《太極-對打》曾由佳士得於2011 年創下 其木雕作品的最高紀錄,此次呈現之《太極-對打》為1988 年完成,在形態 與動勢上各有千秋,難分軒輊。《太極系列》所締造的成功,象徵朱銘以前人 為基礎開創出了全新的層次、以現代抽象造型呈現了傳統的概念、既兼顧內涵 同時能不落俗套,凡此皆足以使他成為中國現代雕塑領域的一代大師。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