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ZHAO WUJI, 1920-2013)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趙無極 (1920-2013)

24.12.59

細節
趙無極 (1920-2013)
24.12.59
油彩 畫布
160.7 x 111.8 cm. (63 1/4 x 44 in.)
1959年作
款識:無極ZAO (右下);ZAO WOU-KI 24.12.59 (畫背)
來源
法國 巴黎 Galerie de France
加拿大 蒙特利爾 Galerie Dresdnere (1960年代)
加拿大 多倫多 私人收藏
前藏家購自上述收藏
佳士得倫敦 2005年6月23日 編號41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並將收錄於弗朗索瓦.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買家可向基金會申請作品保證書。
出版
1960年《趙無極》Galerie de France 巴黎 法國(圖版,第25頁)
1974年《趙無極》J. Laude著 La Connaissance 出版 布魯塞爾 比利時(圖版,第43頁)
1978年《趙無極》J. Leymarie著 Hier et Demain出版 巴黎 法國(圖版,第282頁)
1979年《趙無極》J. Leymarie著 Rizzoli International出版 紐約美國(圖版,第282頁)
1986年《趙無極》J. Leymarie著 Cercle d'Art出版 巴黎 法國(圖版,第322頁)
2017年《趙無極,威廉.德.庫寧》厲為閣 紐約 美國(圖版,第98-99頁)
展覽
1960年6月-7月「趙無極」Galerie de France 巴黎 法國
2017年1月-3月「趙無極 ,威廉·德·庫寧」厲為閣 紐約 美國

榮譽呈獻

Shanshan Wei
Shanshan Wei

拍品專文

極光破曉, 開立天地 — — 趙無極《24.12.59》
寰宇世界,許多關於創世的神話中,萬物都起源於一片混沌黑暗,直至光芒頓出。聖經開篇便有曰:「上帝說,要有光」;而中國古代神話中,亦有「混沌世界,黑暗無光,忽焉一畫開天」之說。《帝王世紀》傳說:華夏部落之首領黃帝軒轅氏,便是極光的搖曳閃動之下誕生。光——象徵著新紀元的開啟,寓意著希望、神聖與榮耀。而60 年前,趙無極完成了劃時代巨作《24.12.59》,在即將跨入60 年代的平安夜那天,打破先前一切的構圖慣式,如極光破曉,開天闢地,一道金光撕破兩側的暗夜,釋放出無限創作力的漫天光輝。

穿透混沌, 聖光降臨
50 年代的「甲骨文」時期如匍於大地,慢刻細琢,成為趙氏嫁接東西文明的第一把鑰匙;60 年代的「狂草時期」如飛龍在天,揮毫成風,讓他在中西抽象語彙間往來自由。從「甲骨文」到「狂草」質的飛躍,則不可不追溯到1959 年前後趙氏重大的生活的變遷與創作的突破,而《24.12.59》,則可謂由五〇轉向六〇年代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里程碑之作。1957 年,趙無極婚姻經歷變故,作品也常顯沉鬱而混沌。他後隨友人遊歷美國,並結識眾多當時國際藝壇最前衛的抽象表現藝術家。受此啟發,他的畫幅愈加擴大,氣勢愈加壯闊,國際聲譽鵲起。甲骨文時期分散而細小的光源,在《24.12.59》中凝聚為一個強大的整體,象徵著一股嶄新的力量,亮黃色的光芒自畫面底部打開,衝破黑暗,直至渲染整個天際,如拉斐爾《天使報喜》中從天而降的聖光,預示著人生新篇章的展開。

縱橫格局, 開拓無限
歐洲古典大師慣以水準構圖描繪風景作品:大地與天空一分為二;而中國山水畫則呈現更靈活多變的形制:立軸使得觀者的視線自下而上遊弋徜徉於畫境之中;卷軸則適於在少數觀者前於私密環境下,橫向展卷,徐徐探幽。
一九五八年後,趙無極的創作不僅在尺幅上不斷突破,更力求別開生面的天地格局:他在縱向與橫向的構圖之間遊走徘徊,創作了大量縱向或橫向的直線型構圖作品。這種兼以兩種形制創作的能力印證了其對東西方山水風景構圖的深刻理解。
在《24.12.59》中,趙無極終於將中西方傳統中的縱橫構圖完全調和,為狂草時期的萬千山水打開了新的境界。在這其中,趙無極展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表達,以詮釋相對於中軸線的空間場域間的相互作用。在去年佳士得香港以94,600,000 港幣成交的另一幅傑作《02.11.59》中,筆觸皆被束縛包裹在中軸線周圍,筆觸沿此中軸平衡穩定地展開。然而,一個月后創作的本作品中,觀者可感受到趙無極對進一步拓展無限空間的強烈訴求。在這種突破畫框限制的視覺語彙中,畫面軸心仿佛積聚了巨大能量,隨時噴薄欲出,與從上方射入而為其注入生命的光線呼應、燃燒、起舞。

光如瀑下, 揮筆金風
《24.12.59》不但突破了縱橫構圖的界限,更融入了多重開創性的筆法實驗,大筆薄刷時如光瀑,小筆刮擦時如疾風,此等繁複交織的筆觸,為五十年代前所未見。中央軸線區域以精准細密的筆觸縱向快速運筆遊走以塑造畫面重心的體積感。背景的「留白」空間則呈現出深邃的立體感,為作品增加了第三個維度。光線如瀑布般從畫面上方傾瀉下來,灑下一片斑駁陸離;覆蓋于背景厚重的橫向深色筆觸之上的半透明黃色縱向線條為光更添蹁躚墜落的動感。水準及垂直筆觸的層層疊加塑造出強烈的霎那間迸射的爆發力,模糊了時間與空間。
格哈德.裡希特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作品中探索了同樣的技法:藝術家透過按、擠、刮,將顏料以大筆觸寬幅線條橫向或縱向施於畫布之上,呈現一種類似失焦的意象與攝影中的動態模糊效果。然而在本作中,筆觸、光影完全合二為一。筆鋒掃過之處,即是光芒乍現之時。上方排刷大筆直下,若「黃河之水天上來」。而畫面中部,又以小筆皓白迅速刮過,雷厲風行。再至畫面下方,幽壑深谷,寥寥數筆,若餘音繞樑,「舞幽壑之潛蛟」。縱觀全作,光影筆觸自上而下,流淌至稠密,雄闊至幽深,鳴放至寂靜,如一曲光之交響,千變萬化。反觀狂草時期的筆法恣肆,無不能從本作中找到雛形。

光闢幽谷, 一畫開天
通觀《24.12.59》,中央垂直軸線上的筆觸與線條仿佛在上下的運動與向側面的延伸拉扯間被撕裂開來。畫面的中心被從各個方向剝開撕碎,釋放出潛藏在畫布下方,熾烈燃燒的光。對趙無極而言,「色彩似乎並不存在,光線與空間更為重要。只有將顏色施於畫布之上,才能展現它們之間的共鳴與振動,並賦予其生命。」這件博物館級別的畫作可謂趙無極藝術生涯中一座重要里程碑,在其為作品引入新的繪畫語彙中具有深刻意義,並為其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走向成熟的自由不羈的藝術表達奠定了基礎。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