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O WOU-KI (ZHAO WUJI, 1920-2013)
貝聿銘及盧淑華夫婦珍藏
趙無極 (1920-2013)

27.03.70

細節
趙無極
趙無極 (1920-2013)
27.03.70
油彩 畫布
130 x 195 cm. (51 1/8 x 76 3/4 in.)
1970 年作
款識: 無極 ZAO (右下); ZAO WOU-KI 27.3.70 (畫背)
來源
已故藏家購於1970年代早期
此作品已登記在趙無極基金會之文獻庫,並將收錄於弗朗索瓦.馬凱及揚.亨德根正籌備編纂的《趙無極作品編年集》(資料由趙無極基金會提供)。買家可向基金會申請作品保證書。
出版
1974 年 《趙無極》 J. Laude 著 Editions La Connaissance 布魯塞爾 比利時 (黑白圖版,第 57 頁)
1978 年 《趙無極》 J. Leymarie 著 Editions Cercle d'Art 巴黎 法國 (圖版,第 205 頁)
1979 年 《趙無極》 J. Leymarie 著 Editions Cercle d'Art 巴黎 法國 (圖版,第 205 頁)
1986 年 《趙無極》 J. Leymarie 著 Editions Cercle d'Art 巴黎 法國 (圖版,第 205 頁)
1988 年 《趙無極》 C. Roy 著 Editions Cercle d'Art 巴黎 法國 (圖版,第 19 圖,第 117 頁)
1992 年 《趙無極》 C. Roy 著 Editions Cercle d'Art 巴黎 法國 (圖版,第 19 圖,第 117 頁)
1996 年 《趙無極》 C. Roy 著 Editions Cercle d'Art 巴黎 法國 (圖版,第 19 圖,第 117 頁)

榮譽呈獻

Shanshan Wei
Shanshan Wei

拍品專文

貝聿銘及盧淑華夫婦珍藏
貝聿銘乃二十世紀最備受愛戴的知名建築師之一。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入口便是令其享譽海內外的經典之作,他在全球各地設計逾100 棟建築,既有恢弘大氣的企業總部,亦有細膩精緻的住宅樓宇。貝氏從現代主義傳統出發,將尖端技術和嚴謹態度巧妙結合,嚴格設計出外形一鳴驚人的建築物, 優良的採光和雅緻的物料都令公眾身臨其境而深深著迷。極少有建築師能將創意與學識完美結合,令房地產開發商、企業集團主席和博物館委員會都嘆為觀止,貝聿銘便是其中之一。除了盧浮宮的知名項目外,貝氏其他聞名於世的建築成就還包括1978 年於華盛頓特區設計的國家美術館東翼、1989 年的香港中銀大樓、1997 年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美秀美術館,以及2008 年卡塔爾杜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這亦是其最後一批文化項目之一。

若要理解貝聿銘及其在國際建築舞臺上的重要地位,則必須瞭解貝氏與妻子盧淑華(愛玲)在72 年攜手共度的時光中,低調蒐集的璀璨藝術珍藏。貝氏夫婦的藏品不但反映二人對東西方藝術傳統的深厚興趣,更見證夫婦倆與圈中傑出藝術家所結下的真摯友誼。多位在戰後及當代藝術史上成就卓著的知名藝術家如巴內特.紐曼、尚.杜布菲、趙無極、亨利.摩爾、野口勇等,均為貝氏夫婦一生摯友,他們果敢自信的不羈傑作也是貝氏珍藏中的矚目亮點。因此,貝聿銘及盧淑華夫婦珍藏見證二人親密無間的合作,體現出夫婦兩人的共同願景和獨到慧眼,從中亦可一瞥其藝術圈子及敏銳審美視角,可見其對創意文化的無限讚頌。

《27.3.70》見證了趙無極與貝聿銘逾五十年的友誼。一九五一年,兩人邂逅於巴黎;彼時趙無極在畫廊主皮埃爾.勒布的羽翼下,初展鋒芒,而貝聿銘則在哈佛大學獎學金的讚助下赴法交流。因共同對中國古代文化與藝術的熱愛,及相似的家庭背景(兩人父親皆在上海從事銀行金融業),二人傾蓋如故,遂成至交。半個多世紀以來,每當貝聿銘赴巴黎抑或趙無極赴紐約時,兩人都不會錯過任何一次見面的機會。

趙無極於皮埃爾. 馬蒂斯畫廊舉辦首個個展, 即「趙無極: 油畫及素描,一九七六年至八零年」之際,貝聿銘親筆為其作序,且率多溢美之辭。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早已超出了平素交往的範疇,並延伸至專業領域的合作。貝聿銘曾委託趙無極繪製多件畫作以為其建築設計錦上添花:最著名的莫過趙無極於一九七九年為香山飯店正堂中心位置創作的四屏水墨畫,及其於一九八六年為新加坡萊佛士城創作的十米巨幅三聯畫。而趙無極則將法國前文化部長埃米爾·比亞斯尼介紹給貝聿銘以作酬答,隨後後者選擇了貝聿銘為盧浮宮設計了玻璃金字塔。

《27.3.70》恰如兩位藝術大師情感羈絆的最佳佐證,展示出二人相同的美學品味,以及貝聿銘敏銳的藝術鑑賞力。

盤踞在畫面上方氤氳狂躁的黝黯穹頂,籠罩著一片以厚重濃烈的棕褐色與黑色筆觸,纏繞交疊而成的恣肆混沌世界。每一處落筆皆排宕勁健,以縱意徹穿之勢於畫布上方向下瀰漫延伸。中間偏右,一道白光洞穿射入密布的雲團,為黯淡洪荒注入生的氣息。在其下方,綿遠靜謐的灰白色霧靄沉聚繚繞於畫面底部。

該幅畫作可視為對趙無極彼時人生的隱喻。一九七零年,在法國與巴黎畫派藝術朋儕交流相處逾十二載後,趙無極的藝術風格已趨成熟。其精到深厚的中國傳統水墨功底與對歐洲油畫技法的純熟掌控,使他得以開闢極具個人風格且凝煉東西方美學之精髓的風暴時期。與彼時其他作品一樣,該作筆法舒展開闔,沉著瀟灑,以力拔千鈞之勢縱橫其間,迸發熾烈澎湃的能量與生命力。畫面上方晦暗的陰影營造出極具張力的緊張與不安,正如同趙無極彼時的心境。一九五七年,趙無極結束與皮埃爾、柯萊特.蘇拉熱的首次紐約之行後抵港,在此邂逅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陳美琴,並陷入熱戀。期間,他還需不斷應對妻子日益惡化的精神疾病。《27.3.70》完成於陳美琴香消玉殞之前兩年,該作便是這段充滿甜蜜狂喜,間或痛苦折磨的熾熱愛情的結晶。這一系列矛盾衝突的情感,均為其靈感的爆發提供了滋養與助力。

這期間,曾在其六十年代創作的巨幅畫作中絢爛綻放的明亮色彩驟然間被黑色、灰色、赭石及白色所取代。一九六九年,勒內.德.索里爾曾向趙無極詢問他最愛的顏色。趙答道:「我愛所有顏色。我沒有最愛的顏色。我只是對色彩之間的共鳴尤其敏感。」據此,顏色本身並不重要,而並置的不同顏色間的關係所觸發的共振卻值得深究。在《27.3.70》中,一股蠻荒的能量在相對立的兩種色調的劇烈碰撞間顫動。白色明亮區域與深色筆觸間引發的激烈衝突構架起一個深邃而悸動的空間。

一九八五年,趙無極曾提及:「構圖須講究張弛有度。如果畫面處處充滿緊張感,將無法呼吸;抑或筆筆鬆弛懈怠,將變得空無一物,毫無意義……繪畫就像呼吸一般。人必須呼吸,沒有呼吸,將無法生存。而繪畫也需要呼吸。你必須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讓畫隨著你一起呼吸。」在這件作品中,趙無極將一種極為特殊的結構引入圖像空間:厚重的深色筆觸被置於細膩縹緲的雲氣之上,構建出一個令人迷惑的顛倒乾坤。重力的作用被反轉,同時也改變了觀者對空間的感知。虛空被轉化為物質;而物質變成了虛空。其精妙的構圖被賦予盈動與深沉間的優美平衡,在一呼一吸間倏忽流轉。

物質與虛空的對峙,黑與白的垂直碰撞,皆令人聯想到《27.3.70》完成前幾個月發生的歷史性事件: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阿波羅十一號登陸月球。頃刻間,明亮的灰色月球表面映襯在一片無垠的黑色深邃宇宙背景中的照片為世人矚目。同年,馬克.羅斯科繪製了一系列以黑灰色塊為主題的作品。這也被廣泛猜測是受到月亮照片的啟發和影響。

偉大的藝術巨匠皆不斷拓展、突破具象與抽象表達間的界限。威廉·透納即是少數捕捉到光影瞬息變化的藝術家之一。其作品即以光的煜熠翳昧為中心,構建空靈而幻化多姿的動感與空間立體感,為抽象藝術奠定了基礎。駐足於《27.3.70》,觀者能即刻被藝術家對光、影及空間的描繪所展露出的純熟控制力所震撼:畫面右側的白色區域從赭石與黑色交疊的線條中穿徹而出,宛若畫布中射出的一道光,恰如威廉.透納的《陰影與黑暗——大洪水之夜》。正是這種以源於西方古典繪畫的油畫技法描繪真實空間,並以抽象語彙再現的卓絕駕馭力使趙無極得以創造出如此恢弘且充滿想像的宇宙乾坤。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