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趙無極於七十年代初開始重拾中國水墨畫創作,水墨沁暈在宣紙上的效果使線條輕巧空靈卻同時蘊含著無窮的細節。這個全新的方式給予藝術家更多的自由與靈活度,更再次開創了油彩的可塑性。《10.03.85》完整呈現藝術家八十年代的構圖理念,是趙無極將過往三十年對抽象畫的研究,和中國水墨畫及哲學結合的集大成之作,成就一幅在技法上完美和諧、風格獨特的畫作。
空間與留白
在重新探索中國繪畫的根源後,趙氏開始嘗試採用大片淡彩或留白作為背景,就如趙無極所言:「我的畫上很多地方看起來也很空, 可是油畫不像水墨畫那樣容易渲染,所以我在空的部分比在實的部分下的功夫更多。中國畫裡虛實造成的節奏,一個推一個的不斷移動,使畫面輕重有致,在這點上傳統給了我很大的啓示,若說我的畫和一般西方畫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處理空間的觀點上了。」而《10.03.85》正是此時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藝術家先在畫布上以大筆橫刷建構基本格局,再利用細筆、點甩潑灑的手法去豐富畫面。細看之下,中央下方幾條幼細的黑色線條摻和粉橘色,儼如是互相纏繞的海藻。畫面的左方和下緣以紫藍色、石蕊藍為主色,層層油彩刻鑿出猶如海岸邊嶙峋的怪石。在右方位置,趙氏刻意加大油彩中溶劑的比例,著色時儘量撫平油彩,不留筆觸,一抹抹的粉橘色和點點菊黃,仿似是海水拍打岸石而激蕩的千層浪花,亦令人聯想到浩瀚無邊際的宇宙星空。《10.03.85》所呈現的一種流動、滲入、開散和綿延的效果,建構出一個虛空靈寂的氤氳風格。張大千在晚期時候貫通中國繪畫又經歷了東西方藝術洗禮而獨創潑墨山水,如《碧峰古寺》裡層層疊疊於氤氳水氣中,濃重的青綠色彩夾著水份,潑在畫面自上而下,或沉澱、或相融,如同山壁間光影幻化,顏色自雲嵐中透出,石壁肌理若隱若現,與《10.03.85》蘊含東方藝術空靈、冥思境界的完美呈現不謀而合。
色彩與光線
在創作《10.03.85》的同一年,趙氏回到年少時求學的杭州美專作短期的講授,當時就曾總結,作畫用色用線是「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淡,有的地方熱,有的地方冷,與前面後面都有關係」。因受到水墨畫的啟發,趙無極的創作著眼點不只在於新的顏色,他同時看重色與色的結合,因為色彩正正是光線的泉源,因此色彩的自然過渡至為關鍵。
趙無極在《10.03.85》中利用不同深淺層次的藏青和嫩黃色為背景,對比色彩形塑出明亮開闊的空間感。其餘的色彩則集中運用在中央位置,他用透明度高的橘色、黑色、淺藍與白色,並以稀薄的層次變化表現出水墨畫的流動性和滲透性。著名的巴洛克繪畫畫家林布蘭擅於運用強烈對比顏色塑造明暗和捕捉光影,作品往往在一片的深沉中躥出一小處暖色彩,令觀者的目光能集中注視發光源。如果說觀賞林布蘭的《逃往埃及的歇息》就像在黑夜中看見一抹光,莫內的《塞納河的早晨》似晨曦透出的縷縷輕煙,那麼《10.03.85》就猶如一大片天地氣勢動盪,鋪天蓋地而來,有一種輕靈飄逸的情韻。《10.03.85》尺幅恢宏,藝術家以類似中國水墨畫的形式來呈現,使油彩超越了濃稠的單一視覺效果,呈現千百種濃淡枯潤、暈染化散的光影變化。就如藝評家米歇爾.拉貢 (Ragon Michel) 所言:「對趙無極而言,山水、繪畫、世界、宇宙、海洋、自然等等,都在此刻混融為一。」
1985 年可謂是趙無極創作生涯的一個里程碑,除了在相隔多年后重回母校杭州美專作短期講授,同時亦應貝聿銘之邀為新加坡萊佛士城的落成而創作了生平最大尺幅的油畫作品,可以知道此時的趙氏無論是對創作的熱情或能力,都處於巔峰時期。2003 年,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為趙氏舉辦了一場非常成功的大型回顧展,《10.03.85》在芸芸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在此展覽中展出的其中一幅作品,足見這件作品的代表性。在相隔三十多載後,《10.03.85》首次呈現在私人市場中,實屬珍罕難得。
空間與留白
在重新探索中國繪畫的根源後,趙氏開始嘗試採用大片淡彩或留白作為背景,就如趙無極所言:「我的畫上很多地方看起來也很空, 可是油畫不像水墨畫那樣容易渲染,所以我在空的部分比在實的部分下的功夫更多。中國畫裡虛實造成的節奏,一個推一個的不斷移動,使畫面輕重有致,在這點上傳統給了我很大的啓示,若說我的畫和一般西方畫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處理空間的觀點上了。」而《10.03.85》正是此時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藝術家先在畫布上以大筆橫刷建構基本格局,再利用細筆、點甩潑灑的手法去豐富畫面。細看之下,中央下方幾條幼細的黑色線條摻和粉橘色,儼如是互相纏繞的海藻。畫面的左方和下緣以紫藍色、石蕊藍為主色,層層油彩刻鑿出猶如海岸邊嶙峋的怪石。在右方位置,趙氏刻意加大油彩中溶劑的比例,著色時儘量撫平油彩,不留筆觸,一抹抹的粉橘色和點點菊黃,仿似是海水拍打岸石而激蕩的千層浪花,亦令人聯想到浩瀚無邊際的宇宙星空。《10.03.85》所呈現的一種流動、滲入、開散和綿延的效果,建構出一個虛空靈寂的氤氳風格。張大千在晚期時候貫通中國繪畫又經歷了東西方藝術洗禮而獨創潑墨山水,如《碧峰古寺》裡層層疊疊於氤氳水氣中,濃重的青綠色彩夾著水份,潑在畫面自上而下,或沉澱、或相融,如同山壁間光影幻化,顏色自雲嵐中透出,石壁肌理若隱若現,與《10.03.85》蘊含東方藝術空靈、冥思境界的完美呈現不謀而合。
色彩與光線
在創作《10.03.85》的同一年,趙氏回到年少時求學的杭州美專作短期的講授,當時就曾總結,作畫用色用線是「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淡,有的地方熱,有的地方冷,與前面後面都有關係」。因受到水墨畫的啟發,趙無極的創作著眼點不只在於新的顏色,他同時看重色與色的結合,因為色彩正正是光線的泉源,因此色彩的自然過渡至為關鍵。
趙無極在《10.03.85》中利用不同深淺層次的藏青和嫩黃色為背景,對比色彩形塑出明亮開闊的空間感。其餘的色彩則集中運用在中央位置,他用透明度高的橘色、黑色、淺藍與白色,並以稀薄的層次變化表現出水墨畫的流動性和滲透性。著名的巴洛克繪畫畫家林布蘭擅於運用強烈對比顏色塑造明暗和捕捉光影,作品往往在一片的深沉中躥出一小處暖色彩,令觀者的目光能集中注視發光源。如果說觀賞林布蘭的《逃往埃及的歇息》就像在黑夜中看見一抹光,莫內的《塞納河的早晨》似晨曦透出的縷縷輕煙,那麼《10.03.85》就猶如一大片天地氣勢動盪,鋪天蓋地而來,有一種輕靈飄逸的情韻。《10.03.85》尺幅恢宏,藝術家以類似中國水墨畫的形式來呈現,使油彩超越了濃稠的單一視覺效果,呈現千百種濃淡枯潤、暈染化散的光影變化。就如藝評家米歇爾.拉貢 (Ragon Michel) 所言:「對趙無極而言,山水、繪畫、世界、宇宙、海洋、自然等等,都在此刻混融為一。」
1985 年可謂是趙無極創作生涯的一個里程碑,除了在相隔多年后重回母校杭州美專作短期講授,同時亦應貝聿銘之邀為新加坡萊佛士城的落成而創作了生平最大尺幅的油畫作品,可以知道此時的趙氏無論是對創作的熱情或能力,都處於巔峰時期。2003 年,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為趙氏舉辦了一場非常成功的大型回顧展,《10.03.85》在芸芸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在此展覽中展出的其中一幅作品,足見這件作品的代表性。在相隔三十多載後,《10.03.85》首次呈現在私人市場中,實屬珍罕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