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 NANXING (B. 1970)
歐洲重要私人收藏
謝南星 (1970年生)

無題 No. 5

細節
謝南星
謝南星 (1970年生)
無題 No. 5
油彩 畫布
189 x 149 cm. (74 3/8 x 58 5/8 in.)
1998年作
款識:謝南星 1998.5 (右下)
來源
中國 北京 麥勒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出版
2001年《ABBILD: Recent Portraiture and Depiction》Springer 出版社 紐約 美國(圖版,第178頁)
2008年《謝南星作品︰1992-2006》東八時區 上海 中國 (圖版,第114頁)
展覽
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 意大利
2001年「Steirischer Herbst, ABBILD: Recent Portraiture and Depiction 」格拉茨 奧地利

榮譽呈獻

Shanshan Wei
Shanshan Wei

拍品專文

「把所有作品放在一起,你會發現它們有意識地看起來像暫停的電影畫面。在此意義上,這一系列已經超越了獨副畫面的意義,因為動感加強了,還加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其他性質的關係。 」
- 謝南星

謝南星第一次引起國際關注,是來自第48 屆威尼斯雙年展上一系列創作於1998-1999 年的風格獨特的人物作品,當時他正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不久。這批包括《無題 No. 5》》( 拍品編號47) 的畫作以少年的身體和傷害性的暗示為描繪主題,看似是根據照片為基礎,但內容的戲劇性卻產生了一種心理的壓迫,使它更像是電影的片段,敘述著某種光怪陸離的情節,使人聯想起美國行為藝術家施妮曼(Carolee Schneemann) 的前衛作品。有所不同的是,謝南星成功地使人感覺那像是在匆忙之中、壓力之下所拍攝的畫面,不僅如此,他以繪畫的手段令人不易察覺地加強了這種戲劇感:表面的模糊處理使畫面遠看令人詫異,近看極其細密;在看似攝影般的現實中,隱晦的張力在一定的距離下得以釋放。借此,謝南星希望能留給觀者思考和疑惑的空間:「我最早開始畫這種東西,與觀眾的參與和交流是有關係的,我當時想能不能畫出一種特別讓觀眾難受的畫來…從而受到震動。」

此後,謝南星進一步嘗試如何不借助特定指向的具體符號,而是尋常之物來傳達心理的體驗與感受,從這個階段開始,謝南星進入了一條通過「逃離圖像」而對繪畫進行深度探索的創作脈絡中。2002-2003 年,謝南星創作了六幅構圖幾乎無異的作品,其中即包括《無題 No. 1》》( 拍品編號46)。在這一系列中,有三張作品的地上躺著一具雌雄難辨的人體,後方景物的位置略有不同,但畫面皆呈現同樣一個房間以及相似的光線,透過人體的有無及景物位置的些微變化,造成如閉路電視般的重覆播送效果。對藝術家來說,這是一個沒有開頭,沒有結尾的故事,他改變了事件的順序,創造了新的組合:「你會以為這是隨處撿來的底片,其實這是六張不同的畫面,要比一張畫給你提供的內容,包括空間、時間和心理上的作用有更多的延伸性」此外,人體的出現及消失既造成了時間及空間的變化,也從中表現了藝術家看待「畫裡的」時間及空間的詮釋,並讓觀者反思圖像( 靜態) 及視頻( 動態) 之間的關係。而那濃重的模糊感,更讓觀者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徘徊。事實上,這種對繪畫性的探索一路深化並延續到了他近期的創作中,他曾多次在訪談中提及此系列,在他看來,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我研究表面」謝南星如此描述自己,「但也像醫生一樣研究那些緊依在我們精神之下的層面。」他特別擅長於將生活中、思想中的這些經驗加以轉化,並執著地在繪畫這一媒材上進行實踐。從1998 年的人物系列至今,謝南星偏愛使用系列作品的方式完整地分享一個觀點,或許是希望透過「觀看表面」的過程探討一種無論在繪畫或其它媒介中,沒有什麼我們能真正看清的這一事實:觀者看透畫面的能力與看透一切的願望一樣徒勞,儘管我們始終嘗試聚焦。與李希特 (Gerhard Richter) 的相片翻畫手法與模糊效果相似,謝南星透過轉化相片的再詮釋,致力在畫布上呈現一種稍縱即逝的不確定感,而細密的質感更是加強了這種效果,讓觀者進入一個若有似無、不知該如何定位的閃爍與灰色地帶。謝南星選擇的創作道路是一條通往探索繪畫本質的路徑,因此他避開了容易被識辨的招牌圖式,拒絕陷入某種標誌性的風格,其追求的是他作為藝術家的自我、他的體驗以及他與繪畫作為媒介的各個層面之間的關係,並修煉般地自我挖掘有關創作語言的更多可能。對謝南星來說,其目的無非是希望作品能與觀者深度互動,正因為無法明確地闡釋內容,所以藝術家對作品並沒有絕對的解釋權,甚至可以埋下許多問題、伏筆甚至願望,最終,在反覆觀看的過程裡,觀者與藝術家共同參與了一場對繪畫意義與本質的探索與思考。

更多來自 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