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YU (CHANG YU, 1895-1966)
彼得.切列普寧先生珍藏
常玉 (1895-1966)

細節
常玉
常玉 (1895-1966)

油彩 纖維板
10.5 x 21.3 cm. (4 1/8 x 8 3/8 in.)
1940年代作
款識:玉 SANYU (左下);玉 SANYU le 26 Juin 1960 à Peter T. Paris (畫背)
來源
現藏者直接得自藝術家
出版
2011年《常玉油畫全集第二冊》衣淑凡編 立青文教基金會出版 台北 台灣 (圖版,第291圖,第100及138頁)
2018年《細看常玉》誠品畫廊編 展覽圖錄 誠品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台北 台灣 (圖版,第69頁)
展覽
2018年3月 - 4月「細看常玉」誠品畫廊 台北 台灣

榮譽呈獻

Dexter How (陶啟勇)
Dexter How (陶啟勇) Vice President, Senior Specialist

拍品專文

立青文教基金會出版的《常玉油畫全集》第二冊記載,本拍品的藏家彼得.切列普寧先生的父母都是音樂家,認識不少中國藝術家,如常玉、潘玉良、趙無極等。他們1940年代後期向常玉買下《水果靜物》(全集編號268),1960年買了《盆菊》(全集編號285)後,常玉回贈了《豹》(編號211)給予當時仍是孩童的彼得.切列普寧先生,以感謝切列普寧家族的賞識。《豹》見證了常玉藝術生涯早期與欣賞他的美國收藏家結緣,並一直維持友好關係,既是伯樂又是知己,直到1960年代更藉《豹》將這份藝術情誼延續至下一代。《豹》背後寫下「à Peter T. le 26 Juin 1960 Paris」(中譯:贈 彼得.切(列普寧) 1960年6月26日 巴黎),是作品明確來源的實證,亦是少數的常玉作品題有背景資料,為《豹》的學術研究和收藏價值錦上添花。

若說裸女、花卉主題呈現了常玉出身優裕的典雅氣質,動物畫則讓觀者側面窺探常玉心中潛藏的一個頑童,流露藝術家率性自然的一面。常玉畢生摯友、美國攝影大師羅勃.法蘭生分享過,常玉十分喜愛動物,1940年代旅居紐約時,不僅常偕友人遊覽中央公園動物園,更會在住所裏「往外端詳對面大樓背後的老鼠與松鼠,並為他們編寫長篇故事」。本拍品的小豹,未嘗不可是藝術家白日夢中的一個主角,讓常玉藉油彩實現了天馬行空的想像。

豹是常玉作品早期到晚期恆久出現的主題,此中靈感有可能來自年巴黎植物園二十世紀初所豢養的一隻花豹。牠一度成為當年花都佳話,引來詩人、藝術家觀摩和創作,成為充滿異國風情的吟詠對象。常玉於《豹》一反其矯捷敏銳、兇狠暴戾之狀,呈現了藝術家眼中此種動物的獨特形態,為豹的藝術描寫打開新的敍述。畫面從特別的視覺切入,觀者看到的首先是豹的背面,主角收起了強壯的四肢,懶慵從容的伏地,微微抬頭,優悠得彷彿剛從午睡中醒來,張眼窺探着觀者的來意,充滿幽默感和意趣。

更多來自 現代及當代藝術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