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83年10月,陳逸飛首次在紐約漢默畫廊舉辦個人畫展,展出水鄉系列油畫,旋即獲得西方藝術界熱烈迴響。短短兩年內,他獲邀到美國首府華盛頓科克倫藝術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藝術成就獲西方藝術界高度首肯。1985年同年,美國石油大亨漢默博士訪問中國,致送陳逸飛水鄉系列《家鄉的回憶-雙橋》予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同年,水鄉油畫《橋》更被聯合國選作首日封。自此,水鄉成為陳逸飛的藝術標誌,於其不同創作階段持續演化、昇華,印證了藝術家響徹東西方的盛名。本拍品《黃昏 (蘇州1984)》作於1984年,正是藝術家聲名鵲起、創作力如日方中之時,現藏家1980年代於漢默畫廊購得作品後一直珍藏至今。
對比水鄉系列其他作品多以俯瞰角度構圖,《黃昏 (蘇州1984)》的入畫角度較特別,採取由下而上的視角,讓觀者想像與藝術家安坐同一輕舟,往前望着另外兩艘幽幽前蕩的木船,目光往上移,彷彿數秒後頭頂便是拱拱石橋,向前一划就滑進藝術家的江南舊夢。藝術家運用繁複的厚彩磨砂技巧,以細膩的筆觸描繪蘇州水鄉的黑瓦白牆、木蘭小舟。他對光線的了解、掌握,在捕捉江南水鄉獨特的煙雨氤氳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畫面前方的運河水波被木槳輕輕翻動,將朦朧的光線折射到畫面左方的船身、遠方的白牆上,呈現藝術家故鄉寧波獨有的濕潤、煙雨迷離的浪漫氛圍,鄰鄰波光光影流動象徵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和諧、寧靜。
對比水鄉系列其他作品多以俯瞰角度構圖,《黃昏 (蘇州1984)》的入畫角度較特別,採取由下而上的視角,讓觀者想像與藝術家安坐同一輕舟,往前望着另外兩艘幽幽前蕩的木船,目光往上移,彷彿數秒後頭頂便是拱拱石橋,向前一划就滑進藝術家的江南舊夢。藝術家運用繁複的厚彩磨砂技巧,以細膩的筆觸描繪蘇州水鄉的黑瓦白牆、木蘭小舟。他對光線的了解、掌握,在捕捉江南水鄉獨特的煙雨氤氳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畫面前方的運河水波被木槳輕輕翻動,將朦朧的光線折射到畫面左方的船身、遠方的白牆上,呈現藝術家故鄉寧波獨有的濕潤、煙雨迷離的浪漫氛圍,鄰鄰波光光影流動象徵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和諧、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