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這幅華美細膩的精妙之作是由四個基礎元素構成:女子、所處空間、鸚鵡和一枚綠釉碗,每個元素在畫中都具有特殊意味。
畫面中心的女主人公身著越南傳統長襖(奧黛),白色的北圻頭巾柔軟地垂於兩肩,在身前盤繞飄蕩。她的姿態極具東方韻味:靛青色的長襖將其身影勾勒得更加嫵媚婀娜;她的臉龐,莫名地,綻放極致妍麗嬌嬈;倨傲清冷的眉眼間半含諧趣、半含挑釁;儼然為越南女子的完美化身。她神情泰然,右手擒住樹枝,似乎沒有表現出任何的驚慌失措。
暗色調的水粉背景與女子濃墨敷染的烏黑長髮加深了畫中地點與場景所彌漫的肅穆氛圍。整體空間被雙色簾幕(正面灰色,背面黃色)垂直分割為內外兩部分:內側枯槁的枝條上棲息著一隻鸚鵡;外側則是一片綠意蔥蘢。這樹枝仿佛從鸚鵡身後冒出的一隻利爪,朝著那女子伸過來。這株枯木,就作鳥兒的站架,而半開的簾幕背後,大自然正煥發盎然生機——這其中有何深意?黎譜不想讓觀者被空無一物的背景帶入歧途——這也是他當時偏愛的繪畫主題,畫家將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唯一值得關注的場景上,即女子與鸚鵡的邂逅。
畫中描繪的鳥是歐洲的異域物種,但至少從中世紀開始,它就作為精英階層的專屬財產被捕獵圈養。這只紅冠鳳頭鸚鵡有一雙黑色的虹膜(因此是雄性),是典型的摩鹿加群島的物種。而畫中女子伸出的右手使它立刻警覺起來,冠羽直立,不停地拍打著翅膀。
畫中的綠釉碗是女子與鸚鵡之間的紐帶:表面上漆(暗指越南),外綠內銀,作為畫面的次要元素。藝術家並沒有精確刻畫碗中的內容物:只可依稀辨認是一種喂鳥的麥麩,抑或是畫中女子享用的其他食物?
一如既往,在黎譜的作品中,一切皆為隱喻。柔和正是他要傳遞的訊息。
作品中,黎譜以女子代表東方;鸚鵡代表西方。女子養鳥消遣的生活方式已頗為西化,而鸚鵡本身則產自異域海島。兩個世界的相遇,和諧融洽,彼此吸引,無需對峙。些許的恐懼伴隨著巨大的誘惑,雙方仿佛相互依賴共生。
一九三七年在法國永久定居的黎譜,一直表達出對一九三一至三二年在法國、比利時、德國與義大利發現的歐洲原始人遺跡有著極度的迷戀。然而,如果把他的藝術風格的形成僅局限于單一事物的影響,則過於簡單。正如黎譜在一九三四年擺脫了中國傳統水墨的窠臼,轉而從歐洲古代與現代最偉大的畫家中汲取靈感,如曼特尼亞、提埃波羅、霍爾拜因、提香、以及他在法國結識的自己仰慕已久的波納爾與馬蒂斯。
因而,在作品《女子與鸚鵡》中,黎譜融合了提香與馬蒂斯,小漢斯.霍爾拜因與波納爾。
提香,在繪畫史上第一次將色彩淩駕於線條的刻畫之上,強調對光的描繪而非線條。馬蒂斯以淺黃褐色為主基調,為畫面注入明亮的光感,特別在其名作《葛麗泰.莫爾肖像》(作於一九零八年,藏於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中,更以淺黃褐色勾勒輪廓線條。而黎譜則同樣用淺色增加了水粉的啞光色調,以強化色彩反差。小漢斯.霍爾拜因創作的《抱松鼠的女子肖像》美妙地糅合了義大利的細膩精微與荷蘭的坦率直白。黎譜擅于為亞洲的身軀賦予歐洲的靈魂。波納爾曾反復強調,「藝術不是臨摹自然」。誠如這件帛畫與他所有作品展示的那樣,黎譜並不甘於對自然的臨摹。
另外需補充一點,以進一步揭示黎譜繪畫中的隱喻:畫中的鸚鵡,自歐洲中世紀以來,便象徵聖靈感孕,及耶穌基督的復活。而該作中,它似乎蘊含了奇妙的預言性。
在我與黎譜長達十年的交往中,時常與他在其位於沃日拉爾路的明亮公寓裡促膝長談,期間沒有一次提到宗教話題。然而,黎譜在生前已皈依天主教。他的妻子波萊特在二零零一年於聖弗郎奈瓦.哈威爾大教堂舉辦黎譜的葬禮之後,親口告訴我,他皈依了天主教,洗禮名是「維克多」,以表達他對恩師的維克多.塔迪埃的敬意。
《女子與鸚鵡》是黎譜的一件典範之作,標誌著畫家從東方到西方藝術探索的心理轉變。這段不歸的旅程,便始於此,就在我們眼前。在這裡,我們便見證了一位畫家挑戰自我的凱旋之姿。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資深專家
畫面中心的女主人公身著越南傳統長襖(奧黛),白色的北圻頭巾柔軟地垂於兩肩,在身前盤繞飄蕩。她的姿態極具東方韻味:靛青色的長襖將其身影勾勒得更加嫵媚婀娜;她的臉龐,莫名地,綻放極致妍麗嬌嬈;倨傲清冷的眉眼間半含諧趣、半含挑釁;儼然為越南女子的完美化身。她神情泰然,右手擒住樹枝,似乎沒有表現出任何的驚慌失措。
暗色調的水粉背景與女子濃墨敷染的烏黑長髮加深了畫中地點與場景所彌漫的肅穆氛圍。整體空間被雙色簾幕(正面灰色,背面黃色)垂直分割為內外兩部分:內側枯槁的枝條上棲息著一隻鸚鵡;外側則是一片綠意蔥蘢。這樹枝仿佛從鸚鵡身後冒出的一隻利爪,朝著那女子伸過來。這株枯木,就作鳥兒的站架,而半開的簾幕背後,大自然正煥發盎然生機——這其中有何深意?黎譜不想讓觀者被空無一物的背景帶入歧途——這也是他當時偏愛的繪畫主題,畫家將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唯一值得關注的場景上,即女子與鸚鵡的邂逅。
畫中描繪的鳥是歐洲的異域物種,但至少從中世紀開始,它就作為精英階層的專屬財產被捕獵圈養。這只紅冠鳳頭鸚鵡有一雙黑色的虹膜(因此是雄性),是典型的摩鹿加群島的物種。而畫中女子伸出的右手使它立刻警覺起來,冠羽直立,不停地拍打著翅膀。
畫中的綠釉碗是女子與鸚鵡之間的紐帶:表面上漆(暗指越南),外綠內銀,作為畫面的次要元素。藝術家並沒有精確刻畫碗中的內容物:只可依稀辨認是一種喂鳥的麥麩,抑或是畫中女子享用的其他食物?
一如既往,在黎譜的作品中,一切皆為隱喻。柔和正是他要傳遞的訊息。
作品中,黎譜以女子代表東方;鸚鵡代表西方。女子養鳥消遣的生活方式已頗為西化,而鸚鵡本身則產自異域海島。兩個世界的相遇,和諧融洽,彼此吸引,無需對峙。些許的恐懼伴隨著巨大的誘惑,雙方仿佛相互依賴共生。
一九三七年在法國永久定居的黎譜,一直表達出對一九三一至三二年在法國、比利時、德國與義大利發現的歐洲原始人遺跡有著極度的迷戀。然而,如果把他的藝術風格的形成僅局限于單一事物的影響,則過於簡單。正如黎譜在一九三四年擺脫了中國傳統水墨的窠臼,轉而從歐洲古代與現代最偉大的畫家中汲取靈感,如曼特尼亞、提埃波羅、霍爾拜因、提香、以及他在法國結識的自己仰慕已久的波納爾與馬蒂斯。
因而,在作品《女子與鸚鵡》中,黎譜融合了提香與馬蒂斯,小漢斯.霍爾拜因與波納爾。
提香,在繪畫史上第一次將色彩淩駕於線條的刻畫之上,強調對光的描繪而非線條。馬蒂斯以淺黃褐色為主基調,為畫面注入明亮的光感,特別在其名作《葛麗泰.莫爾肖像》(作於一九零八年,藏於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中,更以淺黃褐色勾勒輪廓線條。而黎譜則同樣用淺色增加了水粉的啞光色調,以強化色彩反差。小漢斯.霍爾拜因創作的《抱松鼠的女子肖像》美妙地糅合了義大利的細膩精微與荷蘭的坦率直白。黎譜擅于為亞洲的身軀賦予歐洲的靈魂。波納爾曾反復強調,「藝術不是臨摹自然」。誠如這件帛畫與他所有作品展示的那樣,黎譜並不甘於對自然的臨摹。
另外需補充一點,以進一步揭示黎譜繪畫中的隱喻:畫中的鸚鵡,自歐洲中世紀以來,便象徵聖靈感孕,及耶穌基督的復活。而該作中,它似乎蘊含了奇妙的預言性。
在我與黎譜長達十年的交往中,時常與他在其位於沃日拉爾路的明亮公寓裡促膝長談,期間沒有一次提到宗教話題。然而,黎譜在生前已皈依天主教。他的妻子波萊特在二零零一年於聖弗郎奈瓦.哈威爾大教堂舉辦黎譜的葬禮之後,親口告訴我,他皈依了天主教,洗禮名是「維克多」,以表達他對恩師的維克多.塔迪埃的敬意。
《女子與鸚鵡》是黎譜的一件典範之作,標誌著畫家從東方到西方藝術探索的心理轉變。這段不歸的旅程,便始於此,就在我們眼前。在這裡,我們便見證了一位畫家挑戰自我的凱旋之姿。
讓.弗朗索瓦.于貝爾
越南藝術資深專家